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2017-07-28 07:49赵娜温丽慧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小学

赵娜+温丽慧

摘 要:我们所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这些文化是讲修身、讲养性的文化,是能教你如何做好人、做成事的文化。针对现今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有必要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 小学教育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几千年来的传统圣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堪称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智慧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华。我们今天所说的就是中国传统儒家圣贤文化、学习后能使人得到深刻教育意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如:《三字经》、《论语》、《弟子规》、《孝经》等,从这些经典中我们能感悟到古圣先贤的五伦大道、思维方法及处事待人接物方式的具体表现。[1]

一、现阶段农村德育现状的调查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因人口多就出现了多民族多语言进而思想差异大的问题;因地域大就出现了发展上的不均衡。所以因物质生活水平和思想上的差异就造成了今天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封建思想、小农意识、自私自利风气出现在农村一些地区。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质生活方面的改变使得一些人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变化,出现了好逸恶劳、享乐拜金,崇洋媚外的现象;精神上的堕落导致农村的一些人物欲横流、攀比成风等思想上的改变。这些现象的出现根源就是有些人思想道德缺失,偏离了人生最基本的做人准则这个底线。

2.还有一些人自私自利思想严重。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村的耕作形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集体协同耕作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这样时间一长,就使得一些人互相帮助的现象演变成了凡是都得讲金钱、讲代价,小事“帮忙”得吃请、大事“到场”得给钱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就使得农村的人情往来变得人情世故和冷么。[2]

针对以上一些现象的出现,就使得我们应尽快在青少年以及成人中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在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以及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却没有跟上物质文化发展的速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欲横流,自私自利的思想也不断泛滥并逐渐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现在许多孩子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一些文化优秀故事却鲜有所闻,与日韩孩子们身上浓厚的传统文化气质相比,我们自己孩子身上确实缺乏传统文化的气质。所以说,在这样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阻,西方文化盛行的状况下,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记忆成长特点进行。

1.启蒙与诵读相结合的方式。熟读成诵是教学的法宝,是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受到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要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进行学习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 中高年级的可安排其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

3.开展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 文化不是纯理论性的,不是仅停留在书本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一言一行,日常生活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感受人们在节日礼仪氛围中的情怀,体会中国礼仪之邦的深刻含义,达到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这样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激发了当代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树立了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人民的情怀。[3]

三、在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教育是人性初学的启蒙教育和奠基石,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于环境的引导,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小学生初涉世事对社会尚没有辨别能力,本性未受染污,可塑性较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阶段,但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然而在学習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照抄照搬。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2.从小教育孩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能增强孩子抗拒污染的能力,这样成年后就能帮助他人清除心灵上的污垢,使一些人逐渐恢复本善之心,成为心灵向善、社会和谐的一分子。这样只有社会中的一分子健康了,整个社会就和谐、进步了。虽然以上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我们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应注意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由浅入深,不能拔苗助长。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个体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终达到共同成长和进步的目的。

4.实际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时时刻刻的教育过程,老师要做到跟家长多联系、勤沟通,形成一个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连续的教育过程,使对学生的教育不脱节、不脱钩。

参考文献

[1] 黎艳:《教师的素质与职业道德》——《读与写》2011年10月第10期;

[2] 任登第 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小学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