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
[摘 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中的表现,及时给予点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课堂展示环节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关键词]遵循意图;纠偏补差;储备认知;课堂展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80-01
课堂展示环节能够展现学生思维成果、拓展学生的认知范畴。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要么唯答案是举,只要学生做对就不再讲评,要么将展示环节全部交给学生,没能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展示环节流于形式。现以几个典型案例谈谈数学课堂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一、了解编者意图,在课堂展示中迈向深处
数学教材一般是编者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编写的。因此,教师应了解编者的意图,在课堂展示环节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例如,教学“解比例”时,教师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情境:“一张照片长6厘米、宽4厘米,按比例放大后,长为13.5厘米,宽为多少厘米?”学生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1)设照片按比例放大后的宽为x厘米,可列出方程13.5∶6=x∶4,求出x=9;(2)设照片按比例放大后的宽为x厘米,可列出方程13.5∶x=6∶4,同样求出x=9。从整个课堂展示看来,虽然学生已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回头想一想,编者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设置问题情境,而不直接列出比例式呢?由此看来,编者的意图并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解比例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鉴于此,教师应追问:“你是根据什么列出比例式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按比例放大”的含义。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出错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和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典型例题,在课堂展示中纠偏补差
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巧的重要载体,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典型例题,在课堂展示中纠偏补差。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教师出示例题:“小明将720毫升果汁分别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中,正好可以倒满。其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问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替换”解决问题。学生在展示环节中不仅将替换过程讲述得清晰明了,而且对计算方法也分析得头头是道,得出最后的结果“大杯的容量为240毫升,小杯的容量为80毫升”。所有的学生都将答案代入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中进行检验,即1个大杯装240毫升,6个小杯装80×6=480(毫升),240+480=720(毫升),符合题意。对此,没有任何学生质疑,教师也心满意足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事实上,学生的检验过程并不完整。教师应引导学生设想“小杯的容量为70毫升,大杯的容量为300毫升”时,这一答案符合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但不符合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即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因此,教师需提供多种思考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出问题所在。
三、关注学习过程,在课堂展示中储备知识
学习重在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储备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统计”时,他发放若干个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图片,要求学生统计这三种图形的个数。不少学生很快就统计完毕,但少部分学生的速度较慢。在随后的展示中,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统计结果后,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养成运用“√”的标志进行数据统计的习惯,并感受这种统计方法的优越性。案例中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正式运用“√”前的一次认知铺垫。较快完成任务的学生都能将同一种类型的图形放在一块,而速度较慢的学生摆放的图形是乱的。对此,教师没能意识到分类思想这一教学契机,从而错失一份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
该教师在学生记录好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一种是有序分类记录,一种是无序错乱记录。然后,要求学生对比两种记录方法的不同。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就能理解分类思想,掌握分类技巧。
总之,在课堂展示环节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传递出来的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点拨,从而真正讓课堂展示环节的效益最大化。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