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利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往往规避讲文体,认为小学阶段不适合讲文体,这就造成了师生文体意识淡薄,对语文核心教学价值有所忽视,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实文体是一种鲜活的存在,并不是枯燥的文字概念。崔巒老师曾强调,“要使所上的课很明确是那个年级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应该如何关注文体特征,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为例,做一些探讨。
一、紧扣文体,把握文体特征
散文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独特而隽永,语言凝练,含义深刻,意境悠远,其最大的特征是——“有情”。从接受理解的角度说,阅读散文是读懂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和理趣;从学习表达的角度看,阅读散文是学习和探究作者的所见(事)和所感(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与规律,即学习作者如何进行表达或抒发情感。另外,散文是语言运用的精华,是学生习得作者“语用”的样板,而这正是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触摸春天》语言朴实自然,清新明丽,没有张扬的情感流泻,而采用一种情丝的娓娓流淌,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教学中要注意“触摸”三个方面。
1. 触摸“那个人”。散文教学要以“形”探“旨”,让学生与作者“同情”,读出与作者那个“同样的情感”来,达到一种精神相遇,亦即视域融合。“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真是一个奇迹”“我深深地感动了”“我没有惊动安静”“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这些流淌着作者真情的文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情穿插在事件或物件的叙述描写过程中,形成了“事”“情”交融的态势。因此,探究作者如何在事件的描述过程中,随机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情感,成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2. 触摸“那个味”。散文文字优美、语言精妙,应重点指导学生去品析语言,读出蕴藏在文字里那个独特的韵味,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学中,可抓住“极其准确、悄然合拢、竟然、灵性”等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
3. 触摸“那个我”。散文教学不能止于理解,要让学生移情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改变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文中主人公安静是个盲童,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着春天的气息,触摸着春天的脉搏,这真是一个奇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奇迹”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去寻找课文中的一个个“奇迹”,感受安静对春天、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从而走向“春天的深处”,触摸生命的春天。
二、综合考量,确立核心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是说,要凭借教材引导学生习得言语表达形式,并落实迁移于日常的言语实践中。这就需要教师立足课程,参照编者意图、文本特点、学段学情等,综合考量,确定教学的核心价值。
1. 领会编者意图。《触摸春天》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意义深刻。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课后练习也提示了语言训练的要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体会带点的词语,再抄下来。”从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要引导学生领悟和运用“事”“情”交融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这就是本课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教学任务。
2. 关注学段学情。教师要依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把“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这一教学重点融进品读感悟作者所见所感的语句中。以体会“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一关键句为例,通过对比体会“竟然”用词之精妙,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来体会“神奇的灵性”一词。学生自然体会到安静是用心灵去触摸春天,去拥抱生活。这样的学习不但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习得方法的过程。
三、品读梳理,发展言语能力
1. 品悟文章内容,寻找情感线索。散文文体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它的“形”指外在形式特点,表现手法是多元的,内容上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阅读中,学生更是难以把握,而整体把握能力又是语文素养高低的指标之一。阅读散文要从“形”入手,寻找线索、理清思路,逐步由“形”到“神”。在本课初读感知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两个方面任务:一是把握内容大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二是找准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散文的“神”,找准文眼即寻找揭示文章主旨的凝聚点,这也是为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可靠的抓手。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从文中寻找一句表达作者自己情感的句子”。学生经过思考,就从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到:“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学生明白了本文文眼的所在,初步把握了情感基调,就为后面“顺藤摸瓜”品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2. 梳理行文结构,感悟“事”“情”交融。一篇好文章,或隐或显、或张或弛,或曲或直,总是在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缜密的行文思路,只有潜心会文,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品读时,先让学生自读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作者的所见所感。交流时,根据学生的汇报,直接用表格把所见所感的内容分两列呈现。最后回归整体,梳理行文结构:通过纵向对比,解开文章的思路——所见与所感;通过横向对比,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把自己的感受穿插在事件中。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发现文本“事”“情”交融这一表达方式。
3. 重视言语实践,习得言语范式。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文本,创设言语实践的平台。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事”“情”交融的表达方式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相关的练写训练——提供相关生命现象的视频,让学生迁移运用“事”“情”交融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练笔后,通过点评、欣赏、激励,让学生经历练而有得,评而有获的过程。
至此,借助文本,学生经历了从理解感悟到迁移运用的过程,实现了以教材为例子,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在运用中发展语言能力的目标,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