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磊
【摘要】茶文化作为最早起源于中国而又在西方经历了多年演变的文化形式,是高校开展英语文化教学极具实践意义的契合点,其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又可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语言文化学习理念与模式。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常见问题,阐释了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英茶文化差异入手,提出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客观上讲,文化与语言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清晰的界定,原因在于语言是文化最主要的承载平台之一,而文化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是语言。试图了解一种陌生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语言,而文化通过语言进行展示则最为常见且典型。因此对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来说,开展对应的文化教学不仅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渠道。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不仅需要对最基础的语言单位如字词句等进行详尽的分析解读,更需要基于文化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文化教学。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似是而非的中国式英语。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常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趋向于极其精确的“解剖”式教学,也就是不放过任何一处字、词、句等的详尽释意,着重于语法、结构等语言基本元素的分析讲解。然而,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除了学会死记硬背外很难灵活应用,于是大量“聋子英语”或“哑巴英语”频繁出现,或是众多中国式英语在对外交流中闹出种种笑话或误会。
二、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无论英语或汉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定文化的展示,语言反映出区域文化特征,文化又给其对应的语言烙印上个性鲜明的符号。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否定疑问句的回答,英语是根据既定事实的肯定与否定做出直接回答,而汉语则是针对问话的赞同与否作答。比如英语“Dont you do...?”(你是否不去做xx事?)倘若回答者确定不做此事,则其回答“No,I dont.”反之则是“Yes,I do.”而汉语提问“你不做xx事吗?”若回答者不做此事会说“对,我不做。”反之则说“不,我要做。”可见,以上让人略感“眼晕”的问答习惯显然是其背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直接影响。可见,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跨文化对外交流中基于正确的文化背景做出恰如其分的应对和互动。
三、中英茶文化差异
作为茶的原产地,中国的茶产品贸易、茶文化传播历时超越千年。从采摘野生茶树叶到人工种植,茶经历了药品、食品、饮料等一系列演化过程。广东的凉茶,广西的擂茶、面茶,西藏的酥油茶等就是遥远的茶文化传承至今的珍贵遗产。正是因为最早食茶、用茶、采茶、种茶的是劳苦大众,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基本可以概括为从“庶人茶”到“士人茶”,从乡野再到殿堂的轨迹。当基层百姓食茶、用茶、饮茶渐成风气时,有钱有闲的统治阶层开始将茶从“下里巴人”提升到了“阳春白雪”的高度,于是有了盛行于唐宋的“斗茶”文化,与之并行的则是受到古典哲学与众多宗教的共同影响形成了“禅茶”文化等。
反观西方,作为最早引入中国茶的国家,英国可谓西方茶文化的“老祖宗”。由于本土不产茶,英国只能从中国进口,远隔万里又漂洋过海让当时的英国茶价与金价几近等同,所以西方茶文化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红茶皇后”凯瑟琳早先让欧洲人认识了茶这种神秘的琥珀色液体,以为饮茶是凯瑟琳保持曼妙身材的秘方而在贵族阶层掀起效仿之风。随后一位伯爵夫人因为难以忍受等待晚餐的饥饿,要求仆人必须在每日下午四点备好红茶与点心供其品尝,由此慢慢形成了西方“下午茶”的雏形并传遍欧美。随着“日不落帝国”武力与经济的扩张,当印度成为英属茶种植基地后,普通欧洲人也有了享用茶的机会,于是“下午茶”和红茶成为西方茶文化最主要的形式与内容而固化并延续至今。只是,当西方人外向张扬的性格与红茶浓郁的风味及炫丽的茶点心碰撞后,原本单一的茶汤开始被添加上糖与奶,于是这种在中国人看来更接近糖水的饮料便成为西方茶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一)语言文化中的“异化”与“归化”现象
在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情况是其中一方較另一方相对强势,当强势文化最初进入相对弱势的文化中时,一般会被弱势文化不加选择地囫囵接收下来,形成非常典型的外来文化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当曾经的弱势文化逐渐发展起来或者历经了足够久的时间,则曾经被吸纳进来的异域文化会慢慢被本地融合甚至同化,形成非典型的文化形式。针对前者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将其定义为“异化”现象,而后者则被称为“归化”现象。
以茶文化为例,当今世界茶叶贸易产业公认的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英文名称是“Lapsang Souchong”,乍一看会令人备感困惑,因为其既非典型的英语结构,又很难用汉语拼音读出来。然而,这却是毋庸置疑的国际通用“正山小种”的英文书写格式。究其原因,乃是其最初被引入西方贸易领域时,使用的正是福建茶叶出口地的土语发音意译。显然,当时的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属于相当强势的文化一方,而引入茶叶的西方文化则相对式微,于是出现了文化“异化”现象。反观“Congou”这个闽南方言中表示“功夫”的读音,随着李小龙功夫片在西方受到热捧,原本的读音逐渐被“Kungfu”取代,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文化“归化”现象了。
(二)中英茶文化的社交属性
茶在中国作为一种最大众化的饮品虽然也会常常出现在形式各异的社交场合,然而其作为一种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和阶层的文化产物更多地成为个人日常活动、淡泊明志甚至参禅悟道的载体。故而中国茶其实没有相对明确的社交属性,可谓放诸四海皆可顺应一切场合之物。
然而,西方茶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优雅、高贵的行为方式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贵族最初得到昂贵的茶叶时,往往将其与精美的中国瓷器相搭配。由于二者共同的价值不菲,因而需要专门在府邸中开辟出一间茶室,郑重其事地下帖子邀请名门望族的亲友来一场饮茶聚会。这一行为除了表面上联络感情、互通消息外,其实也或多或少有着隐匿地炫耀、低调的奢华意味。于是,西方茶文化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时间和更加显著的仪式感特色,这在不少文学艺术创作中都有体现。比如《傲慢与偏见》中:“说老实话,她老人家邀请我们星期日去吃茶点,在罗新斯消磨一个下午,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柯林斯先生奴性十足的嘴脸,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西方正式社交场合与茶的密切联系。
(三)茶文化中的引申和联想
相较于原产地中国对茶有着大面积的种植和可观的产量,本土无茶的欧美国家很长时间为获得茶都需要付出昂贵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加之对茶来自古老东方国家的神秘认定,西方社会的茶文化中出现了更多与茶相关的引申和联想,这是相对单纯的中国茶文化关联元素中所不具备的。
比如英语中有表示“巨额财富”之意的固定词组“all the tea in China”,从字面上看是“中国全部的茶”,其形成正是因为西方人早期获取茶的艰难导致茶的高昂价格,于是整个中国所有的茶自然就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了。又如“my cup of tea”并不是字面上显示的“我的一杯茶”,而是指我最喜爱的东西。理由是英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下午茶”习惯和对茶难舍难分的依恋都使英国人对茶倾注了无尽的情感,于是对茶的喜爱与珍视便被引申为对所有热爱的事物的眷恋。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长期以来基于翻译目标的教学形式让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异化为过于精细的语言元素的知识传授,结果造成大量高分低能的应试型机器与高校的“聋子英语”或“哑巴英语”。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语言背后文化因素的人为忽略,让众多大学生无法在跨文化环境中实现对英语的具体实践。从这一点讲,基于中英文化差异展开的英语文化教学无疑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难题,尤其是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茶文化可以成为跨文化语言教学极佳的切入点。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国,拥有超过千年的茶文化积淀,而伴随着繁荣的茶叶贸易交流,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了解和接受了这一典型的东方文化。同时,经由欧美国家本土文化的融合,西方茶文化慢慢具有了迥异于东方的特殊属性,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西方本土茶文化的特征。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很好地进行着跨文化语言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类文化在不同区域演进的历程,又可从中发现或摸索出基于文化背景差異的英语学习特点或规律。这不仅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的良策,也是英语教育回归文化背景正确轨迹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孔维.中西方茶文化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的具体思路[J].福建茶叶,2016,38(02):178-179.
[2]石玉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05):99-101.
[3]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38(02):210-211.
[4]王海燕,洪婉屏,周光明.试论文化背景知识传播的作用和途径[J].黄石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04):82-85.
[5]孙志勇.浅谈中西文化冲突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4(08):8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