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之关键问题

2017-07-17 06:13王烨晖辛涛
人民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王烨晖 辛涛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但这仅是对我国教育总目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具体阐述,仍属于宏观教育目标层面,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架构。

如何把这个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渗透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已成为落实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迫切需求。

一、教师是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要充分重视教师的转化作用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容易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上,而忽略了教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能动作用。课程标准虽然是对顶层设计的具体化,但仍处于课程体系的顶层,属于中观层面的教育目标,是由学科、课程、评价等领域专家制定。教材将中观的课程标准细化到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具体的设计。但它是一个静态的文本化材料,无法主动将课程传递给学生。与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同,教师是整个课程体系中最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无论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如何在教材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缺乏教师这个关键角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将流于空谈。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各方面会影响其对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影响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直接决定了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能否传递给学生。

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早已在2000年开始的新课改中得以体现,在课程标准、教材的制定中得以具体化,但处于一线的广大教师由于缺乏相应力度的培训,其领会和理解的深度不够,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到目前为止,仍难以有效落实。在教师相关因素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对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德才兼备的人,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因此,需要帮助教师改变旧的“应试”观、“升学”观,建立与素质教育相应的新型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二、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具体执行过程,来源于生活,回归现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最为微观、具体的层面,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培养出所需人才的重要环节。基于核心素养设立的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教材,如果无法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那么核心素养只能流于概念。综观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素养的定义,均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特定情境中的运用。我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抽象知识为主,与现实生活关联较小。虽然新课改之后强调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但在具体教学中,这种现实情境的结合主要用于激发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仅发挥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以数学为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强调数学知识的教授,注重计算的熟练与准确性,强调解题方法的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重复机械化的练习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培养出一大批高分厌学的学生。

PISA根据与学生生活距离由近及远分为个人、社会、职业和科学四类情境。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在与学生生活距离最远的科学层面进行,学生在数学世界中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但却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与现实是两个平行的世界。PISA对数学素养的定义是“个体在各类情境中形成、应用和阐释数学,包括数学推理和运用数学概念、过程、事实和工具对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这种数学素养有助于个体认识数学在真实世界中所发挥的作用,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与决策,而这是作为一个建设性、积极参与且有反思能力的公民所必须的。”[1]这个定义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基于数学素养课堂教学的重要启示——数学教学应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数学问题来源于真实生活,如何从现实情境中识别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从现实世界走向数学世界是数学教学的起点。我们一直强调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如果无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概括,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将无从知晓用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数学课堂教學应当注重将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复杂情境中理解、识别并简化情境,构建具体的问题,并且能够将具体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另一方面,数学学习最终要走向生活,回归现实。在数学世界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是我们当前数学教学的优势所在。但获得了相应的数学结论之后,如何解读与阐释这个结果,特别是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对结果进行诠释,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对结果进行验证、评估并最终作出决策等,这一系列环节都是当前教学所匮乏的。如果数学教学能够同时兼顾上述两个方面,对学生而言,数学知识不再是只停留于课堂中数学世界里的抽象知识,而是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回归于现实的鲜活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形成了如何从生活中识别数学,解决问题,并运用于现实的能力,还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三、课程评价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能够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

从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时代起,世界各国便开始着手将质量评价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大潮中,美国、德国等国家借助于质量评价标准,实现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对接。为实现对核心素养落实课程的效果评估,课程评价更是成为各国的重要抓手,采用立法、加大教育投入和借助国际项目等多种方式,自上而下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与课程体系相脱节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评价所依据的标准与课程或课程标准相脱离,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混乱—一应该按照课程标准还是评价标准进行教学?为了获得更高的评价结果,教师往往按照评价标准进行教学,使得评价标准替代了课程标准,教学围绕考试转。这不仅与中高考的高利害性以及过度追求升学率有关,还与我国课程标准中缺乏相应质量标准,无法为教师提供客观标准和可操作化指导有关。借当前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并正向课程体系转化与落实之际,应当自上而下建立起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评价的理念、设计、方法、过程和结果等环节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2]

我国传统评价重知识,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重智育发展,轻德育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交相融合,学生成长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提出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多维综合发展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不仅强调认知性目标的达成,还应重视非认知性目标的发展,同时实现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估,在评价中促进智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矫正以往重智轻德、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失。

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跨学科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不应仅局限于分科分领域的传统测试视角,应从学科融合的视角出发,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有效评估。

还有,要充分重视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综观世界各国,在其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初期,为有效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往往采用集权的方式在国家层面统一推行课程评价,随着课程评价制度的日益成熟与完善,教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被强调和重视。例如,英国的国家课程考试体系中,国家层面统一的测查成分比例不断降低,把越来越多的评价主动权交给教师。因为,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评价能够最直接、及时地发现问题,得到反馈,进行调整与改进,实现‘‘从评中学,从学中评”(Assessment asLearning and Teaching).

四、学校氛围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沃土,对学生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积极构建与核心素养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和氛围

学校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远超过在家庭中同父母互动的时间。大量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学校心理氛围对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与态度、认知能力发展、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抑郁、焦虑、攻击和违法行为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特别是对女生,农村、低收入水平以及低文化水平的家庭或低师资水平等弱势学生群体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各种弱势地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4]

从学校文化与氛围的角度切入,关注学校“软”环境的建设,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倡导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相结合,特别是在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接纳与支持以及安全与秩序等方面,为学生、教师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思想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设与提升、学生德育的培养、健康积极人格的塑造、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方面,均会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育及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五、信息技术是实施核心素养的重要技术保障,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迅速渗透到教育的各个角落,在有些方面甚至已经产生了颠覆性改变。对教师而言,可以更快、更便捷地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策略,为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供便利。同时,教师培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实时互动。就学生而言,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开放化和个性化,使其思想日益活跃、变通和灵活,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教与学都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信息技术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催生了新的教学工具,助力教育内容的创新,营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在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与氛围建设的各环节不断推陈出新。[5]

同时,由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测评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纸笔测试已经无法实现对部分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素养的测评,计算机测试、网络测试、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等现代化测试技术则能满足这些需求。PISA2015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具有复杂交互作用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实现对复杂情境下具有双向动态协作能力的有效测量与评估。相比于纸笔测试,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测评,实施成本更低、数据收集效率更高、人为因素的出错率大大降低,还能收集到比紙笔测试更加全面的诸如反应时间、解题思维等过程性信息。为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准确测量与评价,体现核心素养德智并重、跨学科领域和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综合目标等特色,借助计算机、互联网、云技术等现代化测评将成为主流,根据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估,生成诊断性评价报告,基于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特点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需要一个发展变化、逐步深入的过程,我国当前各地各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具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与速度各异,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推进。除了硬件水平的建设外,在教育领域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理念的推广与普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制度的创新、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都是促进两者深度融合、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OECD (2016), PISA 2015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Science, Reading, Mathematic and Financial Literacy, PISA, OECD Puh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787/ 9789264255425-en

[2]辛涛,姜宇,王烨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

[3]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王翠翠,齐雪,董奇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J]心理学报,2016,02:185-198.

[4]陶沙,刘红云,周翠敏,王翠翠,孙聪颖,徐芬,董奇学校心理环境与小学4~6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多水平分析[J]心理科学.2015.01:2-10

[5]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03:88-95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