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道于数学中

2017-07-14 08:58颜林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材内容

颜林忠

就课堂教学而言,作为教师,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学生的脑海,自认为这样就能实现多维的教学目标,就能提高教学的效度。而客观上,教学时间的有限,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的愿望常常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教学亦如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我们必须学会“舍弃”,恰当地取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评价。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理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和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愈来愈多的事实表明,教师在还没有讲授某项知识点的时候,不少学生已通过其他媒介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甚至明白了一些内容。教材不是“万能书”,不应是上课(备课)的“枷锁”。授课要源于教材,却又绝不能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在遵循知识本身规律、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创新课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利率》一课,是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摒弃传统的教师解释公式,学生反复计算,程式化的练习模式,引导孩子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着力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思维。教师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同父母到银行储蓄所或办理存款业务,或对利率、利息等相关知识进行调查了解,并做好相关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再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开展交流及汇报活动。学生不但对存款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存款中的有关专业用语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利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联系实际,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填写储蓄凭条等知识组合在一起。舍弃了繁杂、死板的利息计算过程,开放了课堂的空间。这样的教学,变被动学习为适应学生发展的主动学习,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之产生成功的自豪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以教师讲解为主,过程有声有色,变得好玩儿,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的知识为动态,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清爽、欢乐的学习氛围。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的数学经验和体会,刻意地捍卫教材的内容,那么课堂教学就会丧失活力。舍得放弃,需要教师在课前去“捉摸”学生,要有“预谋”,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必定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择取不能只压缩在窄小的教材中,而是要在实施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或增加或补充或删减某些内容,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只有当教师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学才能左右逢源,学生才会主动学、学得好。二、合理取舍教学方法,做到取舍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此,数学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了课堂教学的全新教学方式,使原本“平静”的数学课堂呈现出一幅繁忙活跃的景象。有些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形式上的走过场。在教学中,一些内容并不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本来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师仍旧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探究……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如某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却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取取名,结果闹出了“分数线上面的数是‘分公,下面的数是分母”的笑话。这样的探究有必要吗?显然是不必要的,也是低效的。教师要舍弃那些为探究而探究的“伪探究”。我们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教学方式,明晰需要学生探究或教师讲授的学习内容。只有多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交叉使用,才会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又如,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确实有不少优点,发挥出传统学习不可比拟的作用。不少教师把合作学习看作是“学生自主性发挥”的标签,如果一堂课没有小组合作,它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教师一声:“现在开始小组学习。”学生“唰”地一下,前排的学生转过身和后排的组成学习小组。不到1分钟,教师一声:“停”,学生又“唰”地一下转过身。回答问题时有的还举着小手跑下座位抢着回答……课堂气氛很是“活跃”。教师把合作学习演绎成“合桌学习”,“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须知教学手段是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目标的,如果与内容目标相背离,那么这种方法手段应舍弃,合作学习在这里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与累赘”。世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制约教学方法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不同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应有所取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许多知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有时让学生轻轻地读、静静地想,表面上会给人沉闷、冷场之感,但学生静心,沉浸于文本之中,与文本“对话”,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而有了思维的碰撞,更深刻地理解了新知识、新观点。“此时无声胜有声。”三、合理取舍课堂评价,做到取舍有度这里的课堂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课堂表现即兴的、即时的一种评价,是最常见的师生交流方式。随着赏识教育的兴起,飞向学生的“高帽子”一顶接着一顶,认为激励是教育学生的“灵丹妙药”。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请学生举出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一位學生答:“我的笔盒是长方形的。”一边说,一边高举笔盒。教师说:“你真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一下就发现了长方形。”一名学生回答:“窗户是长方形的。”教师说:“哦,你太伟大了,还有谁来?”又有学生回答:“国旗是长方形。”“你真行,老师都没想到,长大准又是一个爱因斯坦。还有吗?”……教师对学生说出的各种答案,无一例外地“不错!”“你太棒了!”“再没有人比你出色了!”“你太伟大了!”这样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学生被捧得晕乎乎的,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因此而滋生出自满的情绪。张口就来“表扬”没给课堂锦上添花,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迷失自己,更使学生耐挫折的承受力大打折扣。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要多激励,并不意味着不可否定与批评。表扬与批评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一味地表扬,如一味地惩罚一样,都是不可取的。赞赏学生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避免任意夸大,用语要准确、具体,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要表扬出孩子在具体行为中反映出的精神状态。批评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技巧,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这样的“绿色批评”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因材施“评”。评要有评的艺术,要打破传统的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激情的拥抱等,都是很好的鼓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可以说,恰到好处的“舍”,可以起到高瞻远瞩,深刻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善于“舍”,足够地“舍”,会起到峰回路转的功效。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考量,不仅自身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今,教师是该退到幕后“舍一舍”, 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得一得”的时候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主要内容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