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卓
摘 要: 文章介绍了高中《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总结了高中《文化生活》“综合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关键词: 《文化生活》 “综合探究” 教学现状 存在问题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等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和自然科技、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不管什么性质的内容其实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我们只能给出理论界定,但操作型概念很难下定义。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二课中,用了“感受文化影响”作为第一标题,说明文化的影响是很难全部物化和操作界定的,需要通过感官认识。像京剧、剪纸、年画、皮影戏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来说,只靠单纯讲解和简单的文字表述并不能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感知,如果通过实际体验或直观的材料进行感知,则效果更好,而恰恰很多时候,这种教学形式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现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由“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单元组成。在这四个单元里,不管是涉及的文化还是文化产品,仅仅依赖文字和学生的想象力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肯定是有限的。依据《文化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要时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这里所讲的素质涉及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依据该指导思想,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老师要做的是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聚焦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教学中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才有可能喜爱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但更多时候对文化生活的教学重点偏离这一目标,知识化倾向比较明显。
另外,《文化生活》课在引导学生把握先进文化、明辨当前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思潮、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精华及拓展国际视野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培育民族精神、识别文化压力、理解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等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更谈不上文化创新。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很多老师还是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轻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一样,在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局面,这种局面应该得到有效改善,让《文化生活》课真正达到文化人的思想教育目的。
二、《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中新增的一项教学内容《文化生活》课,要求通过综合探究教学方法实现对文化生活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是一线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和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存在如下问题:
1.一线教师对《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认识不到位。
通过个案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对《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认为《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设置只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和运用的环节,目的在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巩固。正是基于这种观念,大多数教师把综合探究课按照复习课的类型设计,违背新课程设置此学习环节的意图。例如,有的教师在上《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综合探究课时,以复习或练习课的教学模式设计教案。其实“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主要以三个背景材料和三个问题为线索,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和思考才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核心所在,而不是简单地识记这三大知识点。
2.教学模式和手段比较简单,不顾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随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普及,大多数学校都拥有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手段过于依赖。不管是讲授课堂教学还是综合探究课教学都离不开多媒体的使用,而且形成基本流程,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或者呈现相关教学图片引入课题,进行情境创设。紧接着播放PPT进行知识讲解,然后组织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最后利用PPT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貌似该教学模式增加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难改变《文化生活》课教学单调乏味的现实,因为这种模式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忽视文化生活课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文化理解的主体作用,更达不到综合探究课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比如在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一综合探究课教学中,教师强调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及弘扬的途径等知识要进行记忆,但这种知识的记忆并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认知难以激发道德情感,很难达到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目的。
3.“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时间不足,急需合理调配课时。
一是新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规定“综合探究”课用一个课时完成,但实际上一节综合探究课既包括小组之间的成果展示,还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要完成这些教学环节,一个课时的时间根本不够用。二是学校给政治课安排的节数比较少,甚至有些学校学生升入高二后,理科班周课时有且只有一节,除去各种活动或节假日,每学期实际有效教学周数大概只有十六七周,很难真正有效的开展“综合探究”课。例如: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一课,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的相关资料,并将所学知识和收集到的材料联系起来,产生新知识,提出新问题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如果再组织学生到一些革命圣地如红军会师旧址等地参观考查,感悟体验,将花费更多的时间。
4.文化资源利用不够,情境式、体验式的综合探究教学环节太少。
目前,教师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一些视频材料和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文化的意义,而文化生活课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学生领悟文化的精髓。但是我们了解到,教师对生活资源的利用非常有限。例如,我们会宁就有红军长征会师这一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在文化生活课教学中很少利用。红色资源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文化生活》课的宝贵课程资源。
5.教学评价强调知识性。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根据这一教学评价标准,在《文化生活》课教学中,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一个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必须重点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以便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知识。评价应把重心转移到课程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文化情感,是否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是否落实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杨国民.做一个行走课堂的智者[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39.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1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