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教学中文字史料的选取

2017-07-23 02:50黄安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

黄安东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重庆 400037)

摘 要: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证精神、证据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字史料又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应选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客观真实的史料,同时还应注意“理”与“趣”的结合。只有精选史料,才能够谈运用史料、分析研究史料,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提高历史课堂的品味与质量。

关键词:史料教学 文字史料 选取

一、选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的解读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现代汉语言功底和广泛的知识面。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維水平、心理特征、知识储备不同,因此史料的选取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选取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在一开始讲授新课时就选取一些艰涩难懂、长篇累牍的文字史料,否则,整堂历史课就会陷入文字解读的汪洋大海,搞得教师大汗淋漓,学生昏昏欲睡。[1]

二、选取客观真实的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由于受作者阶级立场、动机或政治因素等影响,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在选取时,一定要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仔细甄别,以摘选最客观真实的内容。[2]

首先,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比如原始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当然,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手史料也并不一定比二手史料真实可靠,这就要区分史料是否属于记述性与遗留性史料,无意史料比有意史料更为可靠。

其次,仔细甄别史料真伪,不用伪史料。如何辨伪?就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考辨文献史料的真伪,考辨真伪就要有证据,证据一般有三种:物证、书证、理证。物证就是实物或遗迹;书证就是书籍文献;理证就是运用常识推理证明。“孤证不立”,要辨别真伪必须全面收集各种史料,认真分析。比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中有这样一段:清朝长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和官僚们妄自尊大,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以外的其他各国俱为蛮夷。直到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皇帝和满朝文武还不知“英国在中国之何方”,“俄罗斯是否与中国接壤”。请注意以下史实——1.康熙帝时,中俄发生过激战,中国战胜。于1689年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2.岳麓版教材依据的史实原文是: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道光帝提出要向英俘讯问几个问题:“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相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因此,教材的文字叙述对原始史料断章取义或理解错误,缺乏一定的客观真实性。

“求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育人”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高中历史学科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和公民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史料的选取上一定要谨慎小心,对所选史料仔细甄别,力争客观真实。

三、文字史料的选取还应注意“理”与“趣”的结合

“理”,玉石内部的纹路。《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历史学科中的“理”则指史实、概念、线索和特征等。“趣”,感性、趣味。历史学科中“趣”则是“理”所具有的感染力。因此,历史学习离不开理性与感性,理性,即尊重证据,论从史出,这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感性,即可以加入适当想象,使历史变得更具形象力和感染力。在史料教学中,虽然文字史料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表现力不及图片、实物、影像等史料,但也有它的“理”与“趣”。文字史料的“理”表现在史料甄别、史料实证、课标要求、考纲要求、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趣”包括史料本身的趣味性、巧妙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3]

1.文字史料选取之“理”

两则史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从教材的角度讲,无论是现行高中新课程人民版还是人教版,都没有作为重点知识来陈述。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正是蒋介石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才导致“九一八事变”后不足半年,东三省落入日军之手,它是沦亡之恨,剥肤之痛,它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史实。从课标与考纲的角度看,选取这组史料,完全符合“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要求和“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创设新模式,考查新问题”的高考命题趋势。

2.文字史料选取之“趣”

(1)矛盾史实之趣

两则史料都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的不同态度。材料一蒋介石主张“不抵抗”,材料二蒋介石主张竭力抵抗日本的侵略,可见,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相互矛盾的。矛盾的碰撞,立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和批判意识。这种“对抗性”的史料,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原因,理解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4]

(2)真伪辨别之趣

历史研究必须寻找符合事实的材料,真伪辨别不但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和批判意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史之兴趣。材料一是属于电报,它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材料二是重要历史人物的日记,它的真伪呢?历史人物的日记和手札是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史料,时人与报刊的评论是旁观者的观察,两者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与参考的重要资料,但万不能“偏信”,而要“兼听”,只有将历史事物放到历史的情境中,才能更加真实地看清历史的面貌,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反思才更具“通鉴”价值。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只有精心的选取史料,才能够谈运用史料、分析研究史料,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提高历史课堂的品味与质量。选取怎样的史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

[3]四川双流中学胡克芹:《理性进行“史料教学”》

[4]张建秋《甄选“史料”:用慧眼辨别真伪判断正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三部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之史料教学
例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