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热杀菌强度对巴氏奶保存性能的影响研究
文/周 鑫 黄国旭 梅林琳 张清平
(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旨在探讨不同巴氏杀菌强度对巴氏奶保存性能的影响,为优化巴氏杀菌工艺提供依据。针对带和不带“闪蒸”操作的两种不同加工工艺,采用相同的保持时间15 s,在两种工艺中分别采用75、80、85、95 ℃的不同杀菌温度下制备样品,将样品分别保存在6、10、15 ℃下,每天测定样品对酒精的稳定性,直到变质为止;在第4天和第7天测定保存在10 ℃下样品的菌落总数。以此作为比较评估样品保存性能的客观指标。在选用的工艺参数组合中,认定不带“闪蒸”操作的75 ℃/15 s是最佳的加工工艺条件。
杀菌强度;巴氏奶;保存性能
巴氏杀菌法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安全、高效、节能的牛奶加工工艺,因而历来得以普遍使用。然而,由于我国奶源、冷链等条件良莠不齐,为了确保产品在货架期内的保存性能,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企业乐于提升杀菌温度[1],或变相延长保持时间[2],甚至多次反复加热[3]。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王加启研究员建议在中国奶业实施“优质乳工程”,以改变“一热遮百丑”的盲目倾向,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奶产品,形成中国乳品核心竞争力[4]。
1.1 材料与试剂
重庆市大巴山牧场生牛乳(总固体12.8~13.7 g/100 g,脂肪含量3.7~4.4 g/100 g,蛋白质含量3.2~3.4 g/100 g,菌落总数5×103~2×104CFU/mL,体细胞数5×104~15×104个/mL),灭菌生理盐水,平板计数琼脂,75%中性酒精。
1.2 仪器与设备
10T/RSZN-01闪蒸系统、PT-20T UHT超高温灭菌机,APV1000均质机,TF-AS1无菌填充室,无菌室,移液枪(Eppendorf 100~1 000μL),灭菌平板(直径9 cm),HH.BLL电热恒温培养箱,D-1-70自动蒸汽灭菌锅,LRH-800培养箱,西门子冰箱(温度波动±1 ℃)、无菌瓶(500 mL)。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带和不带“闪蒸”[5]操作的两种加工工艺,分别采用75、80、85、95 ℃的杀菌温度制备样品,采用相同的保持时间15 s,带“闪蒸”操作工艺做5 次平行试验,不带“闪蒸”操作工艺做4 次平行试验,将样品分别保存在6、10、15 ℃下,待做酒精试验和测定菌落总数。
带闪蒸工艺:生牛乳→闪蒸(85 ℃,15 s)→冷却暂存→预热(60~65 ℃)→均质(180~200 bar)→杀菌(75、80、85、95℃,15 s)→冷却→灌装。
不带闪蒸工艺:生牛乳→预热(60~65 ℃)→均质(180~200 bar)→杀菌(75、80、85、95℃,15 s)→冷却→灌装。
1.4 酒精试验
按上述工艺制作的样品分别放置于6、10、15 ℃下保存,每天15∶00~17∶00取样做酒精试验[6],当试验结果呈阳性时记录保存天数。
方法:取牛乳2 mL于干净的玻璃平皿中,再加入2 mL中性75%酒精溶液,摇匀立即观察结果,均匀液体为阴性,起花或絮凝为阳性。
2.1 不同加工工艺和保存温度对样品保存天数的影响
1.5 菌落总数的测定
灌装后样品转入6 ℃下保存,并在一天之内按国家标准检测菌落总数[7];10 ℃下在保存样品的第4天、第7天时检测样品菌落总数。
1.6 数据处理
不同加工工艺和保存温度对乳制品保存天数的影响见表1,不同加工工艺和保存温度下样品保存天数见表2。由表1、表2可知,在6、10 ℃保存条件下,温度越高,保存天数越短;在15 ℃保存条件下,各杀菌温度保存天数接近;相同条件下,不带闪蒸工艺的样品保存天数更长。
所有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AS(8.0版)软件的ANOVA法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则进行Duncan氏多重比较分析。样品中菌落总数变化规律见表3。由表可知,带闪蒸工艺的样品在10 ℃条件下保存4 天,表现为杀菌温度越低,细菌总数越低;不带闪蒸工艺的样品在10 ℃条件下保存4 天,菌落总数和杀菌温度之间无明显规律;不带闪蒸工艺的样品在10 ℃条件下保存7 天,75 ℃杀菌样品菌落总数大部分情况最低,其余几个杀菌温度和菌落总数之间无明显规律,可能是因为7 天并非样品的坏奶时间点,缺少后续时间微生物的增长数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出菌落总数和杀菌温度之间的规律。
2.2 不同加工工艺10 ℃保存条件下样品中菌落总数变化规律
不同加工工艺10 ℃保存条件下
3.1不论是否闪蒸,上述4 个杀菌温度样品都表现为杀菌温度越低,保存天数越长。
表1 不同加工工艺和保存温度对乳制品保存天数的影响 单位:天
表2 不同加工工艺和保存温度下样品保存天数 单位:天
表3 不同加工工艺10 ℃保存条件下样品中菌落总数变化规律 单位:CFU/mL
3.2带闪蒸工艺,在10 ℃条件下,上述4 个杀菌温度样品菌落总数表现为杀菌温度越低,细菌增长越慢。
3.3不带闪蒸工艺,在10 ℃条件下保存7 天,上述4 个杀菌温度中75 ℃杀菌样品大部分情况菌落总数较低。
3.4取消闪蒸工艺,样品保存天数更长。
综上所述,对于试验所用生牛乳(符合优质乳工程奶源“特优级”要求),在75~95 ℃的杀菌温度范围内,选择75 ℃/15 s一次性连续热处理工艺制得的产品,有较长稳定保质期。
本次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更低强度的热处理工艺制得的产品可能更好地得到保存,例如国际标准推荐的巴氏杀菌参数组合72 ℃/15 s,但其作用机制和机理还需深入研究。
[1] 顾佳升,张书义,韩荣伟. 巴氏杀菌工艺是引领我国奶业走出困境的核心技术[J]. 中国奶牛,2016(8):60-65.
[2] 王桂桢,陈忠泽. 巴氏杀菌工艺的改进研究[J]. 中国乳业,2017(3):61-65.
[3] 韩荣伟,张书义,于忠娜,等. 解读“预巴杀”[J]. 中国乳业,2017(1):66-68.
[4] 王加启. 建议我国实施优质乳工程[J]. 中国畜牧兽医,2013(S1):1-8.
[5] 张和平,张列兵. 现代乳品工业手册[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 施正学. 牛奶蛋白热稳定性和酒精试验稳定性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乳品工业,1993(2):89-94.
[7] 国家卫生部. GB 4789.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017-06-16)
周鑫(1980-),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乳品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