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乡情为骨 乡韵为魂”浅谈新时代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策略

2017-07-14 04:19毕士文李鹏宇蔡惠影
现代园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策略乡愁

毕士文 李鹏宇 蔡惠影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和村庄景观在我国都在发生着极大的改变。营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乡,是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寻求的理想与抱负。文中结合对临沂市兰陵县孙于沟村的调研情况,针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浅谈了由“乡情为骨,乡韵为魂”延伸而出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营建的策略。

关键词:乡愁;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1调研背景

近期,伴随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前进,我国乡村景观在承受着空前未有的冲击。在美丽乡村建设历程中,传统村落景观遭到破坏,我们记忆中的乡愁景观正在消散,千村一面的状况愈发严重,使“乡愁”没有了寄托场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景象渐行渐远。美丽乡村的建设应该是具有浓郁地方风貌和文化特色的生态景观,城镇化不是要破坏甚至毁灭传统乡村生态景观,反而是要在结合适宜的景观规划手法所营造出的景观环境里,探求记忆里的“乡愁”。

2调研地点、对象及方法

2.1调研地点及范围

孙于沟村是位于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的一个风景秀美的小村庄,人口约为3916人,其所属的兴明乡占地总面积为48.6km2,耕地有3067hm2,属纯平原农业乡,辖43个行政村,共4.2万人。

2.2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孙于沟村村民等,因调查问卷实际收回60份,故有效调研人数按照60人计算。

2.3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为2016年2月1日~2016年2月16日。

2.4调研方法

2.4.1实地考察法。在2016年2月1~16日期间,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孙于沟村的发展状况,对其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字记录、拍照记录等方式进行了详细梳理归纳。

2.4.2问卷调查法。在2016年2月1~16日实地考察期间,共发放问卷11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数量为60份,通过对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乡愁问题的选项设置,收集了真实可靠的孙于沟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愁的问题和想法。

2.4.3现场访谈法。在2016年1月20日~2016年2月16日期间,对5位孙于沟村村民进行了上门访谈调查,其中包括本科学历以上村民2位,专科学历村民1位,小学文化程度村民2位。

3相关概念和理论

3.1美丽乡村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最早提出“美丽乡村”的观点,历经多年的探索,安吉县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出国家级层面的生态县,打造出“中国魅力乡村”的第一张形象海报。

3.2乡村景观

“美丽乡村”的“美丽”包括美观、优美的含义,乡村景观的营造首要在视觉上,必须有较好的成效。乡村景观的营造必须合理运用当地的地貌地形,充分發挥区域优势,创造出能够表现乡村特征和标志性风采的村口景观、街道景观。

3.3乡村社会

在社会角度,“美丽乡村”的“美丽”的意思为“美满”、“和谐”,指的是乡村产业布局科学化,规模合理,良性成长,村民富有,可以满足物质充足,幸福美好的生活,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村民之间可以建成良性的协作关系,和谐相处,在整个村落里面,营造出友善文明的民风以及和谐的社会风貌。

3.4乡韵和乡愁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应当注意对“乡韵”的把握,个人理解,乡韵是一个丰富的综合体,包括乡村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三大方面在人们精神层面唤起的浓厚的乡村感受,如乡愁、乡趣等等。其中,乡愁这一元素表现的尤为独特。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是我们对故土家园的留恋,对家乡居住空间经历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对和谐生活的期盼。乡愁更是一种家国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

4案例分析及评价——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湖州村美丽乡村规划

4.1梳理村落历史文化寓意,为今后文化旅游业提炼优势

湖州村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将村落历史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书院文化:吉安市私塾、青原会馆、白鹭洲书院等;宗教文化:洞天福地、玉笥山、青原山等以及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手工业文化和商贾文化等。

4.2将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保护

湖州村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为:山水格局、历史水系、传统街巷与建筑、风貌建筑、古树名木等。湖州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有:民俗、饮食、曲艺、手工艺等。

4.3结合湖州村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

4.3.1核心保护区域。在核心保护区域内,除新建、扩建必需的基础设备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准进行新建、扩建行动。拆除历史传统建筑之外的建筑构筑物等,必需经由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及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重要保护领域内维护管理应坚守“谨小慎微,安全管理,保护第一,改建第二”的保护管理手段。

4.3.2建设控制地带。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体量、高度、材质、色彩等应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建筑相协调。新建设项目不可以打破原来的格局和景观风貌。建设控制地带内格局风貌、水系、建筑构筑物、名木古树等保护措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保护控制要求。建设控制区域内的更新和治理必须有计划、分时段、分阶段进行,杜绝大拆大建的现象。

5存在问题与分析

5.1基于“乡情”视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问题

5.1.1概念认识深度不够,建设思想不统一。从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统计图1来看,有7人对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非常了解,8人并不了解,而25人为一般了解,另外20人了解较少,如统计图1所示。因为对美丽乡村建设了解有欠缺,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在执行或介入美丽乡村营造时所呈现出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定会不同,形成凝聚合力,整合资源,步调一致的建设格局是较为困难的。

5.1.2部门涉及多且复杂,组织协调带来的挑战较大。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如统计图2所示,对该村中统一主管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部门不甚了解的村民占绝大多数,美丽乡村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层级部门和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然而,在实践过程里,因为组织协调机构的缺失,美丽乡村营造往往缺乏高层设计和步调一致的指导策略。

5.1.3看重建设轻视规划的现象严重。该村在美丽乡村营造过程里,放在硬件设施建设的注意力比较多,但不重视建设的总体规划策略以及长效行动计划的科学研制,导致同质化建设现象突出、建设的特色化不够,短期行为过多、长远规划太少,缺乏整个乡村全域一体的规划与建设理念。

5.1.4政府主导形单影只,社会力量以及市场调控机制的作用并非很明显。该村政府在进行美丽乡村营造时,没有积极探寻怎样引入市场机制、充分提升社会力量的作用比例,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方式,依靠若干部门的有限配合开展工作。尽管一些新型农村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在短时期内以高标准建成,却缺乏持久的运转机制和后期的维护机制。

5.2基于“乡韵”之乡愁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问题

5.2.1在规划建设中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整体考虑。该村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时,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整体考虑,导致只注重形式上的新式洋房的建设,柏油道路的设置等等,没有顾及到村庄的生态环境还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整治。如图4、图5所示的道路两旁污泥没有进行及时清理,住房之间的空隙等公共空间脏乱等现象仍然存在。

5.2.2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雕塑、古木等“乡愁符号”没能维护完善。“乡愁”之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村中某个建筑、某棵古树等特殊的乡愁符号所激发的,通过问卷调查,如统计图5所示,72%的孙于沟村民认为本村有乡村历史代表性的符号,其中所填写的具有乡村历史代表性的杨树林、蔬菜市场等“乡愁符号”,如图6、图7所示均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完善。

5.2.3村民对“乡愁符号”的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从统计图4可以看出,在针对问题:“您认为应该对本村的自然风光、历史民俗等遗产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时,有19位村民认为应该把自然风光、历史民俗等遗产和经济相关联,大力开发,占到了32%。还有27人虽然认为应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治理,可以是顺序上应该先开发再治理,这占到了45%。这说明孙于沟村的村民对自己家乡乡愁符号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6解决策略

6.1基于“乡情”视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策略

6.1.1发扬地域特色,创造地域式特色景观。在乡村成长历史中,它的历史风俗风情、地域文化传统等都是当地居民的精神财产。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层面,只有凸显区域特色,才可以更好地将当地的文化特点凝练,所以需要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里恰当地添加地域文化和乡土元素,从而将地域文化以景观设计的方法呈现出来,实现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增加大家的认同感。

6.1.2依据村庄景观肌理,营造聚落式的景观格局。在这一过程当中,要确保景观与居住地的密切联系,为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友善互助提供支持的平台。要达到景观与劳作、休憩以及娱乐空间的合理布局,经过高效的贯穿与梳理来增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要充分提炼地区的景观素材,有效放大景观的功能性,打造出温馨和美的聚落式景观格局。

6.1.3妥善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村落不仅是农民居住的地方,也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场地,农民是美丽乡村的主角。建设美丽乡村,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村里的事要由农民进行商讨决定,政府应该扮演好制定规划、供给资金、建立机制、服务大众的综合角色,严禁包办替代,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强制命令,更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要探求建立政府主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决议、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

6.1.4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美丽乡村营造投入资源的数量、力度、强度很大,不能单单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包揽,否则是不能持久循环的,也无法进行模式上的推广和复制。要充分施展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把财政资金作为一种引导方式,鼓励并吸纳工商资本、民间融资、银行信贷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使美丽乡村建设的力量更强大,更全面,更稳固。

6.2基于“乡韵”之乡愁视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策略

6.2.1外在设计。①材料:注重乡土材料及传统技艺的应用,如乡土植物、石磨、石桥、农耕工具等。提炼出这些元素作为景观小品等,能增加景观的空间特征,保持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与乡村的设计场地肌理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传统乡土材料与新材料的结合使用:新材料如防腐木等使用更耐久,同时还可以表达出乡土材料的韵味,可以适当结合使用,同时要注意乡土材料与新材料的使用比例、风格匹配等方面的平衡。②尺度:尊重乡村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设计尺度法则,例如墙体的高度、道路的宽度等等。在设计中应该注意不建造大尺度、大规模的建筑,小品等,营造亲切、安全的美丽乡村景观。③色彩:传承传统、固有的乡村景观色彩,设计中考虑如天空、土地、植被、水体的固有本色等乡村的基调色系。以及当地因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具有的独特色系,例如江南地区乡村的粉墙黛瓦中的黑白特有色等等。设计色彩与乡村景观相协调: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纳入的建筑外观、铺装、路灯、植被等元素的色彩,应当与整个乡村景观的色系相协调,否则违和感将使乡愁的韵味大打折扣。

6.2.2内在设计。①尊重延续乡村场地精神:乡村原有的建造者是当地居民,现存的场地布局形式或因当地自然环境特点,或因宗族信仰,或因风水形势等形成。规划建设中应当尊重并延续原有精神,不能擅自引入无关的设计精神。孙于沟村民应该充分挖掘自身乡村所具有的场地精神,积极配合农村的规划建设者进行宏观上的分析和把控,从源头上杜绝破坏原有乡村场地精神的设计元素。②注重乡土体验:乡土体验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孙于沟村民可以将本村所具有的乡土风俗等转化为体验项目,融入乡村旅游里,从而科学地增加經济效益。例如在旅游项目里继承当地乡土民俗节日,推广新鲜生态的农家饭,设计趣味农耕体验园、采摘园等。③设计元素乡土符号化:充分挖掘当地乡村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生产方式等,在设计的形态、结构、材料、色彩、功能、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方面凸显乡土符号。村干部和村民们应当积极配合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者,踊跃提供建议,从而让设计元素更加贴近村情实际。

7总结

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随意而为。在规划建设时候应当结合乡情的实际,探讨乡村设计场所的精神。对“乡愁”这种感性的认识来说,它是有具体的承载体的,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村庄来说,花草树木、池塘河流等生态景观包含着乡愁文化,反之乡愁文化影响生态景观的形成,也影响着景观设计的手法。通过对临沂市兰陵县孙于沟村的调查研究,笔者所提出的基于“乡情”视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策略以及基于“乡韵”之乡愁视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增加一些新鲜的思路。

(收稿:2016-09-04)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策略乡愁
乡愁
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