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一个学期结束了,不少学校举行了评比评优活动。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分出个三六九等,然后再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做一个关联。比如,我就知道,周边有些学校会将教师的年终津贴按照考核评比的成绩划分为ABC三等;还有的学校为了强调激励性,不再是“大锅饭”,教师最终的收入是有相当差距的。奖勤罚懒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也看似公平,但我和周边的很多教师都很反感这样的评比,即使评比成绩还不错的教师也不会感到很舒服。
在每年各种教师评优活动中,总是只有一部分教师如愿以偿,而另一部分教师只能来年再搏,这样的结局很难不让大家这样想:此类评比活动是“此消彼长”的,在一个团体内,一方的收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这种看法就是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弈”,是一种非合作博弈,这种博弈的运作,其标准至关重要。
对于博弈中的失利者,要按常理说,你没有好的收入是因为你没有努力,所以你也应该平静地接受这个结果,但在学校,多数失利者并不能接受。我想这是因为教师行业是一个良心工作.与计件工人和按业绩取酬的销售人员并不完全相同,其工作量難于计量。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面对的都是对人生、对未来懵懵懂懂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教师对这些孩子的付出几乎是全方位的,工作十分复杂,教师间的付出几乎没有多大的可比性。比如处理一起早恋事件,教师所要付出的精力、时间以及花费的心思都是无法计量的,每一宗同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未来的结果都千差万别,付出也就不同,这里还需要你有相当的心理知识以及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这些也都需要你不断摸索、学习和积累,否则你很可能会误人子弟,甚至铸成大错。很多时候,做孩子的各种思想工作比单纯的教学要付出得更多,比如同样是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不同的孩子背后的原因可能就不同,很多都不是智育上的问题,很可能跟他的家庭有关,还有的是交了不好的朋友或有了不良嗜好……这时,教师就要像侦探一样,花费数倍于课堂教学的精力,去做一个孩子的思想工作,把他引向正路,这些工作说说简单,但背后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说教师工作是一碗良心饭,还有另一个理由,你可以在工作中偷懒或只做一些表面文章,但真正对学生有责任心的教师,还是会以身作责、充满耐心和爱心,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教师的风范和责任感,这就很累。比如,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你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给予严厉呵斥,或用看不出来的冷暴力恐吓他不得再犯,这样管理学生最有效,但真正对学生好的方式,还是要有耐心和容忍心,发现背后的原因,以心感心地说服他,两种处理方式教师的付出有天壤之别。
不仅工作量难于计量,而且工作成果更难于计量。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潜移默化的人与人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工作的效果在各个行业中是最具滞后性和内隐性的,医生看病多少疗程见效或无效都能统计出来,而教师却很难,学习成绩只是很表面化的一方面,而更深的影响很可能在十年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才能看得更清。
这样看来,现实中层出不穷的各种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案,都不能完全涵盖教师工作的付出和成果,粗暴地将教师的工作直接数据化并分出三六九等,并要以此作为在一个团体内进行“零和博弈”的依据,难怪总会有部分教师不服气。
同时,这种数据化评比评优活动还在倡导教师更倾向于做表面文章,只在有评价标准的方面下功夫。比如,如果评价标准更看重班级的整体成绩,这时若有一名成绩总是不理想的孩子,你多半会选择放弃他,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某些学力差的孩子身上花十倍的力气也只能让他进步一点点,而你不如拿这些时间和精力让班级的其他学生锦上添花。然而,一个有良心的教师应该这样做吗?
成为评比的优胜者也未必就一定很开心。教育工作是一项群体性工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比如,很多学校近年来都在积极地进行多种形式的集体教研活动,在合作交流中,教师相互信任,把自己心底的看法和悟出的“独门绝技”拿出来分享,这时,智慧的碰撞才会产生“1+1>2”的效果。而所有这些合作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容纳、欣赏与尊重。但是,某个教师集体一旦成为“零和博弈”的对象,其合作的心理基础就会动摇。在博弈论中,“零和博弈”是属于一种非合作博弈,不是你输就是我赢,它会激发人的逐利本性,人性的自私与狭隘就会被强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会更明显。“零和博弈”显然会腐蚀团队凝聚力,不利于激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同时,我们从事教师行业,除去利益以外,还有很多乐趣、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是我们积极主动工作的动力。我们看到一个个原本不爱学习的孩子在我们的影响下开始用功了,我们感受到学生的进步,家长的喜悦,这种快乐是无法替代的。一位称职教师的工作动力更多应该来源于此,这也是我们的职业认同感之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地替学生的未来考虑,替国家、社会的未来考虑,而这些职业精神都可能会被表面化的评比所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