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王春伶
[摘 要]现行文化生活教材效用显著,但瑕疵犹存,其逻辑结构不够严密,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阐述尚需完善,对文化概念的阐释不够充分,部分课文缺乏有价值的实质性内容。将现行文化生活教材重新整合后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重新整合;文化生活;教材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5302
将文化领域的知识专门设置成一个模块来让学生修习,是21世纪初以来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的一个创新点,文化生活教材正是应此而生。这一举措为高中生全面认识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源,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诚然,教材并非十全十美,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使用这本教材已有十多个年头,在充分感觉到教材良好效用的同时,也发现了它的某些瑕疵。
一、现行文化生活教材的瑕疵所在
1.教材内容整体的逻辑结构不够严密
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都应该先了解这个事物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再了解这个事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该怎么去对待它。认识文化应该也是一样,首先要知道文化是什么,有哪些特点,然后再了解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和该怎么去对待。
但是,现行文化生活教材在讲述了文化的概念以后,却没有讲文化的特点,而是讲文化的影响,然后又回过头来讲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这样的逻辑顺序显然是不够严密的。
2.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阐述尚需完善
关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比较重视,都做出过论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
阐述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新的领导核心对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新的阐发。美中不足的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工作尚在进行之中,这些新的阐发与过去的阐述尚未被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自然无力去做这样的理论创新工作,但是,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将几代领导核心的经典论述融合起来。
3.对文化概念的阐释不够充分
现行文化生活教材在第一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中,以“专家点评”的形式介绍了文化的概念,将其做了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区分,并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化概念做出了说明。如教材所言,狭义的文化概念,并无固定而明晰的含义,其含义是随着语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语义环境做出不同的阐释。
显然,现行的教材文本对此注意不够。教材第九课第二框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课文中,以将近两页的篇幅论述了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此处的文化概念的含义完全不在教材第一课中对文化概念所做解释的范围之内,但教材却没有对此做出阐释。
诚然,新课程要求摒弃“繁难偏旧”,不可过于强调所有概念定义的准确严密,但肯定也不是完全不要概念。像“文化”这样丰富多变的概念,若不弄清楚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可以绕过去的概念。
4.部分课文缺乏有价值的实质性内容
客观地说,文化生活的内容相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其他三个模块来说要单薄得多,但既然作为一个独立的修习模块来设置,其内容数量就必须与其他模块基本相当,因而其中的部分内容不免有“凑数”之嫌,有些课文缺乏具有价值的实质性内容,还有些课文则与本课程的其他内容存在重复。我们在重新整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淡化处理。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尝试着对现行文化生活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二、重新整合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
1.按照对事物的认知顺序重新调整教材的内容结构
按照一般的认知规律,笔者拟将教材的内容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文化的概念、特征及其传承发展,第二部分讲述文化的影响,第三部分讲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部分讲述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每一部分都被设置成一个单元。
2.对我国文化战略(即第四单元第九课与第十课的内容)的相关课文重新梳理整合
为使这部分课文脉络更加清晰,拟将其做如下调整。
首先,开门见山地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任务、关键,再分析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其次,围绕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着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道德建设则着重了解其原则、重点、着力点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教育、科学与文化事业的内容基本按原状植入。
最后,从个人视角来谈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3.对课文第九课中的文化概念做出诠释
第九课第二框题第二目“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所指的“文化”,其含义无疑是文化的狭义含义中的一种,具体来说,主要是指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行业,诸如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等等。
4.将部分内容淡化处理
依筆者的经验,现将需要做出适度淡化处理的内容(以目为单位)及其原因列表如下。
目题内容所属课与框题淡化处理的原因
文化“万花筒”第一课第一框题缺乏实质性内容
文化的力量第一课第一框题与哲学内容重复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第一课第二框题与哲学内容重复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第四课第二框题与哲学内容重复
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第五课第一框题与哲学内容重复
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第五课第一框题与哲学内容重复
古代辉煌的历程第六课第一框题与历史知识重复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六课第一框题与第四单元的内容重复
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第八课第一框题缺乏实质性内容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第八课第一框题与经济生活重复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第八课第一框题与第九课内容重复
阳光下的阴影第八课第二框题缺乏实质性内容
当然,淡化处理绝不是不管不顾,是少花时间而不是不花时间。对那些缺乏实质性内容的课文,改为阅读材料由学生自主学习;对那些与其他内容重复的课文,可以先做走马观花式的处理,待学生学完那些被重复的知识之后,再做出一定的说明。总的原则是,课程标准明文规定的要求,一定落到实处,不使其“虚化”。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