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的和弦序进特点

2017-08-02 07:36欧吉询
北方音乐 2017年12期
关键词:拉威尔调性和弦

欧吉询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拉威尔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的和弦序进特点

欧吉询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Shéhérazade)是拉威尔的早期作品,总共有三首歌曲组成,分别为《亚细亚》(Asie)、《魔笛》(La flǖte enchantée)、《陌生的人》(L’ indifférent)。本文从和声分析的角度,对作品在和弦的序进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总结拉威尔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和声技法运用的相关特点。

拉威尔 ;舍赫拉查德;乐队歌曲;和弦序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和声思维开始走上复杂化的道路,除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复杂化方式,就是和声进行的复杂化。统治音乐近两个世纪的之久的古典和声等级体系,经瓦格纳为代表的作曲家发展到顶点以后,由勋伯格等人继承并发展,最终出现无调性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二十世纪音乐的新秩序。对于生活在此时代的拉威尔在吸收众家所长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之外,并没有完全的抛弃古典和声。因此,在当时就出现了以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杜布瓦为首的保守派由于“仇视”德彪西而把这种情绪迁怒于拉威尔,以致造成了轰动一时的“评奖不公事件”。而那些印象派的信徒却对拉威尔的创作颇有微词,因为这些激进的人们又觉得拉威尔太传统,太古典。这种情况足以表明,拉威尔的创作在具有一些古典——浪漫主义的和声技法的同时,也有在和声技法上的“激进”的一面。

一、整体的功能和声布局

在古典的功能和声中,和弦分为三种功能体系,即主(T)、属(D)、下属(S)。

在这三种功能体系中,以正三和弦为骨干和弦,通过同功能的延伸,引入副三、副七、副属以及交替和弦等等,形成以正三和弦为中心的同功能和弦群。这些和弦通过下三度和弦关系的强进行形成主(T)——下属(S) ——属(D)—— 主(T)的功能和声进行布局。这是对古典功能和声在和声进行方面的一个简单的概括。拉威尔在这部作品中,继续沿用了这一传统的功能和声进行,但在使用上却有他的独到之处。

例1 《亚细亚》33—65小节和弦缩编图

上例是作品第一首《亚细亚》的第33—65小节的和弦缩编图。如例中所示,整段音乐中存在着一个调性中心,即D调性。各部分和弦按照功能进行的原则,有序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运动。通过这一功能布局,很好的控制了整段音乐。在这段音乐中,每个和弦都进行了很长的持续。因此,就很自然的形成了在一个调性中心情况下的多个“子调性”,这多个“子调性”犹如东方之旅中的不同的驿站,而这些不同的驿站之和,正是D调性所代表的亚洲之旅的大马士革与波斯城。这个被近现代作曲家所摒弃的传统功能和声体系,在拉威尔手中又成为协调和统一各部分音乐间的关系与寻求音乐与诗歌意境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

二、和声进行中的声部运动

功能进行在古典时期,除和弦之间按照功能关系有序的进行以外,不协和音解决的声部运动也是推动古典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现代和声语言中,“未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与“不协和音的解放”成为时代的关键词。因此,在拉威尔的这部作品中,和弦的序进既然按照功能有序的进行,其声部的进行究竟是按照那种方式进行运动?

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通常为大小七结构和弦)是一些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初期音乐的典型特征。它们通过明显独立的的乐思(旋律、模进等)的并列而产生,并无任何想法纳入传统结构的意图,它们常造成悬置调性的感觉。

例2 《亚细亚》58—60小节

在上例中就存在一个未解决的#f小调的属七和弦。首先,这段音乐的和声背景是进入D调主和声之前的高叠V9变和弦,这个#f小调的属七和弦可看作是这个属和声的一个部分,但却在“不经意”中产生了这个#f小调的属七和弦。因此,此处的属七和弦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结构意图。其次,人声旋律的调性很明显在#f小调上,但这仅仅是《亚细亚》在“D调性”旅途上的最后一个驿站。所以,这个属七和弦又在“不经意”中支持了这个人声旋律的调性。在“D调性”的最后旅途上,无法解决。正是它的不解决性,才使得存在着在最后的旅途上,以 “悬置调性”的方式的#f小调的“驿站”。

三、平行进行

平行进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和弦或旋律线条,以相等的音程或相同的结构(位置),作同方向的(向上或向下)连续进行。平行进行是一种和声手法,从古至今,各个时代、各种乐派以及每位作曲家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平行进行,但所承担的意义与作用都各有不同。

(一)平行高叠和弦进行

我们知道,拉威尔在对和弦结构的运用上以高叠和弦的运用为主要特点。在上节中,互为功能进行的两个和弦,一般情况下都有非高叠和弦的参与。因为,高叠和弦由于叠置程度的增加,和弦本身就急剧紧张与不稳定,而作品中的功能进行多为上四度进行,这样的进行如果发生在高叠和弦之间就会产生和声的动荡感。因此,作品中的高叠和弦之间的运动多为平行进行。

例3 《亚细亚》55—57小节和弦缩编图

上例同样来自于《亚细亚》中的“D”调性中心的一个片段的和声,它是构成支持调性中心的功能进行中的“重属”功能组的和弦块。这三个高叠九和弦按照相同的结构、相同音程向下二度作平行移动,再加上由小号与英国管所吹奏的半音下行的线性旋律,使整个重属功能块和弦融为一体,成为功能进行中,支持“D”调性中心的重要力量。在作品中,高叠和弦间的平行进行是除功能进行以外的最重要的和弦进行方式。

(二)平行三和弦进行

在作品中,三和弦与七和弦仅仅是作为在结构内部为表达某种意境的装饰而用。因此,除重要的结构点外,三和弦在作品中并不多见。但是,它们的存在与运动却为音乐对诗歌的意境表达起到重要的渲染作用。

例4 《亚细亚》16—18小节弦乐部分

在上例中,低音谱表为整个片段音乐除小提琴外的其他弦乐器所演奏的和声背景。如例中所示,小提琴声部采用分奏的形式演奏平行小三和弦进行,以相同的结构、音程向上大二度移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小三和弦都在降号调的背景之下,改用升号调记谱,且平行进行的方向向上,借以表达对远自东方“亚细亚”的向往之情。

四、线性进行

线性进行是二十世纪的近现代和声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性进行方式所产生的线性结构,主要是强调声部进行的横向功能、进行逻辑和线条美,重视对位法的纹理。

线性思维并不是二十世纪特有的和声现象,它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发展而来,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线性思维的历史发展,简单的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典时期的线性思维。这个阶段的线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与当时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和声结合紧密,也就是说线性和声不能违背功能进行的原则。第二个阶段是存在于浪漫主义时期的线性思维。其主要特点与第一阶段相比,线性思维开始反作用于和声,并一定程度上开始左右和声进行规律,但总的特点,仍然可以用有逻辑性、有目的性来描述这一阶段的线性思维特点。第三个阶段是存在于现代和声中的线性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无视任何传统进行法则,按照各自的线条独立的交织与重叠。从古到今的各个时代作曲家,都不同程度的在自己的和声语言中运用过线性思维,拉威尔也不例外。如下例:

例5 《魔笛》19—22小节

上例就含有由线性思维方式而产生的线性结构。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最后一小节的和弦在作品中位于及其重要的作用。这个清晰的线性结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线性进行有主要声部与依附声部之分。主要声部就是和弦中间的“#G”音,也是在乐队中长笛所吹奏的旋律声部的中心音。依附声部分别是和弦的两个外声部,以最后一小节和弦为终点,呈有目的性的半音上行的线性运动。第二,线性进行的和弦之间无功能关系。第三,综合这段音乐的前两小节来看。在前两小节中,和声已有两次半音线性运动,线性的终点也是例中的第三小节和弦,相对节奏密度加大,制造出一种情绪上的“期待”感。再者,前两小节的线性运动,在作品中用乐队全奏的形式,例中的线性进行仅仅使用木管组乐器演奏,而线性的终点突然改用弦乐器与长笛。这诸多手法营造出音乐整体上的动静对比,色彩包括力度对比,使整个线性运动的目的性进一步加强。因此,作品中的线性思维强调的仍然是线性运动的目的性。从这一点上说,这样的线性思维还不具备现代和声中的线性思维特点,只能说是晚期浪漫主义线性思维的一种延续。

五、结论

和声的进行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功能进行,但相对于古典时期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色:第一,在每个调性中心的背景下,各功能和弦放大,形成“块状”形态、或和弦的“块状”、或用远关系的和弦插入形成某个功能的“块状”。也就形成了在一个调性中心的背景下,又有若干个“子”调性,这些“子”调性的支柱和弦又是支持调性中心和弦的一部分。第二,除第一点外,造成功能进行复杂化的另一方面是用调性扩展的方法,对各功能和弦进行“替代”,使和弦材料更加丰富,同时增加了和声的色彩性。第三,平行和弦进行也是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之上,或作色彩性进行或为渲染某个气氛而来。第四,半音线性思维也是建立在有目的性的基础上,是19世纪半音化的延续。因此,作品基本属于19世纪末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延续,但同时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亦有变化与发展,显示一些新的特色。

[1]彭志敏.音乐分析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美]库斯特卡著,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施詠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喻宜萱.关于法国艺术歌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2).

[6][德]瓦尔特·基泽勒,杨立青译.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J652

A

欧吉询(1981—),男,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拉威尔调性和弦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