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欣
【摘要】 一年来,本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兴趣为动力,能力为目标,面向全体,分层施教”为主旨,在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分层导学教学法是一种顺应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现根据我们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总结。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分层导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5-019-02
0
一、对“分层导学”教学实验的原因思考
1.是错误观念的彻底变革
(1)教师个体的错误观念,其一是坚持认为学生学习能动性是不变的,因此对学困生不去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日益增大;其二是教师对学生期望存在误区——认为学生就应该“三三开”(三分之一好,三分之一中,三分之一差),不管全体学生学习状况如何,总要找出三分之一的差生来,因而压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破坏了相当数量学生的自我形象,从而导致失去自我。
(2)课堂教学的误区反思,误区之一是体现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统一要求多,而反映学生基于自身特点的个体差异少;误区之二是体现教学对于文化的传承性功能多,而反映教学对于文化的创造性功能少;误区之三是体现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多,而反映探究式、创造式的学习方式少;误区之四是体现“命令——服从”型的师生关系多,而反映“平等——尊重”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少,所有这些误区都不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阐述道“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数学教学应当面对每一个学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传统意义下的“齐步走”式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只有分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才有可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对“分层导学”教学实验的内容思考
所谓“分层导学”教学,就是指在常态编班下,在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重要矛盾是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而“分层导进”教学,就是要协调这两者关系,使之相互适应,达到推进教学进程有效展开的目的。
三、对“分层导学”教学实验的理论思考
1.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从学生观上看,学生应该是无等级差别的(学生之间“等级”的产生来源于教学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观),要坚信学生之间无好差之分,只存在个性差异——即类别的不同。
从教师观上看,教师在课堂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学质量的达成。教师要由学习过程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要由学习质量的评价教师转变为学习水平的诊断者、施治者、激励者。
从教学观上看,学生学习知识状况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数学认知风格的不同上,而造成这种认知风格差异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的“教”也要有差异才能适应学生的“学”,开展“分层导学”教学容易使教材的选择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从资源观上看,正如水位差异可供发电一样,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差异与认知风格的不同也是一种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得到别人的指导、帮助,受到他们智慧启发的同时,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智慧去帮助别人。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各层次学生各展所长、互相导学、共同递进的氛围。
从情感观上看,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良好的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多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以关爱与赞美,以自身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学生的品质。而“分层导学”课堂更容易建立师生情感,同时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客观地位平等,不易出现“被使役者”与“被遗忘者”。
2.“分层导学”课堂改革目标的定位
施行“分层导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益。首先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这是唤醒学生腐朽意识的关键,教学过程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这就要寻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
四、对“分层导学”教学实验的操作思考
1.了解学生,界定差异,科学分层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从这件事情的实际出发,否则,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同样,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不仅搞不好“学”,也搞不好“教”。学生的学习状况怎样,是学生应如何正确地“学”,教师应如何正确地“教”的依据。因此,对实验班的学生应采取访谈、笔试、观察,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以便确定实验的初始数据,掌握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风格,認知状况,生活背景,心理特点,情感需要,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作充分的准备。
2.合理安排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学生的分层,在安排座位上应有所体现,即把层次不同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以便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可以将学生组成4-8人的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两三个紧扣教学目标和深层次启发式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准确把握“导问”的操作技艺
“分层导学”中教师的“导”应导在何处,这是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通常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导”在情感的建立与交流上。“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呵护学生的创造心灵;教育也是一种唤醒,教师要有种等待艺术,这种等待是一种关爱,一种启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育更是一种鼓励,应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之间形成默契交融的情感,心灵之弦才能进行最微妙的碰撞,产生和谐的乐章。第二,“导”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具体分为下列五个层面:①导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导在知识以旧引新上,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③导在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上,形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④导在重难点的突破上,留给学生质疑与思维的时间、空间;⑤导在规律的揭示上,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所学的数学知识。第三,“导”在成功的激励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的方式有期望、鼓励、竞争和自我评价等。
关于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边讲边问”的随意性“提问”,而应深入研究设问的艺术,解答的技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把握:①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基础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多元需要;②改进提问的方法,使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讨论的机会,使学生中的问题能及时暴露和发现,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能得以发表;③改进追问的技巧,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追问或转问,组织集中深入的探讨,既需要教育的机智,也需要掌握一些专门的策略技巧;④学会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多种方式(包括体态语言)给以积极的评价与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分层导学”教学实验所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对实验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记录袋,品尝着失败与成功,记录了教师成长的足迹;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一些成功的展示活动,使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敬业爱生尉然成风;终身学习的愿望深入人心;教学质疑,探索、合作、反思、创新已成为教改的座右铭,师生互动,师生互评活动,促进了师生民主平等,形成了和谐、上进的教学氛围。
(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分层教学”坚持“分类指导,因学定教,以学为本,学教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承认了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利用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进行教学,教学中充分拓展时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步达到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目标。
六、对“分层导学”教学研究实验的反思
(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
1.忽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或激励性评价泛而不到位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很重要,教师的肯定对学生的成长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要注意另一方面:如果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性评价结果(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基础性发展目标方面的评价,则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
2.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
由于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或认为自学比较困难。我们反思: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言传身教中,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引导和训练不够,导致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学习能力不强。
3.忽视学生的个性学习及学习的自主性
①学生无选择权(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和学习行为都由自己确定)。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相信学生,对于一些他们有能力自学的内容要让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对于有难度的内容,也要训练他们朝这个方向发展。
②作业无层次感。
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统一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关注不够
教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关注有待加强。我们应该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各种因素进行对症指导。
(二)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自觉性不强——增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1.来自各方面的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过强导致学习欲望下降。
加强教师的指导性,有效实施教学策略。如何实施好教学策略,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反思、研讨的。
①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于是老师不敢在课堂中多讲,很多问题出现了,如让学生自读自悟而导致学生泛泛而淡,用好现代教学手段变成了滥用课件,课堂变得热热闹闹,学生去是糊里糊涂。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正确把握好讲的尺度:
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精当评点;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引导。恰当而精要的“讲”不能少。
②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③设计好精彩的提问。
提问要讲究实效性,有效性,扣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具有启发性。
2.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有的学生喜歡轻松的课堂,有的喜欢民主,互动的课堂,有的认为学生要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希望老师能耐心倾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