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丽丽
(淄博中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 历史教师只有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做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关键词: 学生实际 情感价值观教育 课程资源
新课标指出,高中生通过学习历史“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①。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其次要充分挖掘历史课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情感教育才能恰到好处,收取“润物无声”之效。笔者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此基础上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以“勇敢”、“自信”、“坚持”为主题激励学生追求理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与培养。
一、密切贴合学生实际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们往往对这一目标并不太重视。尽管有教师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而显得假大空,效果不尽如人意。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必须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避免冷冰冰的说教,收到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兼班主任,笔者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授课之前,笔者详细考察了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实际情况:
1.生活方面:学生长期吃住在学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尽管已是高一下学期,但仍有部分学生尚未适应住宿生活,主要表现为与舍友矛盾,难以融入宿舍的集体生活,个别学生甚至萌生了退缩的念头。
2.学习方面:本学期开学之初,学校举行了假期检测性考试。部分学生的成绩下滑严重,导致新学期的学习压力过大。
3.心理方面:高中生追求平等、独立,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宿舍矛盾、成绩下滑等不顺心的状况,他们便会心情抑郁,失去信心,甚至自卑厌学。
为了帮学生走出上述困境,笔者曾找到相关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但收效甚微。恰巧此时,历史课要学习《新航路的开辟》,笔者在备课过程中被航海家们不畏艰险、勇敢、自信、坚持的精神深深打动。于是,笔者尝试着将历史教师与班主任两种角色的教育工作合二为一,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勇敢、自信、坚持。
二、精心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②。在课堂上有效地融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冷冰冰的空洞说教。
1.影音资源。影视作品不仅能够直观再现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场景,其逼真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更能打动人心。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播放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海洋》的片段,将航海家在大海里航行的惊险场面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意识到大海的无穷威力和航海的无比凶险。在此基础上,笔者问学生:大海有什么特点?如果有一艘帆船,你敢不敢驾着它去航海呢?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让他们初次体会到15世纪航海家们的勇敢与自信,同时鼓励学生像航海家一样勇敢、自信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角色体验。角色體验是指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在此过程中,扮演者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而旁观者亦被历史人物的言行、思想和人格影响。讲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笔者先出示背景资料“哥伦布曾先后向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多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印度和中国的计划,但都遭到拒绝……许多人不相信他,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扮演航海家,向国王写航海申请书,以说服国王支持自己的航海行动。此举旨在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航海家们追求理想的执着、勇气与自信。
3.多元资料。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③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在史料选取、运用和解读上下工夫。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航海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等学生发言后,笔者出示两则资料:
皮加费塔《航海日记》:“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
《圣塔菲协定》:“海洋的领主陛下从此赐予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以‘唐的贵族封号,委任他为所发现的海岛和大陆的司令,在他逝世之后,这个封号和属于他的所有权力将由他的继承人继承……哥伦布被封为所发现和夺得海岛和大陆的总督,为了管辖每片发现土地,有权选出管理者……凡在司令管辖区内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得的,他都有权得到十分之一的利润……其余十分之九的则应呈献给陛下。”
这些资料既能印证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又能帮助学生感受航海家们自信、勇敢与坚持的可贵精神,还能体会航海家们梦想实现后的巨大收获与喜悦。
三、内化情感价值观教育
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内化于心,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修养人格。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到“移情”:将课堂中培养的情感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鉴于此,在课堂总结部分,笔者借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班级管理的教学资源,通过精心制作微课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内化与升华。
伴随着电影《哥伦布》主题曲“Sailing”的优美旋律,学生如同欣赏图片故事般重温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与此同时,微课中展示一些富含情感的语句和史实:
“心存梦想,执着自信: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坚信从欧洲西航可以到达印度和中国。”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奔波,去了很多国家,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他成功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他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不惧艰险,不畏生死:哥伦布船队,出发时87人,生还者40人;达·伽马船队,出发时170人,生还者54人;麦哲伦船队,出发时260人,生还者18人;麦哲伦本人也命丧途中。”
紧接着,微课的内容由历史回归到现实,呈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团结奋进的照片和家长会的照片,照片旁边写着学生的梦想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学生的梦想:
石潇楠:考上大学,做一名心理咨询师!
冯滋文:考上大学,当一名著名设计师!
……
家长的期望
希望潇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担当,乐于助人,提高成绩,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
我对滋文的期望是希望她能尽自己所能学好各科课程,将来能考上她理想中的大学,能利用她的美术特长实现她的目标考个知名美术学院!
……
微课中还插播一些承前启后且激励人心的话语:“历史证明,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只要我们制定目标,只要我们敢于行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团结互助,只要我们奋力拼搏,只要我们不惧困难,只要我们不怕失败……我们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就能实现父母的期望,就能完成自我的蜕变……”教学实践表明,班里学生在感动中增强了自信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集体生活,理性看待了学期初的考试成绩,增强了自身的受挫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④。教师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借助多种课程资源,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变,真正做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
③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J].历史教学,1988(10).
④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01.
该文为山东省淄博市规划课题“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課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成果(编号:2015ZJG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