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英
《文化生活》这本书我很喜欢,虽然它编撰不久,几经修改,称不上完美,但它与经济生活的实用性不同,与政治生活的严肃性不同,与哲学生活的抽象性更不同,它就在我们身边,更加“生活”化。我更愿意在课堂上把它上出“生活”的意味,让它如一道刚出炉的佳肴,“色,香,味”俱全,让学生这群“食客”垂涎欲滴,大饱口福,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这本书的全部“营养”。
《文化生活》这本书我已经上了两遍,这本书分为四单元十课围绕“文化是什么——如何发展文化——怎样看待中华文化——怎么开展文化建设”这一条主线展开。这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注重理论性、思想性,很能体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但我以为它的实践性、生活性比较不足。这与“文化”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文化这一点不相符合。如何让《文化生活》更具有实践性、生活性呢?我想到了编写“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径、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1999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和活动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弥补统一教材的不足,更加注重地方特色,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所以我根据《文化生活》这一教材,贴近福建漳州的闽南文化特色,结合国情、校情,以单元为单位,安排学生动手动脑组织研究性学习,有针对地开发研究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的研究与课内知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满意的结果。
一、以单元为架构,开发校本课程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这一框题中讲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这一知识点的深意,我安排了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漳州的花卉产业与漳州的经济、政治”。漳州土壤肥沃,天气适宜,四季花开不败。因此,花卉产业成为漳州的一大支柱产业。每年的11月18日漳州花博会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国家4A景区。不仅如此,花卉产业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沟通和发展,漳州成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现在漳州正朝着“花园城市”的目标前进。这些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难,学生调查研究,形成报告,《漳州人的鲜花情缘》还在漳州市里获了奖。在第一单元第二课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我重点结合龙文中学的校情展开,如我们学校的校训,校歌,学校耗资数十万塑造的孔子雕像,让学生在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中体会优秀的文化对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更深地体会“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道理。
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我重点让学生思考“漳州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结合介绍漳州的锦歌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采访漳州的锦歌皇后,漳州市曲协主席,今年已年近六十的陈淑华老师。通过陈老师的弹唱锦歌,讲述锦歌的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在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我结合课本讲授中华民族精神,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我在校本课程中安排了这一环节——“走访漳州的红楼”。“红楼”位于现在的漳州市市政府大院内,1945年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在此汇合,毛泽东同志曾经在“红楼”内亲自指挥解放战争。学生在参观“红楼”中亲身体会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精神。
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我认为本单元重点应让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坚持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在校本课程中,我安排了让学生采访“感动漳州十大人物”我校的教师欧阳飚。欧老师从年轻时得了脊椎骨质灰质炎,造成脊椎倾斜,走路时总是直不起腰来,但他身残志坚,二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师岗位上。通过对欧老师的采访,让学生亲身明白“爱岗敬业”这四个字的分量。学生根据欧老师的事迹制作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在省里获得了三等奖。
二、结合重点知识点,开发校本课程
《文化生活》这本书内容丰富,值得挖掘的重难点很多。如“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这一点上,分为“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知识点,我在上课时除了用好课本上的例子外,重点安排了一个校本课程的研究——朱熹文化对漳州的影响。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和他的高徒陈淳(北溪先生)在漳州相遇相知,结为师友。陈淳对朱熹的学问、道德、政绩、心悦诚服,终生捍卫师门,坚斥异说,成为南宋理学的重要传人,素有“朱门高弟”“漳上真儒”的美誉。陈淳还是当时享有盛誉的书法家,漳州一带至今流传着他“北溪嫁女”、“蔗沫作画”、“草鞋印草鱼”、“赤榕倒影”、“画鼬送鸡”、“满扇冷风”等传奇故事,口口相传的“北溪好字画”,成为漳州人对这一乡贤大儒的另一种美好回忆。基于这一重要的文化背景,我让学生考查漳州的名胜古迹“云洞岩”,“朱熹讲学”遗址,通过采访相关人物,到漳州博物馆查找资料,看相关影片等方式收集丰富材料,加深他们对课本“文化塑造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但就教师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套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我而言,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提高了自身专业能力,而且让我加深了对《文化生活》这本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