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谭信娟 杨帆 供图_成都伏羲之家
成都伏羲之家:回归家庭教育,重建父母的价值
本刊记者_谭信娟 杨帆 供图_成都伏羲之家
诵读经典只是方式,涵养精神才是目标。伴随孩子一生的不是经典,而是经典中蕴藏的精神。
2006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吴鸿清教授,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一所农村小学创办了“伏羲班”,发起了“以人为本,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
伏羲班以《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等传统启蒙读物为教材,将武术、书法列为必修课。起初,这种种尝试曾遭受家长们的质疑。但四年实验下来,班上的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都明显超过同龄人。在2010年 7月举行的一次学区统考中,伏羲班的数学平均分列学区第一,语文平均分列学区第四。
这样的成绩,令其他省市的一些小学也开始仿效伏羲班进行教学改革。2011年年底,本刊曾对甘谷县的伏羲班进行过采访报道,谈到这一现象时,吴鸿清教授称,伏羲班的教育实验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之后几年时间里,伏羲班声名日隆,由甘谷县的一个教学点,逐渐扩展至全国各地,演变成为教育圈人士熟知的“伏羲教育”。
伏羲教育注重从古代教育中汲取经验,以传统读物为教材,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想要在体制内学校中推广,会面临重重困境。在成都一所著名小学,全校唯一的一个伏羲班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为要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读物,带领实验的班主任时常要面对同事们异样的目光。
然而在家长群体中,伏羲班却一直备受追捧。成都这个伏羲班的班主任经常接到陌生电话,那头的家长申请将自己的孩子转到他的班里,但由于班级人数所限,他不得不屡次拒绝。
求之学校而不得,许多家长转而面向社会,他们建立微信群,彼此分享与传统教育有关的信息,有能力的家庭,甚至飞往全国各地参加与“伏羲教育”“读经教育”有关的讲座。
在成都这位伏羲班班主任的介绍下,本刊记者见到了成都伏羲之家的创办者陶红女士,她即是这样一位推崇传统教育的典型。然而,与当下许多“80”后家长不同的是,陶红从9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关注传统教育了。
1996年,陶红收到了一本同事送的《金刚经说什么》,作者是南怀瑾。陶红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儿时从长辈那里学习了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这使她面对《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时,有种亲切感。读罢此书后,陶红开始有意识地看南怀瑾的其他作品,一次她读到南怀瑾的一句话:我现在的知识,都是13岁以前在私塾里读传统经典时建立起来的。
那一年,陶红的女儿刚满5岁,工作之余她已经在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教育孩子。南怀瑾的话,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经常出入书店、图书馆,翻阅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著作,后接触到由王财贵在大陆发起的“读经教育”,最后在2014年接触到了“伏羲教育”。
2015年,陶红和家人一起创办了成都伏羲之家,想要把伏羲教育分享给身边的家庭。起初,来到伏羲之家的只有5个孩子,两年之后的今天,已经有80多个家庭将孩子送到了这里。
从世俗意义上来看,这算得上是一种巨大的成功,而在这成功背后,伏羲之家一直默默无闻,从未做过任何的宣传,靠的仅仅是家长之间口口相传的口碑。
第二次去伏羲之家时,记者遇见一位在这里陪同孩子的“80后”家长,她的大女儿在这里学习了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淑女,影响了全家人的生活,于是她和家人决定将不满三岁的二女儿也送到这里。
这位家长大学毕业后与同学一起创业,开高考培训班,随着收入越来越多,她的内心却越来越感到不安,同情中学生的课业压力,进而反思起现行的教育体制。女儿出生后,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开始在体制教育外探寻出路,最终选择了伏羲教育。
伏羲教育倡导教人伦、顺人性、终身受益,成都伏羲之家沿用这一教育理念,将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落到了家庭教育上。在“教人伦”方面,老师们以《弟子规》为切入点,整理出113件事情,根据时令节日的不同,逐一教予孩子,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慢慢让孩子明礼、明伦。
在成都伏羲之家,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很轻松,上午读传统经典,下午练习书法、弹琴、练武。孩子们的脸上流露着天真和懵懂,一个个举止优雅、有礼貌,这些品性是由读书内化而来的,而不是硬生生的教导所得。而这轻松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家长们将孩子送到伏羲之家的原因。
在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中,现代西式教育以其效率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依旧占据着国内教育的主流。
在此背景下,以《弟子规》等传统教材为代表的教育回溯步履维艰。虽然《弟子规》已经在现代儿童身上展现出了明显的正向效果,但受长久以来的“反封建”传统的影响,这本启蒙读物依旧很难被国内大多数主流知识分子接受,在常常以西式标签标榜自己的幼教行业里,也不乏对其保持敌意者。
在成都伏羲之家的门口,是净空法师所题的两个字“正觉”。同行的一位学者似有所悟地说:这些年,为什么推广《弟子规》的大都是佛门高僧。这就是悲心所致。启蒙教育的本质是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每个人心中都有“贪嗔痴慢疑”种种屠刀,伤人更是伤己,《弟子规》其实就是“放下屠刀”的一个方便法门,在“幼儿养性”这个阶段,孩子最容易教会好习惯,这正好应了传统教育的三句真言:“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情况是否真的如此?答案倒不在于肯定或否定,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最难以撼动的是人们的成见。但教育不是成见,是接受和尝试,在这两个方面,古人早就成功了。
“我小时候,妈妈就开始接触传统文化了。与现在一样,每天也是五点就起床,有时画兰草梅花,有时读经典。她不会要求我也如此,但会读给我听。当时,妈妈骑自行车载我去上学,路上她会背诵一些古诗文,久而久之,我也跟着妈妈一起背诵。”在女儿廖陶润眼中,妈妈陶红是个律己的人,喜欢传统文化,并将其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从不强加给别人。
在教育上,陶红也从不给女儿施压。身处教育世家,廖陶润祖父母一辈是名校教授、中科院核弹研究专家,对孩子的要求极高,廖陶润却是她同辈中“不务正业”的另类,这源自妈妈独特的教育观。在陶红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只是为了考好高中、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心性的锻炼。
成都伏羲之家很看重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廖陶润从成都一所著名初中毕业后,只身前往马来西亚留学,临行前,妈妈在她包里装了两本书——《论语》和《弟子规》。此举让廖陶润颇有些困惑:都要走了,还给我这些东西干吗?到马来西亚的第六年,同学的一番话让她豁然开朗:“认识了你,我才发现中国人是不同的。”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片土地,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为什么会不同呢?“我才意识到,是家庭教育的不同,是父母根植于孩子的意识不一样。”廖陶润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让自己随身携带《论语》和《弟子规》,是想让自己铭记为人处世的原则,明礼义廉耻,守孝悌谨信。
陶红希望女儿学习教育专业,廖陶润却想与妈妈一样做财务,最终选择了金融。毕业后,廖陶润前往苏州,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行内人戏称她和同伴为“表姐”(不停制表)、“影后”(不断复印)。她却一直牢记着妈妈的话:“做人要大方,要舍得,要吃亏。”想起初中时,妈妈让她竞选清洁委员,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连奶奶都觉得很耽误时间。妈妈却认为这能锻炼心性,懂得付出。不少人都觉得处理好五伦关系至关重要,所以会回归传统经典。廖陶润却认为五伦关系不仅存在于经典中,父母就是身边最好的教材。两年下来,她业绩良好,人际融洽,并且获得了“优秀员工”的称号。除她这个年轻姑娘之外,其他两个优秀员工均是开行元老。
然而在银行,上个月的业绩不管做得多高,下个月总会清零,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要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出差……这样的生活不是廖陶润想要的。她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闲暇之余,她开始跟随妈妈前往各地学习。
2014年,在上海听到伏羲教育创始人吴鸿清教授的讲座后,陶红和廖陶润很受启发:古人的东西并没有过时,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读经过历史长河检验过的经典课程和优秀教材,孩子是可以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
回顾廖陶润的成长历程,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地方也不少。陶红和廖陶润便计划加入伏羲教育,成为伏羲的家人,做一些传承性的工作。
这之后,母女俩开始深入学习伏羲教育,廖陶润的爸爸则负责场地选择和设计装修事宜。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成都伏羲之家于2015年正式成立,到现在,已有两年多时间了。
1996年,朋友送给陶红一本《金刚经说什么》,她很喜欢。可能与家人有关,父母祖父母都食素;也可能是小时候常听邻居老爷爷讲因果善缘故事的缘故。从此以后,陶红坚持走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之路上,相继与南怀瑾、王财贵的读经教育、吴鸿清的伏羲教育相遇。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当不再为生计奔波时,一定要回过头来享受这样的人生。”为此,陶红积累了三十年,第一个十年在国有企业工作,第二个十年在政府部门做审计,第三个十年在一个上市集团做财务总监。伏羲之家的成立,实现了陶红的心愿。
伏羲之家招收3至6岁的孩子,最初来到这里的只有5个人,廖陶润负责带他们读书。后来家长觉得很好,就介绍给其他家长。就这样,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如今已有80个孩子,其中不少是从成都一些著名幼儿园慕名而来。
陶红觉得,人们常说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许多人只知埋头赚钱,却从不思考到底想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孩子的教育,也是人云亦云,社会上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送名校,社会上说要考高分就报补习班……结果,自己的生活忙得没有头绪,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种种问题。
前来考察学习的那云飞是个怀着二胎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她家老大今年9岁了,之前只顾花钱送名校,不知不觉间孩子上小学了,才发现没怎么关注过他的成长。一次她和丈夫聊起儿子,丈夫语重心长地说:“真希望重新陪他长大一次。”这句话让那云飞很受触动。
之后,她和家人愈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很认同陶红的一句话: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自己先要变成这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伏羲之家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定期举办家长课堂、公益读书会,带家长进入经典与书法的世界,身体力行地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记者前去的当天,这里正在排练“六一”亲子联欢会节目,经典吟诵、伏羲拳、中华艺术,孩子们活泼灿烂,有些家长也参与其中。
伏羲之家的落脚点在家庭教育,其根本的价值追求,是吴鸿清教授所提倡的:教人伦、顺人性、终身受益。
所谓人伦,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社会良好运转的基础。现在,伏羲之家以《弟子规》为主,整理出113件事情,根据时令节日的不同,逐一教予孩子。比如地球日,引导孩子感恩地球,关灯一小时,做好垃圾分类;比如母亲节,感恩妈妈为我做饭,为妈妈夹菜;比如父亲节,感恩爸爸接我放学,为爸爸递拖鞋……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慢慢让孩子明礼。
陶红母子与吴鸿清教授
在这一点上,一位家长深有体会,她的孩子叫可可。可可到伏羲之家时刚满三岁,在此待了不到一年,已有很大改变。可可家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到伏羲之家不久之后,可可放学回到家后就会向长辈们弯腰问好。久而久之,长辈们也养成了习惯,可可回家时,他们在门前排好队,逐一与可可互相问好。这场面用可可妈妈的话来讲:“特别温馨,不仅大人在教孩子,反过来孩子也在影响大人。以前大人一回到家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现在每天回家会跟可可分享她的学习,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如今,出门在外,可可也很懂礼貌,一次妈妈带她去参加一场婚礼,可可打开一盒喜糖,并没有急着送进自己嘴中,而是拿出一颗颗喜糖,挨着分发给同桌的叔叔阿姨。
所谓顺人性,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幼儿养性,需要营造美的环境,给孩子美的教育。孩子看到的要美,听到的要美,接触到的也要美,这样孩子的心性才会美。童蒙养正,孩子长大一点后,一方面要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方面也要让他学会感恩,包括鞠躬感谢每天做饭的阿姨。这样一方面积福,一方面惜福,孩子的福报就会到来。少年养志,主要是读书环境熏陶,3岁至6岁,《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道德经》逐渐加量,反复诵读,直至滚瓜烂熟。成人养德,我们不仅教孩子,还教家长,调动家长一起学习,一起读书练字,请专业老师前来讲解,把这里的氛围带回家。”陶红开始阐释伏羲之家的办学理念,“伏羲教育是根本,但我们是开放的心态,有好的东西也可以学习,比如华德福、蒙台梭利、正面管教。”
廖陶润进一步解释,伏羲之家追求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会思考、有智慧、有温暖的人,与市面上流行的国学教育不同,与读经教育也不同。诵读经典只是方式,涵养精神才是目标。伴随孩子一生的不是经典,而是经典中蕴藏的精神。另外,儒家经典在过去常常是用来游说君王、报效国家的,有入世精神,讲求经世济用。所以,伏羲之家讲求经典与生活的结合,注重教育的社会性,与家庭教育相联系,与父母共成长。
所谓终身受益,则是指开设的课程和学习的内容,要让孩子终身受益。目前,伏羲之家开设的课程有经典诵读、书法启蒙、幼儿武术、围棋对弈等,配合一系列的亲子活动,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
二十多年来,陶红逢人就送书、送光碟,劝人多读书,多教孩子经典,遇见怀有宝宝的妈妈,还会送一套音乐。对于她的种种行为,她在大学任教的公公婆婆都表示不理解。
陶红解释,她曾参加前同事的聚会,发现一些少年得志的人,到了中年反而生活并不轻松。她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意识到这是因为生命中缺乏积累,尤其是内心的沉淀,因此会越来越迷茫。而想要弥补这一切,就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她因此希望能够用自己学习与育儿的经验,来影响一批身边的家长,希望能通过这些尝试,让大家回归心灵智慧之路。
廖陶润也常在音频APP“喜马拉雅”上读小故事,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同学,希望对他们有所启发。
陶红、廖陶润一家
由于伏羲之家办学的成功,廖陶润近来经常接到有关合作扩展的信息。她坦言自己有时难免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有些急躁。
陶红看出了她的压力,对她说伏羲之家要办好办强办长久,最难的是长久。一时求快,规模是上去了,但口碑却坏了。
但是如何能长久呢?廖陶润时时提醒自己不能着急。现在,她每天都会坚持学习,还要带团队,一个孩子背后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人,八十个孩子其实是八十乘以七。除了孩子,还有老师,老师背后也有家人。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团队,责任重大,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
“我们与家长、孩子、老师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钱;不是家长每月交钱,然后把孩子扔这里;也不是每月给老师发工资,老师就带带孩子;我想是温情、使命感和共同的信仰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是共同度过了一段生命,所以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教好孩子。”廖陶润继续讲着自己的感悟,之前在喜马拉雅读的小故事《楠木与芦苇》,也给予她不小启发:芦苇在最初的几个月长得很快,楠木则长得很慢。几百年过去了,芦苇还是最初几个月那么高,楠木却已是参天大树。楠木输了最初的几个月,却赢得了往后的几百年。可见,少年得志并不见得就好,应该将眼光放长远。
前几天,廖陶润和一位妈妈一起开车去山里寻找六一儿童节亲子联欢会的举办场地,这位妈妈边开车边给她讲:“你看,我们仪表盘踩到120、踩到160,慢一点快一点都能到目的地,但若踩到220,速度倒是提高了,却有翻车的危险。”说毕,这位妈妈又指着前方的大卡车,继续道:“前面那辆货车,载重是2吨,如果今天拉1.5吨,平平安安就过去了。但如果拉3吨甚至4吨,就会翻车,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这位妈妈的话点醒了廖陶润,做人做事都应该有自己的节奏,不能因为外界的因素就盲目加快速度,欲速反而不达。
在廖陶润心中,孩子的教育,是用生命在影响生命,不是买卖东西,不合意还可以退货。教育不合适,时间是没法倒退的,影响是没法收回的。所以,一定要慎重。
“教好一个孩子可以幸福一个家庭,幸福一个家庭会影响一个家族,继而影响一个社会,社会和谐,国家便能繁荣昌盛。”廖陶润自知任重道远,唯有敦伦尽分,才能不辱使命,真正践行伏羲之家的誓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