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忘记、组织柔性与原始性创新:组织学习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2017-08-02 03:45邢丽微李卓键
预测 2017年4期
关键词:柔性信念调节

邢丽微, 李卓键,2

(1.长春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组织忘记、组织柔性与原始性创新:组织学习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邢丽微1, 李卓键1,2

(1.长春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原始性创新成功与否是决定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成败的关键。本文基于311家企业样本数据,研究了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组织柔性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学习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和原始性创新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组织学习和冗余资源正向调节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间的关系;组织学习和冗余资源对组织柔性的中介作用存在正向调节效应。

组织忘记;组织柔性;冗余资源;组织学习;原始性创新

1 引言

中国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改变,将很快被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对手所击败[1]。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往往采取“市场换技术”或模仿来获取国外企业的关键技术,但事实证明却并不成功。原始性创新是我国科技界于21世纪之初引进的概念,反映了科技界和企业界渴望摆脱模仿式创新模式的期望[2]。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通过原始性创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技术并进而将其商业化,是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途径。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时期,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这给原始性创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尽管原始性创新的必要性得到了企业界一致的共识,然而,如何取得原始性创新的成功,具体实现的途径以及条件等仍缺乏必要的研究。

组织忘记是为了促进组织变革的实施而对共同的认知和惯例进行改变[3~5]。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企业必须持续地改进。但是,长期存在于组织中的固有文化、规制以及观念等具有稳定、固化的特性。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甚至是巨变时,这些组织中固有的文化等将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这会对企业的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创新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适当遗忘已有的知识、行为和价值观的能力,对原始性创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促进因素。然而,有关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的研究还很少见,组织忘记具体是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原始性创新,现有研究还没有给出明确解答。基于此,本文从组织忘记的视角对原始性创新展开研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所在。动态能力学派认为[6~8],企业应通过提高自身的灵活性,培育组织的柔性,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所以组织柔性对企业原始性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组织柔性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关系中的作用。组织忘记与组织学习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组织忘记可以改变组织记忆系统以增强企业再学习的能力,组织学习也有利于组织记忆系统的有效转变[3]。组织忘记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而不是纯粹的丢弃。此外,原始性创新作为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需要组织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等,在中国“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冗余资源对原始性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内部冗余资源的多少可能会影响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的作用程度。因此,本文将分析组织学习、冗余资源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路径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并验证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

Nonaka和Takeuchi[9]认为组织忘记是组织再学习的过程,是运用新的知识代替旧的知识。Akgun等[10]认为组织忘记是组织改变原有的惯例、程序的过程。卢艳秋等[11]将组织忘记定义为组织摒弃陈旧的惯例、规范和信念,以降低组织的刚性与惰性,使组织更具有柔性。组织忘记可以打破组织中固有的规则和路径刚性,从而获取新的能力[12]。

原始性创新属于“熊彼特创新范式”内突变程度较高的创新类型,是理论界和实践界持续性关注的问题。原始性创新是一种产生于组织内部,具有高难度、高资源消耗、高风险特性的活动,其实现步骤包括创新想法的产生、创新完整概念的形成、创新技术知识的学习、创新原型的完成,最终达到商业化成功的目的[13]。Goldenberg等[14]认为,原始性创新是由组织内部因素驱动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动态的,可以更简洁、有效降低系统复杂性的一种解决方案。原长弘等将原始性创新能力定义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做出前人没有的发现或发明的任务[15]。

原始性创新往往需要组织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改变现有的信念与惯例[16]。组织忘记是企业自我改变与创新的一种能力,可以对企业中所固有或固化的信念、惯例和习惯等进行改变。企业在过往发展过程中,业已形成了组织惰性与刚性,包括固化和制度化的信念、惯例和行为习惯等,这往往会限制创新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原始性创新。过往的信念与惯例往往导致企业搜寻、获取和整合内外新旧知识模式化,从而出现锁定的状态。对企业来说,需要改变固有的信念与惯例,打破锁定的状态,以建立更为有效的搜寻、获取和整合的路径[17]。而组织忘记能够改变企业中固有的信念与惯例,为企业搜寻、获取外部新知识,并整合新旧知识,为创新扫清障碍,促发企业原始性创新。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1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2.2 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

组织柔性从其本质上说是企业匹配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Hemphill[6]认为,组织柔性是多样性与灵活性的统一。Arnold等[18]认为,组织柔性是组织变革环境或是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柔性能力。组织柔性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更高绩效的必要条件。企业在过往的经营生产中,对外部资源获取和内部资源的利用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惯例与信念,这些不变的惯例与信念会导致企业感知的僵化以及错误的归因,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从而限制组织柔性。

当前中国市场中的商业环境具有很大的动态性,这要求企业要具有组织柔性,以适应和改变所面临的环境[4]。为了提高组织柔性,企业首先要摆脱固化的惯例与信念的限制。组织忘记能够降低甚至消除企业的刚性与惰性,营造灵活与多样的团队氛围,打破企业中固化的惯例,过时的信念。通过组织忘记,企业能够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整合,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能力[17]。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2组织忘记对组织柔性具有正向影响。

2.3 组织柔性的中介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开展原始性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例如知识、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15]。企业不仅要对自身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运用,还要通过外部环境获取新的资源。然而,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多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19]。组织柔性较高的企业,一方面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灵活性开发,发现其新用途,提高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用途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组织柔性越高,企业依靠其灵活性与多样性,探索新资源的能力也越强,这能够使企业引入充足的新资源,并依靠新旧资源的优质整合开展原始性创新活动。此外,当前中国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与动荡性较高,柔性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实时地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提升企业原始性创新的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组织柔性对原始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结合前文所述,组织忘记不仅对原始性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也能够通过组织柔性对原始性创新产生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4 组织学习与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组织学习是企业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持续性过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战胜竞争对手,必须不断地提高组织学习能力[20]。组织学习能够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改变组织记忆[21]。组织学习的结果是企业获得与组织战略、价值观和愿景相适应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以及运用的能力,而组织柔性则是由一系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所组成。从这个意义上看,组织学习的结果必然产生组织柔性。组织忘记是对过去惯例与信念的改变,组织学习通过与组织忘记的交互,更能对组织柔性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4组织学习正向调节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之间的关系。

冗余资源是企业中一种过量的资源,其特性是能够被控制者随意使用[22]。企业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剩余;同时,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们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其做出的决策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冗余资源总是普遍存在于企业活动中[23]。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所拥有的冗余资源处于较低的水平,冗余资源过多所造成的危害并不明显[24]。因此,冗余资源从整体上来说对企业是利大于弊的。充分挖掘与合理地利用冗余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对组织柔性产生积极的影响。组织忘记可以提升组织柔性,而冗余资源可以通过将所有多余的资源用于设想的目标从而加速这个进程。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5冗余资源正向调节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论述,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学习和冗余资源会强化组织忘记对组织柔性的正向影响。依据前面的假设,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组织学习能力越强,冗余资源越多,组织忘记通过组织柔性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就越强。也即,组织柔性的中介作用受到组织学习和冗余资源的调节,进而建立起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6组织学习能力越强,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越强。

H7冗余资源越多,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越强。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3 研究工具

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首先就近选择22家本地企业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结果,修改和删减了部分题项,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正式调研样本来自全国各主要经济开发区的制造类企业和IT类企业,共选择样本企业1000家。正式调研从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采用上门访谈和发送电子版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填写对象主要为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最终,收回311家企业填写的完整问卷。有效回收率为31.1%。

3.2 变量测量

组织忘记来自Akgun等[16]的研究成果,包括“组织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新产品开发程序”等5个题项,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2。组织柔性来自Sanchez[25],Li等[8]的研究成果,包括“资源从一种用途转变到另一种用途的成本和难度较小”等8个题项,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2。原始性创新来自裴云龙等[26]的研究成果,包括“公司已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等4个题项,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6。组织学习来自Eisenhardt和Martin[21]的研究成果,包括“企业拥有共同愿景”等4个题项,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2。冗余资源来自李剑力[27]的研究成果,包括“企业内部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可以用于自由支配”等7个题项,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6。本文变量都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测量,其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同时,对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企业性质3个企业信息变量进行控制。

4 研究方法

4.1 信效度检验

运用AMOS 20.0和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信度方面,全部变量的Cronbach α均大于0.8,这表明变量具有良好的信度。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7以上,且AVE值均大于0.5,表明变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采用AMOS 20.0软件对关键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结果发现,五因子模型拟合得最好: χ2/df=1.421,TLI=0.899,CFI=0.901,RMSEA= 0.056,而且这一模型要显著地优于其他模型的拟合优度,表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4.2 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变量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为下一步的回归分析奠定了基础。

4.3 假设检验

为了避免潜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对涉及到交互作用的变量全部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具体的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假设检验结果

主效应:为了验证假设1,首先将原始性创新设为因变量,其次加入控制变量,最后将自变量(组织忘记)放入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模型6,β=0.337,p<0.01)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了假设H1。

中介效应:根据 Baron和 Kenny[28]的分析步骤,运用回归方法来验证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忘记对组织柔性(模型 2,β=0.545,p<0.001)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了假设H2。同时,组织柔性对原始性创新(模型7,β=0.584,p<0.001)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加入了中介变量组织柔性后,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模型8,β= 0.203,p<0.05)的影响仍然显著,但影响程度有所减弱,说明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支持了假设H3。本文进一步运用Sobel[29]的方法来检验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关系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Z=2.585,p<0.01),假设H3得到了数据的进一步支持。

调节效应:为了验证H4、H5,首先将组织柔性设为因变量,其次依次引入控制变量、自变量(组织忘记)和调节变量(组织学习、冗余资源),最后加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项。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忘记与组织学习之间的交互对组织柔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4,β=0.237,p<0.01),组织忘记与冗余资源之间的交互对组织柔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4,β=0.198,p<0.05)。这表明,组织学习能力越强,冗余资源越多,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之间的正向关系就越强,支持了假设H4、H5。

为了进一步检验调节效应,本文采用Aiken和West[30]的方法检验其是否与假设一致。组织学习对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关系的调节效应如图2所示。组织学习能力高时简单斜率为0.312(p<0.01),组织学习能力低时简单斜率为0.107(p<0.01),0.312>0.107,由此组织学习能力高时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关系比组织学习能力低时的更强。同理,冗余资源对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关系的调节效应显示,冗余资源高时简单斜率为 0.412 (p<0.01),冗余资源低时简单斜率为0.135(p<0.01),0.412>0.135,由此冗余资源高时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关系比冗余资源低时的更强。

图2 组织学习对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关系的调节效应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对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本文利用SPSS PROCESS宏程序来检验。首先检验在调节变量不同取值下的条件间接效应。从表2可以看到,当组织学习能力较低时,组织忘记通过组织柔性对原始性创新的间接效应为0.137(置信区间为[0.032,0.275]),当组织学习能力较高时,其间接效应为0.285(置信区间为[0.076,0.488])。无论组织学习取低值还是高值,组织忘记通过组织柔性对原始性创新的间接效应都是显著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仅仅依靠条件间接效应的分析不足以判定是否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因此,表2进一步着重报告了判定指标INDEX。可以看到,组织学习对组织忘记影响原始性创新的间接效应存在调节作用的判定指标INDEX为0.133 (置信区间为[0.007,0.375]),由于此置信区间不包括零,因此说明该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支持了假设H6。同理,冗余资源对组织忘记影响原始性创新的间接效应存在调节作用的判定指标INDEX为0.118(置信区间为[0.010,0.294]),置信区间不包括零,说明该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支持了假设H7。

表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原始性创新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探讨了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得到如下结论:

(1)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组织忘记能够摆脱旧有规范的束缚,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2)组织忘记对组织柔性具有正向影响,组织柔性对组织忘记和原始性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起到中介作用,组织忘记不仅对原始性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组织柔性对原始性创新产生间接的影响。

(3)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之间的关系会受到组织学习和冗余资源的调节影响。组织的学习能力越强,冗余资源越丰富,组织忘记与组织柔性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组织柔性在组织忘记与原始性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越强。

本文研究的理论启示主要体现在:企业若想展开原始性创新活动,其关键就是要打破旧习惯、旧观念的束缚,使企业更加适应外界环境与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放弃或改变长时间以来坚持的惯例与信念,也即组织忘记产生。因此,对原始性创新来说,忘记更为重要。本文基于组织忘记这一全新视角研究原始性创新,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企业创新战略管理理论。

本文研究的实践启示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到企业中固化的惯例与信念对原始性创新活动和组织柔性的消极影响。当管理者不能创造良好的组织忘记环境时,企业就容易依赖其过时的惯例与信念,从而限制原始性创新活动。因此,将组织忘记制度化,形成“忘记型组织”,是改变组织刚性与惰性的关键。第二,要注重组织学习的能力,形成“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可以不断积累知识、技术和生产资源等,这些资源正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三,需要强调的是,忘记型组织不是对学习型组织的否定。构建忘记型组织,是找到企业在过去的经营管理中背上了哪些包袱,以便丢掉后轻装前进;构建学习型组织则是要保留过去的精华,吸取过去有利的经验。不断忘却和学习,才能保证灵活性和弹性,提高企业应变的能力。善于忘却才能有效减少学习的阻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第四,企业需要在组织内部维持一定的冗余资源。转型经济下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性环境,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得不是十分成熟,战略要素市场不完善,因此,企业更多地需要开发自己的资源进行创新。

本文是探索性的实证研究,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对组织忘记的维度没有进一步划分,后续研究将关注组织忘记的各个维度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2)本文研究提出的组织忘记-组织柔性-原始性创新是一条有效的原始性创新路径,但应该看到,组织忘记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也可能有其他作用路径,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其他视角探索可能的路径。(3)本文研究受到时间、成本等条件的限制,采用了截面数据分析方法,未来可收集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数据,通过追踪研究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1]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4.

[2]夏保华.论企业原始技术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2,30(6):923-929.

[3]潘安成,于水.基于组织忘记的企业动态能力成因机理研究[J].管理学报,2009,6(5):648-657.

[4]Akguz A E,Lynn G S,Byrne J C.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as changes in beliefs and routines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07,20(6):794-812.

[5]Nystrom P C,Starbuck W H.To avoid organizational crises,unlearn[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4,12 (4):53-65.

[6]Hemphill D F.Flexibility,innovation,and collaboration[J].Adult Learning,1996,7(1):21-24.

[7]Levy T M.Flexibility,innovation,and learning[J].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1993,21(3):76-95.

[8]Li Y,Liu Y,Duan Y,et al..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trategic flexibilities and indigenous firm innovation in transitional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8,41(1-2):223-246.

[9]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0]Akgun A E,Lynn G S,Byrne J C.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socio-cognitive framework[J].Human Relations,2003,56(7):839-868.

[11]卢艳秋,赵英鑫,崔月慧.组织忘记与创新绩效: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4,35(3):58-65.

[12]Nonaka I,Toyoma R,Byosiere P A.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491-518.

[13]杨燕,高山行.创新驱动、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68-1576.

[14]Goldenberg J,Mazursky D,Solomon S.Template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projecting original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from intrinsic inform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9,61(1):1-12.

[15]原长弘,章芬,高金燕.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企业原始创新能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6):29-39.

[16]Akgun A E,Lynn G S,Byrne J C.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un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1):73-78.

[17]Wang X Y,Lu Y Q,Zhao Y X,et al..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organizational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an empirical study of SEM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3,61(2):132-155.

[18]Arnold V,Benford T,Canada J,et al..The role of strategic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in easing new regulatory compli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1,12(3):171-188.

[19]Mathews J A.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latecomer firms:a resource-based account of industrial catch up strategi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9(4):467-488.

[20]郭尉.知识异质、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7):118-125.

[21]Eisenhardt K M,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1105-1121.

[22]Bourgeois L J.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35 (1):1-7.

[23]Nohria N,Gulati R.Is slack good or and for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 1245-1264.

[24]Su Z,Xie E,Li Y.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firm performance during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6(1):75-91.

[25]Sanchez R.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135-159.

[26]裴云龙,江旭,刘衡.战略柔性、原始性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组织合法性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3,31(3):446-455.

[27]李剑力.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8]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 (6):1173-1182.

[29]Sobel M E.Asymptotic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indirect effects[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i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1982,13:290-312.

[30]Aiken L,West S.Multiple regression: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Newbury Park,CA: Sage,1991.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and Primitive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Redundant Resources

XING Li-wei1,LI Zhuo-jian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2.North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he primitive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survey sample data 311 compani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 on primitive innovation,and analyz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and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redundant resources.The results show that: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 impose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primitive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has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 and primitive innovation.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redundant resources impose positive influen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 and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The mediation role of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is positively moderated b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redundant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redundant resources;organizational learning;primitive innovation

C936

A

1003-5192(2017)04-0009-06

10.11847/fj.36.4.9

2016-10-10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资助项目(JGJX2017B21)

猜你喜欢
柔性信念调节
柔性接口铸铁排水管在建筑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柔性仓储自动化技术在家居建材行业中的应用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为了信念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发光的信念
柯马智能柔性激光焊接站震撼发布
围墙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