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重建中打造生态课堂

2017-07-14 21:53魏迎九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

魏迎九

[摘要]知识、方法、过程以经验的形式按照一定的序列,结构化地存储于学生的大脑中。在打造语文生态课堂的研究实践中,我们不断地重建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以及过程结构,让课堂教学活动指向儿童的终身发展,并以自主、和谐、互动、开放为其基本特质。

[关键词]生态课堂 知识结构重建 方法结构重建 过程结构重建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掌握的知识、方法、过程都是以经验的形式按照一定的序列,结构化地存储于学生的大脑中,这些结构是学生开展新的学习活动的开端。在打造语文生态课堂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努力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建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以及过程结构,让课堂呈现自主、和谐、互动、开放等基本特质。

一、知识结构重建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是最优化、最合理的知识体系,“重建”意味着原有知识结构的更丰富、更完善。笔者认为,语文知识结构重建主要包含语言知识结构的重建和文学知识的重建。

1.语言知识结构的重建

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修辞手法为例,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将事物介绍得形象、具体、生动,也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次正式接触修辞手法是在《东方明珠》一课,“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一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感知“把什么比作什么”,而且“本体”“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海南岛》一文中,就出现了“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学生能够找到“本体”“喻体”,但是该句中的比喻词“是”,不同于“似乎”“仿佛”“犹如”等常见的比喻词。经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暗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基本特质,也就进一步完善了比喻这一修辞知识的体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都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中不断得到重建。

2.文学知识结构的重建

文学知识结构是指文章、文体、文化等在内的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小學阶段里,记叙文占据课本的大半壁江山。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又将记叙文细分为写人类记叙文、写事类记叙文、写景类记叙文和状物类记叙文。以写人类记叙文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记叙、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突出人物身上可贵品质的能力。以学习《祁黄羊》一课为例,学生很容易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围绕“寻找中军尉的合适人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语言、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手法,感受祁黄羊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二、方法结构重建

笛卡尔曾言:“最有价值的莫过于方法的学习。”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学习方法形成的最优化、最合理的体系就是方法结构。重建意味着方法更多元,结构更科学。笔者认为掌握了方法结构就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说理文又称为议论文或者明理文,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游走于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之间,有的教师还在用记叙文的“老一套”来上这一类课文。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说理文的方法结构。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次正式出现的说理文是《说勤奋》,在学习该文时,我们初步形成了说理文的学习策略,即在课文开头提炼观点,用论据证明观点,辨析论证过程的严密性,感知证据的典型以及事例表达的凝练。在学习《谈礼貌》一文时,学生基本能够运用上述策略进行自主学习,但是文中的证据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观点的,这呈现出了本文的独有价值。为此,学了《谈礼貌》之后,学生知道了说理文不仅可以从正面证明观点,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相结合证明观点。原有的方法结构随着新方法的掌握而得到重建。

三、过程结构重建

有专家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互动生成式”的,它应该由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这三个既相对区别又彼此关联的步骤组成。过程结构重建就是上述三者的有效落实。

1.有向开放

开放是现代课堂的基本特质与应然要求,开放的课堂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可能性与积极性。有向开放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核心问题时,一方面,要联系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主要写了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了汽车,拒绝报酬,并让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老妇人在回家的途中及时帮助了怀孕至少8个月的女店主,而女店主正是乔依的妻子,她安慰乔依。课文由三个环环相扣的小故事有机串联而成。在理解文本内容时,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课文由三个环环相扣的爱的小故事组成,你觉得课文里的哪一环打动了你。这一核心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同学,指向三个小故事中的任何一个,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经验或喜好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

2.交互反馈

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间的有效互动产生的,充分、有效的互动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正因为有了“有向开放”的落实,才让“交互反馈”有了可能,交互反馈可以在不同范围内进行,例如,同桌、小组、全班等;也可以在不同对象之间进行,如生生、师生、生组等;还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如对话交流、同伴分享、组织示范等。在我校打造生态课堂的研究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健康的意识。为此,我们经常听到“我补充某位同学的发言”“我不同意某位同学的说法”“我同意某位同学的看法,不过我是这样理解的”“请同学们跟我读”“老师,我有一个疑问”这样的表达。不同范围、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之间交互反馈,让思维在剧烈的碰撞中产生了智慧的火花,课堂效益的提升也只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3.集聚生成

在某种程度上,课堂的精彩源于对生成的处理。集聚生成是师生对课堂中生成的相对分散、局部的认识进行归纳、聚类,形成相对完整、丰富、高位的概括性生成或更进一步的问题。它指向于有向开放、交互反馈之后利用各种资源的处理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我们尝试着让学生处理生成性的各种资源,剔除错误资源,归纳同类资源,拓展课外资源,提升资源的价值。仍以《爱之链》为例,因为作者在故事情节上的刻意安排,不少同学错误地认为帮助别人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学习这一环节时,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下面几个同学的发言令我印象比较深刻:

生1:我认为“情节上的巧合”是作者刻意安排,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扬善惩恶。

生2:我平时比较喜欢看小说,我觉得大多数小说的情节都有那么一点出人意料,但细细一品又在情理中的。

生3:在《船长》一课中,我们已经发现船长没必要一定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这就是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

三位同学的发言对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了集聚式的归纳、提升,是我们打造生态课堂这一实践中的研究成果。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对文体知识的理解都是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自然获得的,价值观的确立也需要在充分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最基本的校园生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理应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自然舒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结构、运用结构、重建结构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健康的探究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再是空中楼阁。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色
优化生态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返璞归真构建生态式英语对话课堂研究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与优化策略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