袁向阳
【摘要】2016新编人教版教材中出现一些新的观点。在全面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学需要考虑如何调动起学生用好教科书,学会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多元一体 教材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25-01
2016新人教版教材中“多元一体”出现在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拓展”栏目。一方面,这一观点第一次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出现,属于我们对中华文明历史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如何向初一学生解释中华文明这一特征。前者需要我们老师理解和解读,后者涉及到我们具体教法学法问题。我们究竟怎样来认识和处理这一教材内容呢?
首先,分析教材内容信息。我们在解读教材中这一表述时,应注意到其中蕴涵的丰富历史信息和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特征出现的时间是“大约在同一时期”。也就是说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原始农耕时代”,或者称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二,从空间分布来看,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良渚文化,还列举有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这些古代遗址空间分布关系是什么呢?教材第7页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这里,因为教材地图没有标注“龙山文化”,老师们可以补注。
第三,以上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作为印证材料出现的。我们注意到,2016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二单元有很多处提到考古遗址,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认真处理。
第四,“多元一体”特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所具有的特征。这里的中华文明显然是指今天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
其次,理解“多元一体”特征。怎么认识“多元一体”特征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提出这一过程几个发展阶段: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将史前文化这个趋势高度概括为“多元一体”。 新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表述,与以上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
从空间上是由各地区“多元并进”到中原地区汇聚周围地区,最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能够形成这样的演变趋势,也是因为中原文化占尽交通和交流的地缘优势,它自然汇聚了周边文化,牵动了“多元一体”特征形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从时间上讲,“多元一体”特征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持续历史过程。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考古遗址等历史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勾勒出这样一个过程:公元前5000年前甚至更早,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由近及远,频繁起来。在公元前2500年或稍晚一些,随着中原龙山文化出现并成为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核心,中华文明从此便开始了以中原为中心发展的历史趋势。进入夏朝,教材介绍的中原二里头遗址证实夏朝时期中原地区文明发展开始对周围产生大范围的辐射影响,中原早期国家产生并呈现出中央王朝的气象。
最后,围绕学科素养设计教学。在新一轮教材编写使用的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有两个关键词反复被提及——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育根本是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的教育,是一门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我们在全面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置,都需要考虑如何调动起学生用好教科书,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建议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梳理历史知识,培养时空观念。建议在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过程中,应用本课学习的相关知识,结合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两个重点案例的学习,围绕“多元一体”这一观点,绘制知识结构图或是思维导图。
新编人教版在结构框架上与原有教材有比较大的变化,许多知识和观点,分布在各个栏目,如何把握其中的层次和逻辑联系,梳理历史知识是必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注意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注意历史的时空联系,逐步培养时空观念。
第二,应用遗址材料,注重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之一。对考古遗址发掘,是这一段历史时期研究的基本途径,也是我们认识这一时期历史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教材考古材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复原历史,建构历史认知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我们发现,教材叙述基本思路是:考古发现(遗址)——结论——意义(地位或影响或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重点讲清楚這些遗址材料的考古发现。教材中这些考古发现或是文字叙述,或是图片材料呈现,把孩子们讨厌的文字材料与他们喜欢的图片结合起来,相互映证,帮助学生联系这些材料,启发学生分析这些发现的特点或历史进步,找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理解文明特征,逐步升华认知。叶小兵教授在新编人教版培训讲座中建议要“承上启下,融会贯通”。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也是不断融入新的历史知识,构建起中华文明发展史脉络,帮助学生逐步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特征。因此,中华文明的特征就不仅仅是多元一体问题。意味着,我们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还会遇到“兼收并蓄”、“ 延绵不断”等中华文明特征。如何讲好这些特征,这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理解中华文明,热爱中华文明的内容和载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和主体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中国还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对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在整个中学阶段历史学习中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不断形成知识与知识、知识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特征,升华对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这正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