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7-07-20 23:20李淑君刘毅
职教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

李淑君 刘毅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文章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为研究主体.剖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寻高职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优质社团;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4-0027-04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同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不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阐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提出了要加快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从而使高校人才培养成为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巨大推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其创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内涵有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模式的探索,在当前我国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中。社会和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时期之时,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如何自主择业、如何自谋职业,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知识技能的培养过程,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面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高校必须承担起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战略任务。因此,要想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就要多途径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上“灌输”创新创业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各种比赛中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们在学校为其创设的仿真创业环境中,感受创业氛围、熟悉创业路径、规划创业方向、感受创业艰辛,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国家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多载,但是实际效果收效甚微,创新创业教育多流于表面。根据迈克思公司调查报告显示,近五年的高校毕业生中“211”院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4%。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8%,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明显高于本科院校。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在当年的毕业生人数总量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表明创业并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流选择,这相对于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不是好现象。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因素、个人背景因素、社会需求因素、国家的宏观政策条件、国家经济形式等。

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毕业生创业的比例缩小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因素、学生个体认识的因素以及社会需求的因素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因素

1.创业课程与教育活动面窄量小。根据笔者走访和调查,当前创新创业课在国内高职院校处于初步引入和试水阶段,一般设置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多靠近就业,而对于创新创业的课程多数院校也只是浅尝辄止,刚刚开始设置笼统的创新创业指导类课程和讲座,同时,在学生第二课堂中关于创新创业活动少、学生參与度小,多为任课老师强制要求,并且是以作业或任务的性质完成,也仅停留在创新设计、创业方案的层面中,实践可能性小。

2.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创新创业教育想要达到预期目的,需要设置成体系的课程,而且课程以打造创新思维和历练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知识储备、授课技能和实战经验,对于仅仅在校教授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老师、就业部门相关老师来说,讲好此课程的难度是较大的。而高职学校中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上都是由学工系统人员、大学生辅导员、招生就业办等相关部门人员来承担教学任务,从编写教案到课堂授课也仅是凭这些老师们“听说”而来的“别人”的经验,几乎都没有对创新的实践认知和创业的自身经历,授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造成启迪学生发现式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拓展效果不好。指导学生将方案和设计变为实践更显得艰难和力所不及。

3.创新创业实训环节投入不足。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摸索阶段,加上没有成套体系的配合,对于实训环节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周期短,使得高职院校更注重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显现却投入大、周期长,却无法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致使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环节薄弱、平台不多,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中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4.创业的校园氛围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浅试水状态的高职院校来说,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足、培养目标缺失、激励导向不足等情况,使校园内不能形成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应付老师与课程的风气较为严重,更感受不到当代大学生所应有的充满理想、积极奋进、勇于探索、不畏惧失败和困难的正能量气氛。

(二)学生个体认知因素

基于课题的研究,我们对河北省24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创业目的的调查。通过线上线下发放问卷调查、组织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调查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3400份。调查结果显示,37.6%的学生以“实现创业梦想”为创业目的,33.2%以“赚钱”为创业目的,作为“解决就业”途径的大约29.3%。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来源于自己创办公司、组建企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误将勤工俭学等同于创业,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业本身的认知缺乏理性。

(三)社会需求因素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方向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注重向社会输送上手快、操作强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使学生实现与企业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的。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使高职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也造成高职学生对自身认知和潜能发掘的不足,认为毕业后的终极目标是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做好上班族即可。

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因为学历相对偏低,造成学生在就业企业岗位分配时被多重限制:而且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因为学历而致使他们缺乏竞争力,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知名央企、国企中,近67%的高职毕业生毕业5~6年后依然从事一线的生产岗位,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自我认同感差,而且薪酬待遇也没有明显提高,这些因素削弱了高职学生对所就业岗位的认同感,也可能造成职业幸福感的下降。

“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给高职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中对人才的定位决定了它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而密切的校企合作,使他们具有更多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平台,在技术革新、技术创业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因此,激发高职生的创业基因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一)注重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的校园氛围

1.形成精神引导和理念认知。创新创业这一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存在“高大上”“难实现”的印象.而高职院校学生多数在中学阶段不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也不是善于自觉学习和创新思维的群体,高考的分数层次造成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失落和自卑。这部分学生往往认为创新创业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部门指导人员都可以针对学生心理状态,可通过心理引导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克服胆怯心理,克服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着力为学生输送正能量,培养阳光向上的心理素质,锻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树立善于思考的意识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同时,通过专项训练和主题活动使学生懂得创新能力是可以普遍具备的素质,多数人都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实战的训练,强化开放性思维,提升创新本领,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2.塑造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需要通过长期的启发式课程、发散性思维训练,以使学生克服传统教育和自身成长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习惯心理。激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充分发挥想象力、探索欲和好奇心,开拓视野,提高眼界,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庞大信息量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且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从中发现、识别并把握机遇和挑战,同时,捕获自己的创新性灵感,并且将其留存,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意体系。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而逐步培育和养成的,当此思维模式固定成为习惯性思维,学生也就获得了优化思维的能力和成长效果。

(二)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开设专门课程培育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帮助学生强化创新意识,了解一般创业要素、条件、流程等基本知识,通过理论讲解和实战训练相结合的教學方式,以真实、好上手的项目教授学生亲身体会创业策划、团队组建、企业管理、商业运行、风险评估等,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学习,初步领悟创业规律,熟悉创业方法,探索创业实践,了解创业企业管理,解决创业核心难题。

2.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为两年半,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设定明确,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很大,仅靠一两学期,而且每学期6个学时的创业教育课程占学生在校总学时的比例不足1%,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如沧海一粟。要想使专业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切实效果,就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学习有机结合和相互融通。比如在设计类课程中将创新理念和开放性思维融入授课过程:在茶艺课程中融入历史文化和当代消费理念:在实训课程中引人相关企业中的真实的生产项目:学生的毕业设计可源于真实的企业项目,更进一步可以是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革新。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可以依托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底蕴的熏陶与教化而逐步生成。大量调研表明,创业成功并且能够继续良性发展的创业者,有近90%是从事自己所学专业,而有3%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产业,创业活动中的所创之产业与自己所学之专业紧密结合。

(三)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有喜人的成果,能否为学生开启创新之门,启迪学生的创业灵感,能够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就是学生的引领路标。而理想中的大学生创业导师不仅应是具备归纳知识体系的学者,也应是拥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成功实践者。但是,这样的老师在高职院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师资现状,形成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请进来”,即是外聘企业、工商、税务、会计等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创新创业教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导师,他们能把最新的国家政策、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最有代表性的专业成果、最真实的创业历程分享给学生,还可利用其社会资源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真实的“练兵场”和可行项目的投资者:二是“走出去”,即是派遣优秀的教师外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进修,并到相关企业的实践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开发创新项目、进行工艺技术革新.再将项目成果物化,并把成功项目“移植”到学校课堂。

(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关键是实践。创新创业最初的动力不仅来自长期的梦想积淀,也有瞬间的创意灵感,但是最终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升能力。

1.依托优质专业社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创业能力。依托优质专业社团,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发明制作、DIY创意比赛、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讲座、创业路演、专利申报等活动和头脑风暴的形式,给予政策扶持、启动资金支持、创业场地提供,孵化优秀团队的可行性项目,通过一系列活动把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和专业的实践教学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此过程中,来自于指导教师科学的组织、适时的引導、专业的指导,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助力的重要源泉。以我院为例,我院优质社团“五月学社”孵化了一个成功的项目,组织申报3项国家专利:我院优质社团“实新社”组织申报了6项国家专利,并在国家、省级“挑战杯”项目中获奖。

2.创建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深化校企合作,合力铺设大学生创业之路。学校可通过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工艺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合作,脱胎于企业实际生产革新的项目再反哺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入企业资源,在学校建立各种的创客空间,利用企业资金、设备、产品等要素建设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学生可以在成熟运转企业的产业链中接触企业运转的部分环节,甚至有机会参与企业真实的项目。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更能助推学生的创业梦,积累宝贵经验。

(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

大力开展扶贫助困活动、大学生社会调研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创意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拼搏自强的精神等。大力宣传创业典范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我院在2014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专业开展的“县级市汽车销售现状调研”启发了该实践团队成员的创业思路。毕业后到自己家乡所在县城开办一家汽车2S店,年收益达到近30万,运转良好。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不相悖,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一个有效途径和突破点,为高职教育注入生机和改革的动力,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因此,高职院校应挖掘自身潜力,开发基于专业背景和技能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其贯穿在高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同时,成体系的引导训练不仅使高职学生增强自信和自我认知、认可度,更促进学生延展视野,逐步转变短浅的就业观择业观,着力培育和塑造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动力和梦想实现力,深入挖掘潜力,为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将社会实践活动融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