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跃芹
摘 要:本文针对校企合作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重点探索如何从培养体系、课程改革、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开展,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 人才 培养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助,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提高专业人才教学培养,对于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只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改变纺织专业的陈旧教学模式,提高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纺织业的发展变化形势,从而铺设出培养高素质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人才的道路。
一、成立纺织职业教育联盟,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联系与合作,需要有一个基本组织来统筹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企业合作,由于各自目标和任务不同, 对同一合作项目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找准双方合作的结合点,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使学校的培养形式和实训空间拓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建立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联合中小企业的“纺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简称“纺织职教联盟”)。[1]
这种合作充分考虑纺织行业的人才需要(包括人才规格、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共同努力,为纺织行业培养和输送技能强、适应快、潜力大、素质高、能吃苦且经得起考验的人才,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要的有效对接,实现学校、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新模式。[2]
二、建立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准市场需求命脉
要充分了解纺织企业岗位的需求,争取纺织企业对中职教育的全程参与是最好的途径与方式。为此, 建设中职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第一步, 就是建立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其人员由纺织专业和纺织行业较有影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教学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共10人组成。纺织技术及营销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本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论证或审定, 并指导本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实践环节的教学。由于有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与,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设置紧紧瞄准市场需求, 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成立紡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实行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式之一。
三、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训基地,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职教育是和企业紧密联系的一个特殊教育。为此, 我校十分重视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见图1)。
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搭建了平台。为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 我校通过整合纺织职教联盟的资源,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重点建设了纺纱实训室、机织实训室、纤维实验室、纱线实验室、织物实验室、小样制作教学做一体室, 合作联盟中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实训室、实验室的建设。这些实训、实验室的建设, 有利于学生深化基础理论, 拓宽专业知识, 强化动手操作能力。这包括:
(1)向学生展示纺纱设备、实验仪器各部件, 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
(2)通过对纤维、纱线、织物实验装置的操作,提高学生对实训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 并学会数据处理、总结、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技巧。
(3)通过对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的操作,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一般故障的排除及设备维修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其职业能力的目的。
除校内实训基地外, 还通过纺织职教联盟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学生在实训基地不但可以提中职业能力,而且还能将所学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和能力, 也为今后求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促进学生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实训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学校将阶段性实习引入到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正常教学之中, 做到校内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形成校内教学—社会实践—新的校内教学—新的社会实践—更新的校内教学—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链”的良性循环。根据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学习内容、教学进程, 每个阶段实习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第一阶段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 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多观察、多了解、多感受, 充分了解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职业环境、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找出自己知识能力与实践要求的差距, 从而明确努力方向。第二阶段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初, 重点是让学生多接触、多动手、多参与、多总结, 在岗位上给师傅当帮手, 边学边干,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使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提高。第三阶段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 学生已修完所有课程, 让他们顶岗实习, 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工作, 或充当师傅的助手。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个突出:一是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在组织形式上突出校企联合。学校不包揽教学的一切过程, 而是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把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主要权限转交给合作办学的纺织企业。借助纺织企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而打破了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的封闭性, 也使学校与纺织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现了三个衔接:一是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的紧密衔接。第一个环节是实验实习、基本操作、课程理论教学等;第二个环节是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学生参加“多证书”考证;第三个环节是顶岗实习。二是学习与就业的衔接。顶岗实习实际上已把学生推向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学生在企业经过多岗位、长时间的岗位磨练, 基本上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 毕业后既可选择继续留在该企业工作, 亦可自主择业。三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该模式把顶岗实习学生直接推向企业, 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收集了人才市场信息, 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衔接。顶岗实习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纺织企业在用人标准上实现了“无缝”对接,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推进产学研合作, 实现校企双赢
产学研合作, 目标是育人, 原则是互利。我们在纺织职教联盟框架内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学校主动为合作联盟内的纺织企业服务,不仅为其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员工, 还积极搞好在职职工的培训,为推进纺织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纺织职教联盟的建立, 促进了学校与纺织企业的合作, 通过建立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指导委员会,使专业更贴近社会;“订单”培养使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提高,并促进了就业。产学研合作使合作联盟内的成员实现了“多赢”,纺织企业的技术得以提高,职工得到培训, 学校为纺织企业提供了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纺织人才,使企业保持活力, 具有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结语
总之,基于校企合作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人才模式的建立,需要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入联系,深入了解企业所需,同时也需要加强专业及教师的自身实力,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研究,应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要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也使企业也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张平、周遐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措施[J].中国培训.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