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军
在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随州,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大剧种——随州花鼓戏。随州花鼓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一朵艺术奇葩,深受随州人民的喜爱。她诞生于清·嘉庆年间,已具有200年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便形成了“一戏一团”格局,社会发展至今天,也渐式渐微,但随州中老年人群是断不会忘记花鼓戏的,作为时代的象征已与随州人血脉相连!如今,随州花鼓戏属全国74个濒危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州花鼓戏诞生,与随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随州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界,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萃地带,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形成了多重戏曲文化在这里交萃融合的大格局。南边的楚剧、汉剧,流行至随州,建有专业和业余戏班,往北就不甚流行了;北方的曲剧、豫剧,流行至随州为界,也建有许多戏班,往南就吃不开了。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随州花鼓戏,便明显具有“兼容并蓄”的艺术特色,从随州花鼓戏的“四种声腔”命名上,也可得到应证:
随州花鼓戏唱腔共分为“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种声腔。其中, “蛮调”、“奤调”是从北方剧种演化而来,而“梁山调”、“彩调”则是融合了楚剧和汉剧,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新的剧种,也有了随州人自己的特色的剧种――花鼓戏!
1956年11月23日,随州花鼓戏专业剧团正式组建,至今已满六十周年。当时的区文体局局长吕文军肯定了随州花鼓艺术剧院的成就及给随州人民带来的艺术享受;剧团老领导、老团长和随州花鼓戏的传人代表们到会祝贺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州花鼓艺术剧院院长、随州花鼓戏研究会会长何敬国作主题讲话,国家二级编剧李永朝作学术报告。出席会议的随州花鼓艺术老中青三代骨干演员、花鼓艺术专家欢聚一堂,畅谈随州花鼓戏的风雨历程及发展之路,力争将随州花鼓戏更加发扬光大!
在随州花鼓艺术老中青三代骨干演员的携手并肩,共同打造下,2016年10月20日晚7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可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门前广场上已坐满了人,由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随州市文体广电局、曾都区委宣传部、曾都区文体广电局主办,随州花鼓艺术剧院承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湖北省优秀剧目展演”在这里隆重举行,湖北电视台、随州电视台专程前往进行了采访。
随州花鼓艺术剧院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展现了荆楚儿女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程中的不懈努力和英雄气概。陈小宝表演的随州花鼓戏《不下马的将军》片段《山花烂漫》及戏曲选段《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何相安、辛红、汪光洪表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刘域敏、徐玉良等表演的情景剧《新三娘教子》, 刘迎春表演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王翎表演的革命歌曲《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陈小宝、王新平、王翎、肖海兵表演的男声小组唱《游击队之歌》等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每一种地方戏曲,都承载着一个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个地方剧种,凝聚着一个地区特有的艺术价值观。随州花鼓剧是起源于随州,影响辐射及整个随枣走廊的区域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活态遗存,是随州的文化名牌。她历史悠久,为一代代随州人累积了崇尚忠孝、勤劳善良、负重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营养。保护、传承和传播好随州花鼓戏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2017年2月22上午,随州花鼓艺术剧院、随州技师学院正式签约合作办学。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办[2015]52號)和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振兴地方戏曲文化的相关文件精神,解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花鼓戏后继无人问题,经市委、市政府批准,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委托随州技师学院开办“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立敏,随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青,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团长何敬国,随州技师学院院长徐明成参加了签约仪式。
据悉,这是随州市首次开设的花鼓艺术表演班,报读学生在随州技师学院就读三年,由花鼓艺术剧院与技师学院联合授课,学业完成经双向选择后进入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从事花鼓戏表演工作。
这次由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随州市人社局牵线塔桥,与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合作办学,组建“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正与随州技师学院以“文化育人”的思想不谋而合。随州技师学院必将在积极培育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柱、以“工匠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校助团、以团助戏,与随州市花鼓艺术剧院一起,全方位进行花鼓艺术的创作、编导、音乐、表演等相关技能教学,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为随州地方曲艺的保护和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随州花鼓艺术在随州技师学院和随州花鼓剧团的携手合作下,定会在中国大地大放异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