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2017-07-14 01:08赵磊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作品意图美术

赵磊

摘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欲望,每一件事情或者每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根源,美术作品也不例外。

关键词:美术;作品;意图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都是有一定的寓意的,他们的创作意图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有的则是针对艺术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或者可以说没有无缘无故而来的艺术品,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有的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两方面---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个方面,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品都不例外。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

例如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铜像是1891年罗丹受法国文学协会的委托创作的。接到这个订单后,作品迟迟没有创作出来,因为罗丹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表现这样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文豪,罗丹通过阅读大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有关这位作家的个性和举止容貌的资料,做了七个姿态各异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直到1897年,他终于找到了表现这位大文豪的灵感,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写作的间隙时间独自踱步时的情景和神态。但与人们所期待的不同,罗丹手下的巴尔扎克不是一个一般人所想象的手持文明棍、身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在作品中,巴尔扎克头显得稍大,头发蓬松,身材健壮,身上裹着一件睡袍,显得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了巴尔扎克那雄狮般充满智慧的头脑。作家彻夜未眠,凝神思索,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任凭思绪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作品的初稿完成时,雕像还有一双抓着睡袍的手。罗丹的学生布尔德尔看见这件雕塑时,对这双塑造精湛的手大为赞赏。当他离去后,罗丹毫不犹豫地去掉了这双手。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妨碍了罗丹意图的表现。《巴尔扎克》花费了罗丹5年的心血,却未被作协采纳,还遭到来自各方的粗暴攻击,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懒蛤蟆”。他容忍了这种粗暴的议论与不公正的评价,将这件作品放在自己的别墅花园里,它陪伴罗丹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日子。罗丹去世后《巴尔扎克》才得到人们的承认,后来这尊不朽的铜像被安置在巴黎街头供人瞻仰。这尊雕像真正使罗丹超越了传统,达到更大的自由,从而跨入了现代的行列。

再如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也有它独特的创作过程。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入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

4月12日至6月8日,党中央在陕北安塞县王家湾停留56天,一个新的全国战略部署在这里酝酿形成。在此期间,毛泽东连电前方各战场高级将领,部署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要求各解放区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并准备转入战略进攻,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遵照党中央的部署,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的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3万余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战兵团由安塞地区挥师西进,发起陇东战役,痛击西北二马。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西北野战军连续作战5个月,转战陕北战役结束,胜利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8年3月23日,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到达晋绥解放区,再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预示着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预示着新中国的诞生!

战略转移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别山区是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二是,只要能占领大别山区,就能迫使蒋调动其兵力回援,从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此次轉战在新中国诞生的历程上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决策,伟大画家石鲁先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一历史时刻记录下来,留给我们极大的反思。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转战陕北》是石鲁先生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再如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先生曾画过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该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是这幅《愚公移山》。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他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然而不仅题材和内容表现着他们的创作意图,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也是他们创作意图的一个体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品意图美术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美术篇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不打自招
不打自招
be going to与will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