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7-07-14 14:07
运动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徽商徽州武术

潘 源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潘 源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武术文化历史变迁、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分析与思辨,对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进行浅要的解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以期促进徽州武术文化的发展。

徽州;武术文化;传承;发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已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奥运特设项目,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武术运动在起飞的曙光,但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它的最终目标吗?这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无可厚非,武术成为奥运特设项目对武术的未来发展是具有众多好处的,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契机,加强武术的宣传、推广和提高世界各地的知名度,让世界多个国家和人民真正理解武术,通过武术让更多人了解古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显然,我们必须要加大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通过文化遗产的研究,为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和谐的运动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徽州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

1.1 山越武艺时期

秦汉之前,古老的徽州孕育了山越(三苗族之一)族人,以蛇、鸟为图腾,习水便舟,过着“饮稻羹鱼”“火耕水耨”(《史记 平准书》)的生活。秦时,山越民族“依山势险阻,不接受王租”。这是徽州武术的雏形。

1.2 新安武术文化时期

徽州历史上有称为“新安”的历程,新安之时战事频繁,动荡不安,古徽州借助地理环境为屏障,赖以免受干扰,也正因为如此,成了外界避难的理想之所。中原望族一批又一批地入迁,改变了古徽州民居人口的结构,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两种文化的的水乳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地域文化,这也推动了当时武术文化的发展。

1.3 徽州武术文化时期徽州武术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王振忠先生在其书中就谈到:称戈立矛,引弓击剑。练武风气在古徽州各地相当盛行。

1.3.1 政权转移 在当时,由于政权的更变,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逐渐向南迁移。造成大量人口涌入徽州,大量的武术文化流入徽州,与徽州当时的武术文化相互交流。

1.3.2 徽商的崛起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及葡萄牙等地。在明清时期,社会动荡、治安混乱下,催生商人为了取得利益,必须有武艺高强的人做护卫,为其保驾护航。这就是“延师习武在徽州屡见不鲜”的原因。徽州武术在当时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价值服务。

2 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

2.1 师徒传承

徽州武术文化来源于我们的平常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发扬光大的。徽州武术是非常重视武术人的道德和品质的,如绩溪县北村乡武林人张宗琪的门下弟子联谊卡背面所记载着师门“九戒”,这是张宗琪对其门下弟子的最基本要求,这也是他的师傅对他的要求,他将他师傅对他的要求延续了下去,将徽州武术文化的内涵延续了下去。

2.2 文化戏曲

徽州武术了给人们视觉上的盛宴,徽剧演员擅长武打剧情,他们的招式既包括民间杂耍又融合了传统武术,形成了特有的武戏招式。从古至今《金貂记》《金锏记》等乃是经典中的经典。

3 影响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因素

3.1 地理环境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的不同的文化,徽州武术文化鲜明的地域性是其在现在能受到重大关注的主要原因。徽州地处江南深山丛林之中,重山复岭,交通不便。在古代,政权交换频繁,政局动荡不安,而徽州地域特征使其成为摆脱战乱的理想场所,大量移民进入此地,造成了居民过剩,土地和粮食资源变得异常紧张。本地人和移居人为了资源相互冲突,潜在的促进了徽州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2 儒家伦理

在当时,儒学氛围对传统的习武之人有着深远影响,他们往往把武德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要,他们遵守“拳虽小技,其道存焉”,学拳先学习武德,以德服人。

3.3 徽商活动对徽州武术文化的影响

徽州地区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徽州人民到外地经商有多处不便,旅途不会一帆风顺。正因为此,徽商雇佣武艺高超之人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徽商的规模越来越大,让徽州武术在当时变得越来越重要,让在徽商勃兴之时,徽州武术有着必要的存在和发展的推动力,促进了徽州武术文化的发展。

3.4 武术名家对徽州武术文化的影响

在地域武术中,流派和个人对整个地域的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的深远影响。徽州武术也正是有着程冲斗、程真如等名家的存在而受到多方关注。而《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等著作的出现,更是对徽州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 徽州武术文化发展的对策

4.1 扩大对徽州武术文化的宣传力度徽州武术文化是徽州古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既可以对徽州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在进行徽州武术文化的宣传时,要不拘一格,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去宣传。

4.1.1 举办大型活动 大型的武术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加强人们对徽州武术文化的了解,而且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徽州武术文化,如举办徽州武术文化节、徽州武术比赛等。

4.1.2 编写关于徽州武术文化的书籍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们想了解徽州武术文化,基本是依靠书籍、上网搜索和询问专家这3种方式。目前,还没有一本以徽州武术文化为对象的介绍详细的书籍,这是一个盲区,我们可以对网络上的资料和询问专家得来的资料等进行整理。编写一本关于记载徽州武术文化的书籍。

4.1.3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武术有众多学派,如太极拳、太极推手等学派。这些都是古徽州武术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加大它们的知名度,将它们的文化内涵放在战略制高点,体现出徽州武术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点。

4.2 加大徽州武术文化的保护力度

武术文化遗产目前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其主要表现在传承危机。徽州武术文化作为化石文化,其精髓是与武术传承人密切相关,武术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口手相传的。目前老一代的徽州武术传人年事已高,他们后继无人,他们驾鹤西去之后,原形态的武术文化将不无存在,留下来的只是一副空壳,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武术文化传承的保护,不能出现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现象。

4.3 强化对外交流和内部整理

世人赋予武术“国粹”“瑰宝”等赞誉,给予其至高的评价。但是,武术是从古至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在历史的长河里,其一定携带了各种各样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武术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个体,在目前我们必须赋予其全新的时代特征和使命感,改革才是武术发展的根本之策。

4.3.1 加强对外交流 徽州武术的兴起有很大原因是依靠徽商的崛起,所以我们不能忘本,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和融合。现在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我们不能活在自己的角落里,必须敞开大门,让徽州武术向外传播,在对外传播的同时进行与外部优良文化的融合。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符合当代的徽州武术文化。

4.3.2 传承武术文化精髓和批判封建糟粕武术文化具有两面性,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必须在传承和宣传的同时,对其内容进行严格地划分,如绩溪县北村乡武林人张宗琪的门下弟子联谊卡背面所记载的九戒和宋明理学和儒学文化便是精华所在。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门户之见、宗派主义等都是影响徽州武术文化自身发展的消极因素。我们必须给予正确的批判继承徽州武术文化。这是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并赋予其全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

4.4 加强国际接轨

武术已被列为奥运特色比赛项目,而进入奥运会不是中国武术的最终目的。徽州武术文化想强化自己的力量,必须与国际接轨,利用这个契机,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徽州武术文化的独特内涵和魅力,加快自身的转型,让自己更加具有“国际性”,不要满足于现状,要加快脚步,应对多变的社会环境,调整脚步,完善自己,这样才是真正的徽州武术。

5 结 语

纵观徽州武术的传衍历程,是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徽州武术文化特有的形式和底蕴,而宋明理学和儒学思想长期对徽州武术文化起到“软制约”作用,地域的特征又让徽州武术文化披上了一件特有的外衣。以上两者对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明清的时候,徽商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对徽州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徽州武术得以走出家门,对外传播和交流。正因为如此,才赋予徽州武术文化特有的传承形式和文化内涵,其发展和传承才得以连绵不绝。现在需加强对徽州武术文化的宣传、保护和整理,对传承者加以奖励,对其进行创新,以便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 1 ] 朱万曙.徽州戏曲[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36-265.

[ 2 ] 李泰山.中国徽班[ 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482-538.

[ 3 ] 柯灵权.歙县民间艺术[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213-316.

[ 4 ] 钱穆.中国文化史纲要[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 5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

[ 6 ] 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0-17.

[ 7 ] 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经团联,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张国强,吴理财,刘凤刚,等.发展新文化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J ].理论月刊,2007(2):12-21.

[ 8 ] 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 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62.

[ 9 ]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 10 ] 熊志冲.戏曲武打的发展演变及其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3):22-23.

G852

A

1674-151X(2017)10-14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1.074

投稿日期:2017-04-25

潘源(1991—),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徽商徽州武术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