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35)
186例13C尿素呼气检测结果与舌色、舌苔相关性分析
陈子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35)
目的 观察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与舌色、舌苔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186例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并分析呼吸试验结果与舌苔、舌色的相关性。结果 全部186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86例,Hp阴性100例。在Hp阳性患者组中舌色的分布情况:红舌>淡红舌>淡白舌>绛舌,舌苔的分布情况:黄厚腻润苔>薄黄润苔>薄白润苔>白厚腻润苔。结论13C尿素呼气试验中Hp阳性者舌质多偏红,并多见舌苔呈黄厚腻改变,为临床鉴别是否存在Hp感染提供了新的诊断思路。
螺杆菌,幽门;舌色;舌苔
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包括了“望、闻、问、切”四大基本方法,其中望诊排第一位,这不仅说明了望诊的重要性,也是临床医生接诊患者时最先观察到的表象。而中医的舌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理论之一,中医理论认为,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为胃气之所蒸熏,清代医家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加之众多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舌诊能更好的反映出身体相应的病证,尤其以脾胃疾病最为明显。自1982年澳洲学者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人们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有了革命性的改变,近年来世界各地学者经过各种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主要病因[1-3],同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是胃癌的第一类致癌物[4]。胃的活动性炎症能在舌苔上较灵敏地反映,因此了解Hp感染与舌苔之间的关系,对指导临床辨证用药也有一定意义。有学者对胃炎患者同时进行舌苔及胃黏膜Hp检测,结果二者无统计学差异[5]。2014-03—2016-02,我们选取186例经13C尿素呼气试验,同时检测其舌象,比较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与舌色、舌苔变化的关系,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186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的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男58例,女128例;年龄23~74岁,病程2个月~38年。其中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98例,消化性溃疡17例,未行胃镜检查71例,经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评分≥8分者106例,<8分者57例,未评分者23例。受检者在近2周内未服用抗生素、制酸剂、铋剂及其他胃黏膜保护剂,以及胃肠动力药。
1.2 检查方法
1.2.113C尿素呼气试验 应用YH08型13C红外光谱检测仪及配套13C红外光谱仪专用采样袋(安徽养和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受检者隔夜空腹,采集基线呼气样本后,室温下将75 mg尿素粉剂溶于80 mL纯净水中1次饮下,30 min后收集呼气样本,用红外光谱仪测定呼出13C的CO2浓度。
1.2.2 舌诊 被测者于病房或诊室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面对自然光源,确保舌面光线明亮。伸舌时尽量张口,将舌体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如需重复观测,可令患者休息3~5 min后重复伸舌1~2次。
1.3 观察指标
1.3.1 Hp 参照《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6],以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为Hp现症感染。DOB>4者判定为阳性,DOB值0~4为阴性。
1.3.2 舌象 舌象分类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7],分为:舌色、舌形,苔质、苔色四大类。其中舌色分为: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6类;苔质分为:厚苔、薄苔、润苔、燥苔、腻苔、腐苔、剥落苔7类;苔色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3类。苔质的厚与薄,润与燥为临床相对立观察指标,亦可同时出现,腻苔可与厚、薄苔同时出现,腐苔、剥落苔可与厚、薄、润、燥、腻苔等苔质同时出现,亦可为独立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符合χ2检验条件的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2.1 186例患者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见表1。
表1 186例患者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例
由表1可见,患者呼气试验检测结果Hp阳性86例,Hp阴性100例。根据统计学计算本组受试者符合我院Hp感染患者分布[8]。
2.2 186例患者舌色与Hp相关分布情况 见表2。
表2 186例患者舌色与Hp相关分布情况 例(%)
由表2可见,Hp阳性组中红色舌所占百分率最高(P<0.05),淡红色次之;Hp阴性组中淡红色舌所占百分率最高(P<0.05),红色次之;以五色谱系来看,红色系占有所观察舌色中分布最多(P<0.01)。
2.3 186例患者苔质与Hp相关分布情况 见表3。
表3 186例患者苔质与Hp相关分布情况 例(%)
由表3可见,Hp阳性组内厚苔多于薄苔(P<0.05),润苔多于燥苔(P<0.01);Hp阴性组内薄苔多于厚苔(P<0.05),润苔明显多于燥苔(P<0.01)。Hp阳性及Hp阴性组内腻苔所占百分率均>50%,且临床观察多兼夹而见,多见于厚腻苔、薄腻苔;剥脱苔可在各种不同苔质表现的基础上兼见,Hp阳性者相较阴性者分布略多,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186例患者苔色与Hp相关分布情况 见表4。
表4 186例患者苔色与Hp相关分布情况 例(%)
由表4可见,Hp阳性组内黄苔明显多于白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内白苔与黄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样本各苔色间对比,黄苔明显多于白苔与灰黑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现代医学认为,舌黏膜为体内氧化代谢最活跃的场所之一,舌上皮细胞每3 d更新1次,体内某些异常代谢或营养不良等可在舌上反映出来。舌苔形成的主要基础是舌上皮细胞的不断分裂增殖、分化迁移和角化脱落,凡影响舌上皮细胞新陈代谢的病理因素均可以导致舌苔发生变化[9]。因此,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体内一些病理及生理的变化,而胃内Hp的感染正是此种因素之一。王长洪等[10]研究认为,Hp阳性患者中的舌苔无Hp存在,说明黄苔不是Hp的直接作用。黄苔发生的原因,可能由于Hp感染后,胃黏膜出现活动性炎症,造成胃肠功能失调,口腔唾液分泌减少,自洁作用减弱,导致口腔舌面菌群失常,炎性渗出增多而产生黄苔,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曹燕亚等[11]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患者舌苔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较正常组升高,肝糖原(PAS)含量降低,磷酸脱氢酶(ACP)与正常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有降低趋势,舌苔组分研究表明SDH、ACP、PAS、LDH含量分布趋势为:黄厚腻组>薄黄腻组>薄白腻组>白厚腻组>薄白苔组>薄黄苔组>剥苔组,与本研究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张彦卿[12]在运用现代科技定量、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RGB值及Lab值对比结果,无论在萎缩性胃炎或者非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组比Hp阴性组舌色更“红”,即Hp感染以红舌为主要表现,与本研究观察结果一致。翟坤光等[13]在对521例有各种胃部症状的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病后,进行舌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舌诊对常见胃病呈现有规律性、特异性意义,且舌象变化较胃部病变出现早。
清代医家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深浅也”“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传统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后天之脾和先天之肾与舌相联系,故五脏六腑之病变都可反映于舌象,舌色可以反映出机体阴阳、虚实的变化,而舌苔由胃气蒸腾所生,通过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可判断胃气的盛衰,有苔表示胃气存,有抗御病邪的能力,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亏耗,其耗损程度,少苔较轻,剥苔和无苔较重。在本研究观察结果中,淡红色为分布最多,淡红舌可为正常舌色,或内热程度轻浅、阴虚程度不著等表现,为气血顺和,阴阳调畅之征象,总体观察红色系舌色为最多,五色与五行相关分析看,红色为火热之象,可为阳热偏盛或阴虚内热之表现,结合舌质的变化加以区分,但总体而言红色舌偏于热象。舌苔的表现较之舌色更为敏感,国家级名老中医许彭龄主任指出,苔之薄厚常反映胃气的盛衰,苔之颜色反应疾病的寒热,苔之神色标志有无胃气,苔之润燥反应机体津液的亏盈,许主任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发现有Hp感染的患者,若炎症较轻,多见苔薄黄,若炎症较重,多见舌红苔黄厚腻,均属于湿热、痰热、食滞化热于中焦[14]。由此可见,中医对观察舌色、舌苔等的诊疗方法对于临床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Hp感染有很大程度的指导意义,而舌色、舌苔的变化亦可在治疗期间对Hp感染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在Hp的诊断上,13C尿素呼气检测相对胃镜检查有相当大的经济性、舒适性优势。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其范围较为局限,不少研究属同一水平重复,鉴于以上不足,今后应制订统一的诊断标准、观测方法。伍喜良等[15]通过分析对比研究10名中医师对230例舌图的观察结果,认为舌诊具体内容丰富,观察结果离散性较大,舌象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使传统的望舌方法难以客观地描述某一舌象,不同的中医师因为其视觉生理、知识水平、经验以及语言习惯等因素影响,对同一舌图有不同的判断结果,这样难以准确地判断舌象。因此,舌诊研究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与临床密切结合,运用图像处理技术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对舌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从而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疾病开拓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本研究通过临床对186例患者进行舌诊观察,并完善13C尿素呼气检测,结果Hp阳性86例,Hp阴性100例,阳性率为46.2%,符合我院Hp感染分布。通过观察舌色、苔质、苔色与Hp相关性,发现Hp阳性组中红色舌所占百分率最高,其次为淡红舌,苔质中厚苔、润苔、腻苔最多,苔色中黄苔最多。因此在临床中,舌色属红色系,舌苔或黄、或厚、或腻,或兼夹而见的患者,如存在胃脘部不适症状时,可进而完善13C尿素呼气检测,Hp感染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对临床初步诊断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2006,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45-50.
[2] 姚保泰,刘瑞高,孙秀英,等.240例胃病患者舌象与胃镜像、活组织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6):437-439.
[3] 黄星涛,张学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1):65-68.
[4] Peek RM Jr,Crabtree JE.Helicobacter infection and gastric neoplasia[J].J Pathol,2006,208(2):233-248.
[5] 张继红,熊涤菲,侯月英,等.上消化道常见疾病中舌苔与胃黏膜Hp检测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S2):254.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0):358-363.
[7] 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47.
[8] 郝若飞,邱楠,肖鹏,等.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中医院就诊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1366-1367.
[9] 陈泽霖,陈梅芳.舌诊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6-98.
[10] 王长洪,陆宇平,陈山泉,等.518例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4):266.
[11] 曹燕亚,李福凤,张俊,等.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舌苔中细胞化学成分变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9):2048-2051.
[12] 张彦卿.基于RGB和Lab模式下慢性胃炎Hp~+舌色、苔色特点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3] 翟坤光,于建勋,刘淑娴,等.胃镜与舌诊联合法鉴别胃病的临床意义(附521例胃镜检查结果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1):46-47.
[14] 王丽平,张其慧.许彭龄教授脾胃病舌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45-1847.
[15] 伍喜良,陆小佐.230例舌象图谱中舌色诊断结果分析[J].天津中医药,2005,22(5):388-390.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6.017
陈子秋(1984—),男,主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病急诊医学。
R241.25
A
1002-2619(2017)06-0872-04
201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