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土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明确稳中求进和内涵发展两个基本原则,并以此统一思想和行动至关重要。
穩中求进是重要原则。我们常说,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但这两者都离不开“稳”这个基本前提。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有一个稳的环境、稳的条件、稳的时机,才能给我们提供凝聚舆论共识的前提,营造改革的宽松氛围,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土壤。这是一个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基本规律。
稳中求进符合教育规律。教育是“慢活”,急于出成绩、出效果、出指标,往往求“立竿见影”而不得。稳中求进,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握教育真谛,把育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把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坚定办学方向,保持战略定力,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抓住既定蓝图持续用力。
稳中求进是方法论。在稳的前提下,在改进问题上进、在突破难点上进。要瞄准扣住群众期待的具体问题、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基层渴望的现实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拿出办法,付诸行动。聚焦一个个问题,逐个打歼灭战。稳中求进,有个衡量判断的标准问题,要自觉把获得感作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检验工作作风的根本标准,拿出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管用的招。
内涵发展,首先是发展观更新的问题。长期以来,从我国教育起点低、底子薄的实际出发,我们一直把加快教育普及、扩大教育机会、保持总量持续增长、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作为优先解决的任务。现在,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经上升为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服务经济社会的全民化、教育对象群体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全民学习的终身化、发展环境的国际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要从基本均衡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这一切都呼唤我们树立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以内涵促进公平,以质量牵引数量。今天,我们的工作重点能否坚决地、及时地、实质性地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甚至决定着教育地位作用的有效发挥。
内涵发展,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键推手。促进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政府重视程度、投入力度、教师队伍建设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这一质量主体的地位至关重要。质量是一所所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生长出特色的过程,也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提高质量,学校是主体,归根到底靠一所所学校。提高质量,政府是服务者,引导者,不能成为实际办学者。要培育教育家成长的土壤,让那些有教育思想、有专业水准、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家办学。要注重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少一些直接管理,多一些学校需要的服务,保护和激发学校活力,让教师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内涵发展,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是基础性工作。除了要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实在在把质量作为教育工作主题外,还要下功夫研究、探索、推动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从政府的角度讲,要帮助和督促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弱点,对准工作中的盲点,建立起以校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从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每一张试卷入手,构建完整的、有效的、规范的质量管理流程和监控制度。有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才有一流的现代化教育。
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两个基本原则,是做好今年教育工作的前提。让我们把行动统一到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中来,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把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条件资源从外延转到内涵上来,用高质量的公平服务群众,开拓创新、务实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