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追评何时比初评更有用?
——基于时间间隔和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分析

2017-08-02 03:45胡常春宁昌会
预测 2017年4期
关键词:成份效价归因

胡常春, 宁昌会

(1.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在线追评何时比初评更有用?
——基于时间间隔和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分析

胡常春1, 宁昌会2

(1.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基于归因理论视角,本文探讨了在线复合评论的内部成份(初评和追评)对评论有用性感知的影响差异,分析了这种差异的边界条件以及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4个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初评和追评通过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影响阅读者对评论的有用性感知,追评的有用性感知显著高于初评;但追评更强有用性感知受时间间隔和产品类型调节,即当追评与初评时间间隔远(近)时,追评更强有用性感知得到增强(减弱),当被评论的产品为物质型时,追评的有用性感知才显著高于初评。

在线评论;复合评论;简单评论;初评;追评

1 引言

在线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种重要方式,潜在顾客经常参考其他顾客撰写的在线评论,以减轻在线购物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风险[1,2]。早期的在线评论系统仅具有简单评论功能,即顾客只有一次评论机会。研究表明,简单评论的效价对顾客购买决策具有显著影响[3]:正向评论具有推荐效应,而负向评论则会抑制购买决策[4]。因此,许多网络零售商对差评谈虎色变,甚至出现不远千里打飞的威胁买家删除差评的事件[5,6]。

但是,购买体验可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因此,许多网购平台推出了复合评论功能,即同一顾客对同一次购物有两次评论机会(其中初始评论简称初评,追加评论简称追评),以便顾客发表真实而全面的购物评价。显然,如果初评与追评对阅读者有用性感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其中正向评论可能扭转负向评论的不利影响,这将极大丰富电商营销者对差评的应对手段。当前已有少数学者对复合评论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李宗伟等研究发现追评呈现出长尾时间分布现象[7];王长征等认为复合评论比简单评论的有用性感知更高[8]。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复合评论内部初评与追评的影响效应的比较及其内在机理。因此,本文将基于归因理论,探索当效价矛盾时初评和追评对有用性感知影响差异及其内在机理和边界条件,帮助电商营销者更好地管理复合评论,提升经营绩效。

2 文献综述

2.1 在线评论的有用性感知

面对海量在线评论信息,潜在顾客通常会对其进行有用性筛选,获取有价值的决策信息[9]。关于在线评论有用性感知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评论信息特征、评论者特征、阅读者特征和产品相关信息等四个方面。评论信息特征包括评论文本属性(如长度、写作风格)、情感倾向(如正负性)、评论时效性等。其中在线评论情感倾向的正负性最受关注。Baek等[10]发现网络评论中正(负)向词汇越多,阅读者对其感知有用性就越高(低)。但是,过多的正向词汇,会使人对其发表动机产生怀疑,反而可能降低其有用性[11]。评论者特征主要包括个人身份信息披露程度、在线资信可信度两个维度。研究发现,评论者透露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或位置)能显著提升在线评论的有用性[11,12];评论者在线排名与其发表的网络评论有用性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而且这种显著的正向关系不受产品类型的影响[10,13]。阅读者特征也会影响评论的有用性感知,对于促进型阅读者而言,极高正向的评价被认为是更有用的评论;而对于防御型阅读者而言,极低负向评价则被视为更有用的评论[14]。产品相关信息同样影响评论有用性感知。付建坤等研究表明,当品牌声誉较高时,正向评论比负向评论具有更高的有用性感知;当品牌声誉较低时,极端评论比中性评论有用性更强[15]。

以上研究主要探讨简单评论有用性感知影响因素,无法解释复合评论内部初评与追评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差异。虽然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复合评论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但大多是将复合评论与简单评论的有用性感知进行整体比较,并没有探讨复合评论内部初评与追评对有用性感知影响的差异[8]。因此,本文将以复合评论内部成份为研究视角,探讨初评和追评有用性感知差异。

2.2 评论发表动机的归因和评论的有用性感知

归因理论是人们对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论,以及这种解释和推论如何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理论。在营销领域,归因理论常被用来探索口碑等营销活动对受众说服效应的影响机理[8,16]。在对评论有用性感知评价过程中,顾客对评论发表动机的归因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16,17]。消费者对评论者发表动机的归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评论发表动机的原因归结为评论者的主观因素;二是将其归结为客观的产品原因[16~18]。两种归因会影响消费者对在线评论的有用性感知水平:主观因素的归因会降低评论的有用性感知;而客观因素的归因则会提升评论的有用性感知[18]。

前人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在线评论领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理论基础。本文将基于归因理论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拟采用4个实验研究来探讨初评与追评在效价矛盾情形下对潜在顾客的有用性感知的影响差异、内在机理和边界条件。

3 研究假设

复合评论中的初评和追评虽然由同一人发表,但二者发表时间不同。正是由于时间上差异,使得阅读者对初评和追评归因倾向可能存在着差别。初评多在购买之后较短时间内生成,消费经历欠缺,此时评论者会受产品客观价值和自身主观心理的共同影响,从而使阅读者难以判断评论动机是基于产品价值还是源自个人心理因素[8]。而追评则不同,它是在初评发表之后,对原产品再次评价。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追评人对触发初评的产品具体属性或具体消费细节的回忆和考量都将有所下降[19],这种低解释水平成份的下降会削弱评论人主观心理的影响[20]。因此,追评更容易被视为是在发表初评后、使用产品过程中,由于产品价值或真实产品消费体验生成更为强烈的情感之后发表的评价,即追评的形成更有可能被归因为外在的产品因素,进而引发更强的有用性感知。因此,提出假设:

H1在复合评论内部成份中,与初评相比,追评的有用性感知更强。

H2在复合评论内部成份与有用性感知的关系中,评论的归因倾向起着中介作用:与初评相比,追评更强的有用性感知,源于更强的产品归因倾向。

研究发现,时间间隔是人们认知事物间因果联系的重要线索之一[21]。因此,顾客也会基于对时间间隔的认知来对评论的发表动机进行归因判断[8]。一般地,产品使用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准确和全面了解产品内在质量。在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中,当追评距离初评时间近时,评论人对产品的态度发生较大程度的转变会减弱阅读人对评论的产品归因。因为此时评论人会被视为缺乏足够的产品体验时间,其发表动机更容易被归因为个人心理因素,进而减弱了追评的有用性感知。而当追评距离初评时间远时,评论人的追评有较长时间保证,更有可能被视为来自真实的产品体验,即此时追评的产品归因倾向将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有用性感知。因此,提出假设:

H3当初评与追评的时间间隔远时,追评比初评更强的有用性感知得到增强;当初评与追评时间间隔近时,追评更强的有用性感知将被削弱。

产品类型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评论的归因倾向。Carter和Gilovich[22]基于购买目的差异,将产品划分为体验型产品和物质型产品。体验型产品购买目的是为了获取体验,多为无形服务或产品,如旅游和电影。顾客对这类产品的评价主要基于其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23],加之消费过程短暂,初评的主观情感的强度及其回忆要比追评更为强烈、清晰和准确;在没有再次体验的情况下,追评表现出与初评矛盾的情感倾向会减弱其产品归因倾向,因此在体验型产品情形下,追评更强的有用性感知会有所减弱,即此时初评有用性感知得到增强,二者的有用性感知差异可能并不显著。物质型产品购买目的旨在获得产品所有权,以使用产品为目的,多属有形实体产品,如手机和服装。物质型产品的消费过程将一直持续到追评,因而追评与初评不同的矛盾情感有强有力的消费经历支撑,其产品归因倾向相比初评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有用性感知也会得到增强。因此,提出假设:

H4当产品为体验品时,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的追评与初评的有用性感知差异并不显著;当产品为物质品时,追评比初评具有更强的有用性感知。

基于上述假设,本文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追评与初评有用性感知比较研究模型

4 实证分析

4.1 实验1: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的不同成份(初评VS追评)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

(1)实验设计

实验1将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分为两种类型,即初正追负、初负追正。邀请164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实验(58%为女性,M年龄=20.3),参与者被随机平均分配到上述两组情景中。每组被试被要求阅读一条关于数码相机的复合评论信息,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评论信息仅显示评论内容以及初评和追评等字样。对于初评和追评效价矛盾性的操纵,实验1首先参照王长征等[8]的思路,在淘宝网挑选一条有关数码相机的典型正向评论。然后,再参考Chen和Lurie[17]操纵效价的做法,将正向评论的正向形容词转换为负向形容词,并尽可能保持正负向评论的语言风格和字数相当。比如,正向评论中包含“拍照效果好”,在负向评论中则转换为“拍照效果差”。最终,将正向和负向评论进行组合,得到两组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初正追负、初负追正)。

被试阅读完评论信息后,被要求完成以下主要量表:(1)对所阅读初评和追评的有用性分别进行评价,测量方法参考Sen和Lerman[18]的量表(“总的来说,初评(追评)对您判断商品的品质作用有多大”、“总的来说,初评(追评)对您是否购买该商品的决策有多大作用”,信度检验 α=0.785 (0.801)),采用7分量表,1为非常小,7为非常大;(2)对初评和追评的效价正负向进行判断(“您认为初评(追评)情感倾向的正负性”),也采用7分量表,1为非常负向,7为非常正向。

(2)操纵检验

关于初评与追评效价矛盾的操纵检测,结果显示:第一组(初正追负)(M初=5.8,M追=2.1,t(80)=5.6,p<0.001)和第二组(初负追正) (M初=1.9,M追=6.1,t(80)=-6.7,p<0.001)的初评和追评效价均得到有效操纵。因此,实验1对复合评论内部成份效价矛盾性操纵是成功的。

(3)假设检验

分别对两组情景下初评和追评的有用性感知差异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均发现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不同成份(初评vs追评)对评论的有用性感知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组:M初=2.9,M追=5.6,t(80)=-4.6,p<0.001;第二组:M初=3.1,M追= 5.5,t(80)=-4.1,p<0.001),即两组情景下,追评的有用性感知均显著大于初评,从而H1得到验证。进一步发现,两组情景下追评与初评有用性感知差距并无显著差异(ΔM第1组=2.7,ΔM第2组=2.4,t(79)=0.9,p>0.05),因此后面的研究将不再进行情景区分,只探讨其中任一情形。

4.2 实验2:归因倾向的中介效应

(1)实验设计

为了提高结论的外部效应,实验2以运动鞋为实验标的物。参照实验1方法,对淘宝网一条典型的运动鞋正向评论效价进行操纵,得到一条“初正追负”的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然后,去除评论中包含的品牌、评论人等信息,并用“初评”和“追评”来代替评论时间,以区分初评和追评。实验2共邀请120名在校大学生参加(63%为女性,M年龄= 21.2),参与者被随机平均分成两组。为检验初评和追评矛盾效价的操纵效果,要求两组被试对初评和追评的效价进行评估(量表同实验1)。

为了考察归因倾向的中介效应,要求第一组(第二组)被试对初评(追评)的归因倾向进行评价。归因倾向的测量,参考Sen和Lerman[18]的量表(共4个题项,均为7分量表。其中产品归因倾向3个题项:“您认为初评(追评)准确反映商品真实品质的可能性有多大”、“您认为初评(追评)发布者在网站提供该信息是为告知其他潜在消费者真实商品品质动机的可能性有多大”、“您认为初评(追评)是评论者真实商品消费经历的可能性有多大”;主观归因倾向1个题项:“您认为除商品质量以外其他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评论者态度”,α=0.804(0.811)),同时借鉴 Frank和Gilovich[24]对归因倾向的处理思路,即将产品归因方面的得分减去评论发布者的归因得分作为该评论最后的归因倾向得分。换言之,最后的归因得分越高,表示该评论的产品归因倾向越强,而评论发布者的个人归因倾向则越低。为测量复合评论不同成份的有用性感知,实验2仍然采纳 Sen和Lerman[18]的评论有用性感知量表(同实验1),要求第一组(第二组)被试对初评(追评)的有用性感知进行评价。

(2)操纵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复合评论内部成份的效价被有效地操纵为矛盾类型(M初=5.7,M追=2.4,t(118)= 6.3,p<0.001)。

(3)假设检验

分析结果显示,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不同成份的归因倾向具有显著差异:追评归因倾向(M追= 5.4)显著高于初评(M初=3.9,t(118)=3.1,p<0.01)。同时,追评的有用性感知(M追=5.8)也显著高于初评(M初=2.8,t(118)=-6.1,p<0.001),H1再次得到验证。换言之,追评比初评更高有用性感知,源于其具有更强的产品归因倾向(归因倾向大于0,表明为产品归因倾向)。

为检验归因倾向中介效应,采用 Hayes和Preacher[25]中介分析法,即通过一系列回归分析考察归因倾向在自变量(即初评和追评)和因变量(有用性感知)之间的作用。首先,回归分析发现自变量(0初评,1追评)对归因倾向具有显著预测力(β= 3.67,t(118)=15.8,p<0.001);其次,归因倾向也能显著预测评论有用性感知(β=0.69,t(116)= 7.3,p<0.001);最后,当产品归因倾向纳入回归方程后,复合评论成份(初评vs追评)对有用性感知预测力不再显著(从β=0.51,t(118)=6.2,p<0.001到β=0.03,t(118)=0.59,p>0.05)。为进一步确认中介效应,运用Bootstrapping程序发现归因倾向有显著的间接效应。具体而言,在95%置信水平下,归因倾向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没有包括0 (95%,CI=0.13~3.06)。综上,H2得到验证。

实验2证实了追评比初评具有更高的有用性感知源于其能引起更高的产品归因倾向。但对于营销者而言,他们还想知道这种有用性感知差异是否存在边界条件。因此,实验3和实验4将探讨追评更高有用性感知效应的两个调节变量:评论的时间间隔和产品类型。

4.3 实验3:追评与初评时间间隔的调节效应

(1)实验设计

实验3将考察追评与初评时间间隔对复合评论成份与有用性感知关系的调节作用。实验3将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设置为“初负追正”,同时选取书籍作为实验标的物。

与前面研究类似,实验3首先在淘宝网选取一条有关纸质书籍的负向评论,经过效价操纵后,形成一条“初负追正”的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关于时间间隔的远近操纵,实验3参考Zhao和Xie[26]观点,分别以2天和2个月表示时间间隔的近和远,从而将上述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扩展为两组:第一组时间间隔为2天,第二组时间间隔为2个月。为保证时间间隔操纵的有效性,研究者邀请46名大学生参与预实验(32人为女性,M年龄= 20.7),在阅读完上述复合评论后,被试对追评和初评的感知时间间隔进行评价(1为“很近”,7为“很远”)。结果显示,2个月组的感知时间间隔要显著高于2天组(M2个月=5.8,M2天=2.4,t(44)= 11.2,p<0.001),表明本研究对追评与初评的感知时间间隔操纵是有效的。

正式实验邀请了160名参与者(95人为女性,M年龄=21.1),被试被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仅评价初评的有用性感知,而另一组则只评价追评有用性感知。首先,各组被试均阅读完指定的复合评论信息;其次,为检验操纵效果,要求被试对初评和追评的效价进行评估(量表同实验1);再次,所有组的参与者填写追评和初评的感知时间距离以及评价有用性感知量表(量表同前)。

(2)操纵检验

结果显示,复合评论被有效地操纵为效价矛盾类型(M初=2.2,M追=5.9,t(158)=7.9,p<0.001);同时,追评与初评的时间间隔也得到有效操纵(M2个月=5.7,M2天=2.3,t(158)=10.7,p<0.001)。

(3)假设检验

考察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成份(初评vs追评)和追评与初评的时间间隔(近vs远)的交互效应:以有用性感知为因变量,以复合评论成份(1为追评,-1为初评)、时间间隔的得分(为方便解释,对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二者交互项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评论成份具有显著主效应(β=0.61,t(156)=7.6,p<0.001),时间间隔主效应并不显著(β=0.07,t(156)=1.05,p>0.05),二者交互效应显著(β=0.23,t(156)=2.7,p<0.05)。为进一步考察交互效应,采用聚光分析法(spotlight analysis)聚焦于被试对追评与初评的时间间隔的近和远两种感知水平。首先,将时间间隔在其均值之上的1个标准差进行聚光分析,结果显示时间间隔不同水平对有用性感知具有显著的差异(β= 0.73,t(156)=6.9,p<0.001),即相比时间间隔近的追加评论,时间间隔远的追加评论情形下,追评比初评更高的有用性感知更为强烈。其次,时间间隔在其均值之下的1个标准差聚光分析结果也发现了类似的显著差异(β=0.41,t(156)=4.3,p<0.01)。从而,H3得到验证。

实验3进一步验证了追评比初评的有用性感知更高的假设;同时,还发现追评与初评的时间间隔远相比近时,追评更高的有用性感知得到增强。实验4将探讨产品类型对追评更高有用性感知的调节作用,同时再次验证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

4.4 实验4: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

(1)预实验

实验4借鉴黄静等[27]对产品分类的预试方法,邀请40名大学生参与预实验。被试首先阅读由研究者提供的体验型产品和物质型产品定义,然后对研究者提出的8种产品体验性和物质性程度进行评价(1=典型的体验型产品,2=倾向于体验型产品,3=不好说,4=倾向于物质型产品,5=典型的物质型产品),最后选择了酒店和手机分别作为正式实验的体验型产品和物质型产品。

(2)正式实验

实验4邀请184名大学生参加本次实验(女性占67.2%,M年龄=20.6)。实验采用2(初评vs追评)×2(体验型vs物质型)的两因子组间设计,被试随机分入上述四种情形。所有的被试均被要求想像自己准备进行网上购物,正在阅读一条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初正追负,评论的获取和效价的处理方法与前面实验相同)。为检验复合评论矛盾效价操纵效果,要求被试对初评和追评效价进行评价(量表同实验1);其次,初评(追评)组被试要求对初评(追评)部分评论信息的归因倾向和有用性感知进行评价(量表同实验2)。

(3)操纵检验

复合评论内部效价被有效地操纵为矛盾类型(M初=5.8,M追=2.4,t(182)=7.3,p<0.001)。同时,产品类型也得到有效操纵(M体验=1.6,M物质=4.2,t(182)=11.3,p<0.001)。

(4)假设检验

首先以有用性感知为因变量进行2(初评vs追评)×2(体验型vs物质型)的组间ANOVA分析,结果显示复合评论成份(F(1,180)=42.7,p<0.001)和产品类型(F(1,180)=23.9,p<0.001)的主效应均显著;Two-way交互项也呈现显著(F(1,180)= 3.2,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当为体验品时,初评与追评的有用性感知差异并不显著(M初=4.5,M追=4.8,t(90)=1.7,p>0.05)。而为物质品时,初评与追评的有用性感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M初=2.1,M追=5.6,t(90)=8.1,p<0.001)。H4得到验证。

其次,为进一步验证被中介的调节效应,实验4采用Edwards和Lambert[28]分析法,考察归因倾向是否中介了复合评论成份和产品类型的交互项对有用性感知的作用。如上所述,产品类型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同时,以归因倾向为因变量进行ANOVA分析,发现复合评论成份(F(1,180)=41.6,p<0.001)和产品类型(F(1,180)=15.4,p<0.001)的主效应均显著,且Two-way交互项也显著(F(1,180)=6.3,p<0.05),表明产品类型调节着复合评论成份对归因倾向的作用。此外,将复合评论成份、产品类型、二者交互项以及归因倾向对有用性感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归因倾向中介效应是显著的(β=0.63,t(179)=11.2,p<0.001),而复合评论成份与产品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β=0.03,t(179)=0.41,p>0.05)。进一步Bootstrap分析也发现间接效应置信区间并不包含0(95%,CI=0.23~2.47),即间接效应显著。综上,H2和H4再次得到验证。

5 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效价矛盾型复合评论的追评比初评具有更高有用性感知,是由于其撰写动机更易被归因为产品因素;追评与初评时间间隔和产品类型对二者有用性感知差异具有调节作用,即当追评与初评时间间隔远(近)时,追评更强有用性感知得到增强(减弱),当被评论的产品为物质型时,追评的有用性感知才显著高于初评。本研究聚焦复合评论内部成份,探讨初评和追评有用性感知差异,丰富了复合评论研究视角;同时,还发现在线评论的负向偏差现象可以得到改善。负向偏差现象是指负向评论比正向评论具有更强有用性感知,以往研究大多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5]。然而,本文研究发现,负向追评的更强有用性感知具有边界条件,即受初评和追评的时间间隔和产品类型的调节,从而完善了相关理论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对管理者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正确对待差评。由于追评有用性感知显著高于初评,管理者不必执着于设法删除差评,可通过激励顾客追加好评来抵消初始差评的影响。其次,因时间间隔远时能提升追评更强的有用性感知,零售商可耐心实施高质量售后服务,经过一定时间后,再请顾客追加好评,从而增强追评扭转效应。最后,从事体验型产品营销的企业须注意首次服务圆满性。因为体验型产品的初评和追评有用性感知并无显著差异,当初评为差评时,即使顾客进行正向追评,也无法抵消负向初评影响。

本文研究有以下两方面不足:第一,没有考虑评论效价强度的影响。本文研究只是区分了初评和追评效价处于矛盾的情形,并未考虑二者情感强度差异的影响。比如初评为差评且情感激烈(如使用“很”、“非常”等字眼),追评为温和好评(如使用“还行”、“可以”等字眼),那么追评的有用性感知还会显著高于初评吗?未来可将情感强度纳入考察范围。第二,实验环境影响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应。尽管实验刺激物均选自现实商品,且复合评论也源于真实的在线评论,但由于实验场景和真实的网购情景差距较大,比如消费者的心态、商品的介绍、评论的数量等,都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应,未来可尝试探索真实情景下复合评论成份的有用性感知差异。

[1]Chen Y B,Xie J H.Third-party product review and firm marketing strategy[J].Marketing Science,2005,24 (2):218-240.

[2]Dellarocas C,Zhang X M,Awad N F.Exploring the value of online product reviews in forecasting sales:the case of motion picture[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7,21(4):23-45.

[3]Ye Q,Law R,Gu B.The impact of online user reviews on hotel room sa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9,28(1):180-182.

[4]Dellarocas C.The digitization of word of mouth:promise and challenges of online feedback mechanism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0):1407-1424.

[5]Chevalier J A,Mayzlin D.The effect of word of mouth on sales:online book review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6,43(3):345-354.

[6]李曼英.猛店主从深圳打飞的来汉威胁买家删差评[N].楚天都市报,2015-6-13(A04).

[7]李宗伟,刘润然,张艳辉,等.基于复杂网络的淘宝网追加评价群体统计特征分析[J].软科学,2014,28 (8):103-106.

[8]王长征,何钐,王魁.网络口碑中追加评论的有用性感知研究[J].管理科学,2015,28(3):102-114.

[9]Jin L,Hu B,He Y.The recent versus the out-dated: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time-variant effects of online consumer reviews[J].Journal of Retailing,2014,90(4):552-566.

[10]Baek Y M,Bae Y,Jang H.Social 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their differential relationships with users’psychological well-being[J].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2013,16(7):512-517.

[11]Schindler R M,Bickart B.Perceived helpfulness of online consumer reviews:the role of message content and style[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2012,11 (3):234-243.

[12]Ghose A,Ipeirotis P G.Estimating the helpfulness and economic impact of product reviews:mining text and reviewer characteristics[J].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11,23(10): 1498-1512.

[13]王平,代宝.消费者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2):118-120.

[14]Zhang J Q,Craciun G,Shin D.When does electronic word-of-mouth matter?A study of consumer product review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 (12):1336-1341.

[15]付建坤,侯伦,方佳明.考虑品牌声誉影响下的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J].软科学,2014,28(3):97-100.

[16]李巍,王志章.网络口碑发布平台对消费者产品判断的影响研究:归因理论的视角[J].管理学报,2011,8 (9):1345-1352.

[17]Chen Z,Lurie N H.Temporal contiguity and negativity bias in the impact of online word of mouth[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3,50(4):463-476.

[18]Sen S,Lerman D.Why are you telling me this?An examination into negative consumer reviews on the web[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7,21(4): 76-94.

[19]Irmak C,Wakslak C J,Trope Y.Selling the forest,buying the trees:the effect of construal level onsellerbuyer price discrepanc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3,40(2):284-297.

[20]Frederick S,Loewenstein G,O’Donoghue T.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2):351-401.

[21]Einhorn H J,Hogarth R M.Judging probable cause[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6,99(1):3-19.

[22]Carter T J,Gilovich T.Getting the most for the money: the hedonic return on experiential and material purchases[A].In Tatzel M,ed.Consumption and Well-Be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C].Berlin:Springer,Netherlands,2014.49-62.

[23]汪涛,王魁,陈厚.时间间隔何时能够提高在线评论的有用性感知——基于归因理论的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2):46-56.

[24]Frank M G,Gilovich T.Effect of memory perspective on retrospective causal attribu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3):399-403.

[25]Hayes A F,Preacher K J.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with a multicategorical independent variable[J].Britis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Psychology,2014,67(3):451-470.

[26]Zhao M,Xie J.Effects of soc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 on consumers’responses to peer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1,48(3):486-496.

[27]黄静,郭昱琅,王诚,等.“你摸过,我放心!”在线评论中触觉线索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15,11(1):133-151.

[28]Edwards J R,Lambert L S.Methods for integrating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a general analytical framework using moderated path analysis[J].Psychological Methods,2007,12(1):1-22.

When Is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Online Additional Reviews Greater than the Initial Review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mporal Distance and Product Types

HU Chang-chun1,NING Chang-hu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ttribution theory,we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influencing on perceived usefulness between the initial reviews and additional reviews of online reviews,and analyz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above differences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the readers’attributions about the motivations of the reviewers.The results of four experiments show that both the initial reviews and additional reviews influence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will be mediated by readers’attributions,and additional reviews are much more useful for review readers than initial reviews; while there are two moderating effects:when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he initial reviews and additional reviews is distant (close),the stronger useful of additional reviews will be enhanced(weakened),and only when the reviewed goods are material products,additional reviews will be significantly much more useful for review readers than initial reviews.

online reviews;composite reviews;simple reviews;initial reviews;additional reviews

F<713.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7)04-0036-07 class="emphasis_bold">713.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7)04-0036-07 doi:10.11847/fj.36.4.36713.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7)04-0036-07

10.11847/fj.36.4.36

1003-5192(2017)04-0036-07 doi:10.11847/fj.36.4.36

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7)04-0036-07 doi:10.11847/fj.36.4.36

2016-09-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GL055)

猜你喜欢
成份效价归因
词汇具体性对情绪名词效价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产前IgG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病例分析
深圳地区10~40周岁健康人群血清抗A(B)IgG抗体效价参考区间的建立与应用分析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为何越来越爱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
绩优指数成份变更与一周表现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抗感冒药的药学分析与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