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校园阅读
主持人:姚曦 《时代教育‧人物》社长
嘉宾:蓝继红 草堂小学校长
吴 璀 龙泉五小校长
付 锦 草小西区校长
曾彩雁 成外附小副校长
李秀蓉 抚琴小学校长
范 强 草小子美分校校长
2017年4月8日,全国“阅读‧成长”课程研究联盟在成都正式宣告成立;2017年5月8日,“阅读研究联盟 ”满月之际,联盟首届理事会暨龙泉五小重构校园阅读研讨活动召开。活动中,各位校长、各家阅读机构负责人、各位老师分别从“理念的更新”“模式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层面就“重构校园阅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刊特刊于此,以飨读者。
姚曦:大量阅读是改变东西方文明的基础。这一切得益于印刷术,书籍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西方,随着印刷术的传入,大量平民开始接触《圣经》,这才有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才有了黑暗中世纪的终结。而我们早在南宋,就因为印刷技术的改进,有了大量书籍和阅读。如此,南宋才产生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文学、学术……既然阅读能改变人类,那么阅读也能改变孩子。回到校园阅读,各位校长,原先的状态是怎样的?现在呢?将来呢?
蓝继红:我的小学时代,书包里只有教材,上学就是打开教材听老师讲课。后来能订一本《儿童时代》,已经是学生时代最美好的事。13年前,在草堂小学,我们建造了一个美丽“豪华”的阅览室,欢迎孩子们来读书。从前年开始,我们的观念发生改变,想把阅览室里的图书逐渐搬出来,搬到每间教室、每条走廊、每棵树下。我们开始修阅读树,建阅读图书角。阅读不是堆一堆书让孩子读,也不是老师帮孩子打开书,更重要的是要用输出带动输入。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需要去书里寻找答案和养料。所以,输出更重要。知识再也不是终点,而是探索世界所借助的工具。
姚曦:但孩子若无好奇心,是没有动力去阅读的。如何才能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呢?
付锦:要建立阅读的内驱力。之前我们将各个班级所有孩子阅读量的总和进行评比,举办班级阅读马拉松比赛。不过这是外在评价方式。
姚曦:从根本上来说,让孩子有好奇心,我们应该做什么?
李秀蓉:当一个人没有形成习惯时,需要外在的形式。让孩子爱上阅读的过程,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用尽。除此之外,精神的养料也很重要。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跟孩子一起读书、聊书,孩子可能慢慢就有兴趣了。我们需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将好书带到孩子身边。
姚曦:什么叫好书?
李秀蓉:我们一般认为不应将坏书带给孩子,但其实不然。孩子在阅读坏书的过程中,慢慢对好书也有了鉴别能力。
蓝继红:我觉得不要给书下论断,好书还是坏书,判断的标准在自己。一个人怎么能生长出内在的阅读欲望?阅读开始时,即使孩子的看法有问题,也不要告诉他,而是让他跟着继续读,慢慢地他就明白了。好的境界是让孩子自然地过渡,在漫长的等待中让孩子自我觉醒和成长,不要把读书当成终点,它只是载体。这样能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对阅读的兴趣,孩子就既有外在的力量,又有内在的力量。
吴璀:我想分享我们学校老师的阅读过程,学生阅读也有相似的路径。最初,老师们都有一个U盘,里面装有最近读的书。每次开会之前,随机点名,点到谁,谁就来汇报。两年以后,氛围带起来,基本上没点名了。我们有计算机老师经常向大家推荐童书,也有数学老师推荐《哈扎尔辞典》……老师们读出感觉了,所以愿意分享。今天讲重构校园阅读,关键在于,第一谁来重构,第二重构什么,第三重构的反馈。
姚曦:计算机老师也爱人文经典,我觉得很有感触。老师跨学科的阅读,会让自己和孩子的生命维度都更加丰满。你们怎么看待推荐给孩子的书目,怎么做到跨学科的融合?
曾彩雁:什么是好书目?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哪本书是必须要读的。我认为老师应该是爱的传递者。如果老师非常喜欢阅读,就会潜移默化地把这份爱传递给学生。刚才说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我觉得非常好。但每个人的路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观念,从最开始的教材教学观,到之后的课程,再到如今的整体运营观,指向个人的生活方式。怎么重构呢?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我们刚申请了一个市级课题,进行文献整理时,发现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教学最好是一本一本书为主,一篇一篇为辅。所以重构还是应该在继承中发扬,比如朱子读书法就非常好。
范强:最近,我发现不少孩子课下都在开心地聊着《查理九世》。这是好书还是坏书?很多推荐书目里都没有这本书。孩子也不只是为了看这本书,而是为了有共同语言。
吴璀:重构书目,我还没做,但我想将我们已有的书籍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付锦: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图书馆或学校变成小朋友的阅读综合体。
蓝继红:这就是未来图书馆的样子,未来的学校就在图书馆里,有开放阅读区,有专题区,甚至还有作者本人接受孩子们的访谈。这会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像今天这样,老师讲,学生听。前几天有大学说孩子除了会听课,啥都不会。
姚曦: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出了问题。孩子上了大学,不会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会收集信息、归纳分析、逻辑推演。
姚曦:总结一下。第一,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和真理。第二,书目可以重构,可以优化分类。第三,可以从社会第三方(专业的阅读机构)引进课程。第四,应有大阅读观念,不仅读书,还要读自然、读社会、读自己、读人生。
主持人:龙云东 远川教育阅读研究院执行院长
嘉 宾:伍 松 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李 蓉 时代教育报刊社董事长
黄蜀湘 超星阅读总经理
任培江 蒲公英书房项目负责人
陈嘉谊 沪江互加计划负责人
张 建 远川教育创始人
龙云东:其实学校一直都不缺阅读,但很少带给孩子们生长的力量。我们拿什么支撑阅读,给阅读力量,阅读该以什么形态呈现?
李蓉:我做媒体很多年,回望这些年,我觉得真正优秀的记者和编辑,都是很爱阅读的。阅读能帮助他们理解世界的结构和逻辑,最终影响其价值观。最近我们杂志在做小小朗读者活动,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参与。媒体做的工作可能看起来相对浮华,但也是有用的,能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点光。
张建:重构校园阅读,我觉得师资和课程都很重要。只有爱阅读的老师才能带出爱阅读的孩子。在课程方面,我特反对课外阅读这种说法。其实,课内课外都是阅读。远川现在在研发整书细读课程,导读、推进、交流、扩展,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
任培江:第一,校园阅读应是真实的,不要背负太多行政命令和功利化色彩。第二,要使校园阅读简单化。进行“泛在阅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我们都应阅读。第三,校园阅读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第四,校园阅读应该是美好的。要以美好的形式呈现,不管是课程活动,还是视觉方面。
伍松:我们在做阅读推广时,发现最初加入进来的都是语文老师,你会发现阅读是语文的基础。再推一步,阅读不仅是语文的基础,还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很多学校,热心加入进来做阅读的,不光有语文老师,还有其他学科老师。有种说法,阅读不好,数学也学不好,因为读不懂题。这我是赞同的。但说得有点简单,数学要学好,不仅要读懂题,还需要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测能力、想象能力、类比能力。阅读带给孩子的是全方位的提升。当缺乏这些能力,去听数学课是有困难的。我以数学为例,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目前阅读非常热,有很多力量去推动,我觉得各种资源之间要进行整合。
黄蜀湘:阅读是多维度的,像国外的分级阅读,一级里既有文学经典,也有科学、传记等。孩子可以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锻炼思考的能力。刚才几位校长说综合体,我很认同。目前超星也在做综合体,比如超星学习通。我们想在碎片时代把最有效的阅读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以便随时可以听有价值的声音,包括叶嘉莹先生、两院院士的讲座等。
陈嘉谊:不仅是重构名校的阅读,试想一下,在偏远的乡村,学校如何开发阅读课程呢?这对他们来讲是遥不可及的。但在互联网时代,却可以将名校课程传播。重构校园阅读,不仅是学生的培养,更是教师的成长。我们把这种教师的成长叫做社群式的。今天的阅读研究联盟就是这样的社群。当名校都能将各自的资源、师资、理念通过网络链接给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孩子时,我相信校园阅读是真正被重构了。
龙云东:自然地阅读、让阅读抵达均衡、没有学科界限,要这样去重构校园阅读。其实,这么多资源都摆在这儿,我们的阅读是能做好的。
主持人:李星 成都龙泉五小老师
嘉宾:李会琼 云南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彭艳艳 成都大邑县北街小学副校长
田 甜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教学主任
谭 琼 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语文大组长
张智慧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北城分校校长助理
周福生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科研室主任
肖兴志 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
凡小容 广元天立国际学校教学副主任
李星:我们这群人是最接地气的,校长的理念需要我们去落实。
谭琼:做校园阅读时,最大问题是阅读时间的保障。我们采用主题式学习,将课文内容精简化,一学期的语文课一个半月上完,后面就用来阅读。
张智慧:在时间保障上,我们每个班都有一堂师生共读课。在课程方面,学校有一些儿童小说阅读课,也邀请远川的张建老师来上指导课。另外还有阅读工作坊和课题,根据课题设置有调查问卷,以便深入探讨,提高老师的理论修养和对作品的解读能力。
田甜:第一,学生层面,孩子一入学就力争绘本阅读。识字教学帮助扫清阅读障碍,其他阶段是5+2模式,五节语文课加上两节阅读课。同时借助攀登教育平台,让孩子的阅读可量化。第二,家长层面,建立家长阅读QQ群,目前已有700多人,让家长进行好书分享、好方法推荐,搭起家校共育的桥梁。第三,教师层面,做了5年的好书共读,每月都有好书推荐。今年还在学校微信平台开通了教师荐书的专栏。第四,学校层面,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作家进校园、六一童书义卖、圣诞童书义卖、故事妈妈进班级、国学诵读、情景扮演……今天是泡小读书日活动,孩子们不带教材进学校,只需带上喜欢的绘本。
肖兴志:第一,便利性,在学生经常停留的地方摆上书籍。第二,机制保障,向语文课要时间;采用四课模式,晨诵午读暮省晚讲。第三,阅读的动力性,四课模式中的暮省晚讲,主要是亲子共读分享,以此促进家庭阅读氛围的形成。另外,还有阅读分享展示角、读书集卡活动等。
凡小容:首先是课程的构建,四个板块: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个体课程。国家课程,一个半月结束语文课程,剩下的时间就用来阅读。班本课程,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本课程。比如我在天立湖的课程,围绕学校里的湖,将各种课程进行整合。个体课程,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就能写论文,并且和家长一起进行论文答辩。
彭艳艳:我们也有晨诵、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另外,还想讲两个关键词,一是课程整合,主要是打通课内课外,引导孩子进行大阅读。我们学校今年已经100岁了,科创和艺术一直是我们的传统,所以注重将阅读与之结合。学校特色是情绪教育,让每一个人都精力充沛,在平常中读出伟大,从日常中读出美,这样的人生自然丰富多彩。有老师擅长绘本,有老师擅长国学,我们注意发挥老师的特色,也成立有工作坊,就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讨。
周福生:阅读首先要从教师开始。我们学校成立了“三余”读书社,提倡在工作之余、生活之余、学习之余读书。每位老师推荐一本书,大家投票选出一本共读书目,进行交流。以此激发老师的阅读兴趣,从而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李会琼:管理者需要重构自己的思想。我们之前完全忽视了老师,只注重迎接检查这些功利化的东西。应该放手让老师来做,同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当家长看到阅读的影响,孩子的变化时,他们会主动加入进来。另外还需要进行校园环境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