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失衡的现象及原因,提出解决这些失衡现象的建议和策略,探索优化构建大学英语课堂整体生态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课程的生态化整合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 生态课堂 失衡现象 优化策略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实现大学英语课堂的良性生态运行成为一线教师和外语学者思考的重点。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上的不断深入使得大学英语课堂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紧密,计算机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生态课堂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化整合,值得我们探讨。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生物和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并探寻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形式及规律。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及教学环境等生态因子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生态课堂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它借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求课堂的动态平衡。生态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和谐观、生态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平衡健康观,它关注学生、教师及课堂环境之间多元互动的整体关联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部分或方面。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标准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探究课堂,在重构课程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及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英语习得规律的新型课堂。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过程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笔记记录,追求语言知识的累积,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不足。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侧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体现为借助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凌驾于师生间的互动及创造性活动之上。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是从“语言知识”发展到“语言应用”、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联系的、和谐的课堂。
二、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失衡现象的生态解读
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之出现的失衡现象阻碍了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影响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态环境的失衡。首先,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出现了失衡现象,课堂教学的教室设施及布局结构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的数量近两年虽然增长显著,但没有全面铺开,尤其网线或无线配备不到位,这给课堂教学中更加便捷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资源带来了不便。
其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出现了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有些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处理能力不强,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开发方面的弱项,加上相关技能的培训机会少,这些都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还有些教师因为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放弃使用,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材加粉笔课堂模式,过分强调教材中的语言基础知识,忽略英语语言学习真实语境的创设,课堂信息输入量很小,既无法满足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也造成学校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种情况与之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一律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并且讲解速度很快,无法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互动。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还体现在心理环境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制,在学院基础上打破专业自然班的限制形成新的英语教学班。这虽然有利于教师针对同级别英语水平学生的授教,但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每周的课时有限,不同专业自然班的学生在英语课外的接触较少,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英语课上难以营造和谐互助的班级氛围。此外,有些教师课上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忽视和学生间的互动沟通,师生关系疏远。个别学院为便于专业课程的安排而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大班合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关注度低,使学生缺乏身份认同及归属感,英语学习动机薄弱。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学生情感心理失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失衡。大学英语课堂是由各生态因子及生态因子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在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从而确保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然而如果生态因子出现错位、缺位或叠加等问题,就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及和谐秩序,削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信息技术生态位的失衡。随着教育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适宜的生态位上,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但是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合适的生态位上发挥其优势作用。一是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幻灯片或教材光盘上的资源,出现滥用信息技术的趋势;二是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课堂只是起到可有可无的辅助作用,出现低级使用错误倾向,导致信息技术这一重要生态因子无法在合适的生态位上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且直接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2)师生生态位的失衡。在和谐健康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担任讲授内容、组织活动、培训技术以及考核评价的角色,在课堂外起到协助学习和提供资源的作用。学生应该是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者、合作者及评估者。然而在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数承担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及评价者,学生则单纯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多数教师对于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中自己的作用和角色没有深刻的认识。虽然教师也意识到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但是并没有认同到教师自己的学习身份及和学生间的合作关系。课堂的动态性及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各生态因子所处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优化调整的,师生只有适时调整各自的角色和作用,正确把握自己应处的生态位,才能确保各生态因子在最佳生态位上发挥最大功效。
3.教与学的失衡。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认为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的忍受范围是有限度的,“过”和“不及”都是有害的,要把握最适度原则,生物才能够达到最佳发展状态。但是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某些行为却违背了这一原则。
首先,大学英语课堂知识传授量方面出现“过”或“不及”的生态失衡现象。在大学英语多媒体信息化课堂上,虽然教师采用了其他教学方式手段来增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机会,但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时间还是用来讲解单词、句型、语法,分析课文篇章结构,侧重语言知识点的讲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做法超出了最适度的知识量,学生极易产生反感倦怠心理。与之相反,有些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仅针对学生活动做出点评,缺乏对相应知识的讲解输入,这种形式的一堂课下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信息量往往处于“不及”的状态。
其次,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出现“过”或“不及”的生态失衡现象。有些教师提供的信息过于丰富,课堂上的教学节奏紧张,既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有些教师的教学禁锢于教材,缺乏必要教学资源信息的拓展利用。而且由于教师缺乏一定的信息筛选加工指导能力,面对庞杂的教学资源,学生表现出盲目性和迷失感。
三、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优化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解决这些失衡现象的建议和策略,探索优化构建大学英语课堂整体生态的有效途径。
1.改善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环境。首先,改善教学设施,实行小班授课。多媒体教学设备陈旧、数量有限,以及不能联网教学,都会极大限制信息网络环境的有效利用,这就要求学校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保障多媒体信息化网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班级教学人数众多难以保证课堂纪律,而且不利于展开活动,因此,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实行小班授课更能保证教学效果。
其次,正确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它不能替代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大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整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创建愉悦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健康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之一,生态化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对话和交往的关系。
2.突出学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这一生态因子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地位,其他各因子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及全面发展。作为一门生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学英语需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堂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与学生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探索掌握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3.加强教师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其他生态因子无法替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应担任多重角色。课前要成为学习者、开发者和生产者,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及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准确及时地补充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使英语教学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相接轨;课堂上担任教学的引导者、传授者、组织者、培训者等角色,教师应善于引导及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促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建构;课下成为资源提供者及协助者,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相关的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才能准确地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只有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适时转换角色,才能确保教师在最佳生态位上发挥最大功效。
四、结语
实现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优化需要改善课堂生态环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及“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借助生态位、耐度定律及最适度原则等生态学原理处理好教师、学生、环境、信息技术等内部及相互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杜亚丽,陈旭远.透视生态课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52-56.
[3]彭伟国,张文兰,毛仁兴.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生态学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2):92-95.
[4]王林海,张晴,马兰.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状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46-51.
作者简介:丁铭(1977-),女,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