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丰 王 辉 李 平 腾 腾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自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路径
张 丰 王 辉 李 平 腾 腾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和目的抽样对江苏省8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在对传承人行为动机进行质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路径。结果显示:1)对于项目最初的喜欢和选择是传承人坚守传承的动力源;2)"身份"、"责任心"、"认同感"是传承人传承行为的条件和保障;3)"荣誉感"是传承人参与项目和传承行为的"价值追求";4)在传承路径上,除政府支持、专家研究以外,更需要项目所在地的乡村宗族组织、大学生村官以及对传统文化富有热忱的退休教师、干部等群体借助传统节日等文化活动平台,最终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救赎,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共同体"。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动机;文化自救;传承路径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是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项目传承人具体执行操作的进社区、进学校、开展培训班、建立传承基地等方式进行。然而“‘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延续,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样有所依托,而是像风一样,飘忽不定,某些领域或项目又往往因为传承人的逝世而自生自灭。”[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过程中面临了诸如后继无人、资金不足等问题,一旦政府不再扶持,该项目的传承将陷入尴尬的境地。传承人作为连接文化共同体与政府、外界社会的“中间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关键”。因此从传承人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从中国知网、硕博士论文库以及EBSCO人文学全文数据库搜索相关的文献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承人认定制度的探讨、传承人口述史等方面的研究,而关于体育传承人的研究相对较少,共38篇,其中对武术项目传承人的研究文献达到了22篇。主要是对现有的认定制度对体育项目传承人的影响、不同项目传承人的生存现状,武术传承人的生存现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缺少对传承人行为和动机的深入分析。而他们的参与动机是其传承行为的重要动力,因此通过对项目“热粉”动机的研究,以此提出传承的路径,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和“粉丝”。
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为研究对象。选取邳州跑竹马、直溪巨龙2项国家级项目,江浦手狮、阳湖拳、沛县武术、邳州狮舞、彭祖导引养生术、殷巷石锁6个省级项目,每个项目的传承人1名,共计8名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的实施
2.2.1 访谈提纲的确定
依据研究需要,制定访谈提纲进行专家访谈,在正式访谈之前,对其中的3位进行预访谈,根据访谈的情况调整访谈提纲,最终确定了包含4个问题在内的访谈提纲:1)您的工作经历?2)您的学艺经历?3)您在传承……项目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的效果?4)您认为影响……项目传承的因素有哪些?
2.2.2 访谈的实施
课题组在2014年10至2016年12月期间,利用寒暑假深入项目所在乡村、街道进行实地调查。在每个项目的调研过程中事先与传承人取得联系,提前一到两周将采访提纲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形式传达给他们,以帮助其事先熟悉内容并实现准备。每个访谈持续10min左右,期间研究者进行录音、录像和必要的文字记录。访谈后将视频转换成73580字的文字材料。
2.2.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根据采访录像对8个项目传承人的情况进行文字整理、归纳见表1。同时,基于文献梳理,结合实地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分析影响传承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因素。
表1 八个项目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续表1
备注:1.根据人类学研究规定,对于出现的人名以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标注;2.传承人是指经过政府部门认定并颁发证书的项目传承人。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行为动机
3.1.1 初心:传承人参与项目和坚守传承的动力源
由表1传承人的学艺经历可以看出,传承人参与“非遗”项目的年龄都是在年幼时期,受自己父母、家庭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因为喜欢,所以选择了参与项目。跑竹马项目的传承人QSJ满心自豪地说:“我爷爷、爸爸都是跑竹马的,我几岁的时候就跟着看他们跑竹马,可是因为我个子小,不让我参加,可是后来他们看我是真的喜欢,又能吃苦,才让我跟着练得,这一‘跑’就是几十年,新华报对我有一篇报道题目就是‘跑竹马跑跑进生命里的老人’,从开始到现在(2016年)就是五十八年啊”。因为“最初的选择,而一直坚守”是祖辈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的优良品德。也因为他们的坚守,他们才成为了“非遗”保护的主力,赢得了政府领导和乡亲的认可。他们用行动展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1.2 身份:传承人传承行为的保障和条件
此处的“身份”主要有两层涵义,一为传承人的辈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殊的起源背景,造成了其特殊的传承方式(严格的世代传承),在申报传承人的过程中,如果你不能在该项目的传承谱系中具有一定的“身份”便很难得到师徒的认可,而这中身份的习得,无关乎年龄,只关乎辈分。例如,铜山北派少林拳的传承人ZTJ,一个87年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成为项目唯一的市级传承人。他介绍说“别看我年龄小,我是第九代传承人,我跟很多你们知道的年龄大的人都是一代的,比如沛县武术的传承人MXJ。我是第八代师傅徐厚新嫡传,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门派的特色项目我都精通”。其次,由传承人的工作经历可知,8个传承人中,除了沛县武术、阳湖拳和铜山北派少林拳三个项目,其他项目的传承人均是从事过乡里镇上的组织工作,都是乡里的“知名人物”,这也是我国特殊的乡礼制度带来的非遗传承人的特殊条件,不是因为本人技术精湛,而是因为他的“领导身份”和能力。例如,在邳州狮舞和直溪巨龙的考察和访谈中得知,传承人并不精通所传承项目的技术动作,但因为他们的“能力”得到邻里的认可,所以一直由他们组织、传承“非遗”项目。直溪巨龙的传承人OYHF自豪地说:“那个时候组织找到我,说让我弄舞龙,(他们)说你不做哪个能做!虽然我自己不会舞龙,但是我们村里人都听我的……”。
3.1.3 责任心:传承人传承行为的基础
“我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在我手上断了。”在8个传承人的采访中,这句话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可见“责任心”在传承人的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8位传承人的生活经历看,除47岁的MXJ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项目“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文革”的打压和沉寂之后,文化复苏赢来了时机,他们作为村里或是镇上的“领导者”和该项目的“忠实者”,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担当项目复苏的责任人。
3.1.4 认同感:传承人持续传承行为的动力
此处的认同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传承人对体育非遗的认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二是乡民和领导对于他们工作的认可;三是乡民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方面的认同是传承人持续传承“非遗”项目的动力。例如,在采访的8个人中,都提到了“该项目之前在我们这边很受欢迎,大人小孩都很喜欢。即便是现在,虽然练习的人少了,表演也少了,可是我们仍然认为它是我们村的特色,值得我们骄傲”。虽然“非遗”项目在村中扮演的角色和出现的场合发生了变化,但是当地居民的认可度仍然不减。在2016年的元宵节,调研组来到了直溪巨龙的所在地,看到为了观看巨龙表演爬高到墙头和树上的人们,提前3个小时拿来家里的凳子和三轮车抢占位置的人们以及十里八乡前来观看的人们,把表演场地围的水泄不通,怎能说人们已经不再喜欢舞龙表演!
3.1.5 荣誉感:传承人参与和传承项目的“价值追求”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论是作为“祭祀”活动的载体,还是作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手段,还是成为“竞技、表演、娱乐”的节目,对于参与者而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直是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江浦手狮的传承人SJB说“那个时候,并不是谁想参加就能参加的,是要具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参加表演的”;“那个时候我们都以能参加跑竹马为荣,我还因此找到了我老婆,那个时候她就是看我跑竹马,才肯嫁给我的”,QSJ老人幸福而自豪地告诉我们。
3.2 文化自救: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价值共同体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根植于民间社会、服务于乡民生活的传统体育项目。项目的发展得益于全员参与(直接参与或是间接参与),项目的繁荣使村中或镇上每一个人都是项目的传承人,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荣辱共同体,每个人都有着“特定传承人”的行为动机,对项目的热爱、坚守、赞赏和责任。该项目也因此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少儿竹马舞的家长说:“跑竹马是我们滩上的节目,每次在庙会表演的时候我们都会去看,演的好,我们都很骄傲,我是个女的,以前不让参加,现在我就想让我的小孩学”。直溪巨龙村的村民满脸兴奋地告诉我们:“舞龙是俺们村的骄傲,每年表演我都会请亲戚朋友来看,他们都羡慕我们呢”。
在调查和访谈中得知,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展,确实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很大,但是仍然存在由“政府工程”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没有文件”工作很难开展,“资金不到位”事情很难办,“无人监督”草草了事的现象。“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质是保护“代表性个体传承人”的政策,重点突出了“传承人个体”,缺乏对“传承人群体”的关注”,而“传承人群体”才是这些非遗完整传承、发展的关键。”[9]尤其是像舞龙、舞狮、龙舟等集体型的项目,只关注传承人个体,而忽略传承群体,很不利于项目的传承。因此传承过程中最重要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返回到人们的生活,让其成为“文化共同体”的“共同财富”。“激活”普通群众的热情,缩小“身份差距”,建立“共同体”责任制度,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
日子是个人的生活经验,节日就是共同体的生活经验了,节日即把所有的人融为一体。在如今乡村基层组织力量单薄甚至不作为的情况下,利用节日传承文化,凝聚人心,建立乡村共同体发展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除了依靠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传承人自身提升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自觉性,不等不靠,自觉地担当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依靠在乡村社会中逐步恢复的宗族组织、大学生村官群体、退休教师、干部群体,借助传统节日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展示的舞台,实现乡村传统体育文化自我救赎。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于乡土文化节日庆典、休闲娱乐、祭祀等特定的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遭遇内外夹击,在内面临我国社会的转型、城镇化建设;在外遭遇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间。在政治、社会、生活环境和传承者自身因素等方面变化的情况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除了依靠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要“激活”普通群众的热情,缩小“身份差距”,建立“共同体”责任制度,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实现当地传统文化的自救,才能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可持续传承。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2]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5(5):24-36.
[3] 谢菲.“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制度反射性影响研究——基于花瑶挑花传人FTM生活史的调查[J].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6):72-77.
[4][5]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5(5):24-36.
[6]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32-147.
[7] 杨征,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政策中“群体性”的缺失[J].云南社会科学,2014(6):89-93.
Self-help:the Inheritance Path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ZHANG Feng,WANG Hui,LI Ping,TEN Ten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8 inheritors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su ha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inheritance of human motivation, inheritance path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The results shows that: 1) the initial love and choice is the power source of inheritance to inherit; 2)"identity", "responsibility" and "recognition" are the prerequisite and guarantee of inheritance inheritance behavior; 3) "sense of honor" are the people involved and the project's value pursuit; 4) in the transmission path, in addition to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experts, it still needs more support from the local rural organizations,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 the retired teachers, cadres and other groups who have traditional culture enthusiasm using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other cultural activities platform, finally fulfill th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culture community self-help and construc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ty". Key words: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heritance; motivation; culture self-help;inheritance path
2017-03-21;
2017-04-2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SJD478);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TYB004)。
张丰(1978-),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体育。
G122
A
1672-1365(2017)03-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