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选编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教材中。微型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所以这篇文章也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基本结构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要素有情节、环境、人物。同时,它又是微型小说,又体现着微型小说的独特性: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结尾出人意料。这篇文章被选编到小学第三学段,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该年段的教学要求,结合文章的文体特点和学生情况来科学施教。一、学什么——确定学习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小学第三学段要求开始认识文体,学习不同文体的作品。《桥》是小学阶段第一篇小小说,在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文体的时候,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小小说,小小说有什么特点,如何阅读小小说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无视文体特点,甚至对文体认识不清,发生教学错误。如有的教师把这篇课文当成记叙文来教,这就出现了让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问题。但是对文体的认识,不是教师简单直接的讲授就能够获得的,而是要学生自己经历学习的过程来得到体验。首先,如何让学生认识小说的结构?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那么就不能直接讲授抽象的概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要从具体事件的直观理解感受出发,找出在大雨、洪水的威胁下,在老村长冷静应对、舍己救人的事件中,哪部分是开端,哪部分是发展,哪部分是高潮,哪部分是结局。这样,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就与具体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抽象的概念就鲜活起来。让学生用填表格或者画图的方式理出文章的结构,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小说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运用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连起来的方法指导学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就使学生学习了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典型形象,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形象特点?这篇课文的典型形象是一个共产党员,在特殊的环境中——大雨、洪水、危桥,在跌宕的情节中——慌乱逃命、拥挤过桥、揪出儿子、推子上桥、父子殒命、水退祭人,一个勇于担当、铁面无私却又爱子情深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就呈现在读者眼前。引导学生体会形象特点的途径也有两条,一是从情节中感受,二是从环境中体验。高年级阅读重点之一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的表达很有特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表达方法?首先,我们需要解读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到底有哪些特点。通过品读,我们可以看到,这篇课文呈现出来的表达特点有短句的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生动的环境描写、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等。在这些特点中,比喻拟人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本课中可以不把它作为重点。其他三点,是作为小小说特有的表达特点,需要作为重点来引导学生发现、体会。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1.认识小小说,能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按照小说的线索画出情节导图,概括主要内容。2.从情节、环境的品析中感受“老汉”这个共产党员勇于担当、镇定自若、铁面无私、爱子心切的人物形象。3.感受小小说语言的简练、短语的运用、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特点。二、谁来学、怎么学——设计导学单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最终使学生不需要教师的帮助而自主学习,因此,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而在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导学单就是一个很好的凭借。教师在备课工作中,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学习目标,其次要做的就是设计导学单。设计导学单的过程,其实就是设计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过程。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查阅工具书识字学词等基础性作业可以作为常规性预习任务来自学完成,导学单只呈现针对本课文体特点和表达特点而设计的发展性作业。导学单呈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学习任务,二是给出学习提示,三是提出思考问题,包括教师的预设问题和学生自己的问题,提前进行独立思考。导学单中的学习任务既要直指学习目标,又要贴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提示完成,同时内容要精炼,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的设计也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接受学习挑战。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桥》这篇例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点和阅读小小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厘清情节、读懂人物、认识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导学单的内容就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先后顺序,又紧密相连、水乳交融,所以,设计为填写表格的方式,将这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前后关照、整体把握。这节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领悟表达特点,而表达特点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此,在导学单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略读、把握主要内容,细读、精读部分要能够在厘清情节、读懂人物、感受环境之后,再跳出文本进行欣赏评价。欣赏时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靠自己的阅读理解去领悟。综上所述,本课的导学单设计如下:《桥》导学单(一)认真读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主要情节
老汉特点
水势变化
其他
学习提示:1.《桥》是一篇小说,因它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微型小说。小说的结构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认真读文,找找这篇小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填写表格的第一行。2. 认真品读课文的每一部分,想想在情节发展的每一部分中,能感受到小说的主人公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填写表格的第二行。3. 找出文中描写大雨、洪水、桥等环境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随着情节的展开,洪水有何变化,填写表格的第三行。(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1.老师提的问题:(1)如果给这篇小说换个题目,你会拟什么题目?和原题目相比,哪个更合适?(2)老汉在危急时刻 “揪”出了小伙子,又在最后关头“推”小伙子上木桥,这一“揪”、一“推”矛盾吗?(3)你欣赏这篇文章的哪些地方?2.自己提的问题:
3.对问题的思考:
三、如何帮助学生学——设计教学流程小说的阅读流程一般为理情节、品人物、看环境,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设计为从环境描写入手,在整体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请学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然后读句子、谈感受,引出老汉这一人物,再品人物形象。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谈对大雨洪水的感受时,说的内容大同小异,仅局限在对情势危急的感受上,并不能深入到从环境中感受人物形象,从而体现出环境描写的最大作用。因此,从环境描写入手学习本文,是不妥的。还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表达特点时,担心学生自己发现不了,大多采取师生对话的方式,由老师点明这些特点,看似学生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但实际上学生的这种参与是被动的、浅层次的,仍然是教师主导的、单向的知识传授。课堂教学应该以學生的自学为基点,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生长点,以学生的交流展示为重点,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落脚点。因此,教学可以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1.课前,学生按照导学单进行个人自学,做好交流展示的准备。2.集体交流前,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一是检测本课的基础知识;二是交流、讨论导学单上的问题,将讨论结果记录在问题解决单上;三是讨论汇报展示的内容、方式、顺序等,做好汇报的准备。3.各小组围绕问题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相继指导点拨。4.进行课堂作业或课堂检测。这样,基于课文的文体特点,遵循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认清教学设计的本质——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帮助教师教学,从而科学设计,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