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刚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五科,四川 宜宾 644000)
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对IL-4、IL-23的影响
赵书刚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五科,四川 宜宾 644000)
目的 观察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3(IL-23)的影响。方法 将97例溃疡性直肠炎脾虚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予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44例予柳氮磺胺吡啶肛栓剂治疗。2组均治疗30 d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L-23及症状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68%,对照组总有效率65.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IL-4均升高,IL-23均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升高IL-4水平,降低IL-23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疗效确切,并能够通过调节抑炎因子IL-4和促炎因子IL-23的含量,发挥免疫调控的作用。
灌肠;直肠炎;中药疗法;针灸疗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97例均为我院中医肛肠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1~61岁,平均(41.8±3.2)岁;病程1.5~10.4年,平均(5.1±1.4)年。对照组44例,男27例,女17例;年龄22~62岁,平均(42.6±2.9)岁;病程1.2~10.6年,平均(4.9±1.8)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1.1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3],辨证为脾虚湿热证。
1.2.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炎症肠病协作组制订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确诊[4]。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病变以轻、中度溃疡性直肠炎为主者;③临床类型属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或持续型;④病情处于活动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不需紧急抢救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溃疡性直肠炎诊断标准;②年龄<15岁或>65岁者;③病情程度属重度者;④伴有直肠息肉、直肠肿瘤、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等其它直肠疾病患者;⑤肛门松弛或其他不适应灌肠患者;⑥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⑦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2.4 剔除标准 对已被选入本临床研究,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作为剔除病例。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一次药未用者;无任何记录者;不能按时服药者;不能按时复查病情者;治疗期内失访者;治疗3个月内发生与本研究无关的重大疾病者。
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不配套,影响信贷人员放贷积极性。目前,多数银行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到期收不回的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清收。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农贷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去冒风险。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中药灌肠方药物组成:党参12 g,白术15 g,山药20 g,黄芪30 g,黄连15 g,黄柏15 g,五倍子30 g,白及15 g。上药加水至600 mL,浓煎至100 mL,待温度至38 ℃左右灌肠。在清洁灌肠后,嘱患者取膝胸位,用涂有液态石蜡油的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约8~10 cm,灌入直肠药液100 mL,要求术者在10~15 min内将中药推入患者直肠。嘱患者保留药液2 h以上。对保留时间不足2 h的患者,减少灌肠中药为80 mL,每晚保留灌肠1次。中药均来自我院中药房,由我院中药房负责煎熬,分装成袋。皮内针选穴如下:关元、足三里(双侧)、天枢(双侧)、大肠俞(双侧)、下脘、建里。皮内针选用直径为0.20 mm,长度为0.3~1.5 mm。皮内针操作:用镊子夹持带有皮内针的胶布,皮内针针尖对准穴位,垂直按下,揿入皮内,要求圆环平整地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按压,无刺痛即可,留皮内针在皮下3~4 d。取针时用镊子夹住胶布向外拉出。然后重复此操作,直到30 d疗程结束。
1.3.2 对照组 柳氮磺胺吡啶肛栓剂(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00091,0.5 g/枚),每次1枚,每日2次,午、晚睡前塞肛。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治疗30 d后统计临床疗效。治疗期间适当休息,饮食以富营养、足够热量、低脂肪、易消化为原则,并补充多种维生素。用药期间详细记录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疗程结束后行乙状结肠镜复查。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2组治疗前后IL-4、IL-23变化。血清IL-4、IL-23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试剂盒购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观察治疗前后2组排便次数、脓血便性状、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等情况。具体症状评分:①排便次数:每日<3次计2分,每日3~6次计4分,每日>7次计6分;②脓血便:少量脓血计2分,脓血便为主计4分,全部脓血便计6分;③里急后重:偶感计2分,腹泻时伴有计4分,持续坠胀难忍计6分[5]。
1.5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6]。
2.1 2组治疗前后IL-4、IL-23比较 见表1。
治疗组(n=53)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4)治疗前治疗后IL-420.56±3.1942.08±7.21*△22.07±2.4331.16±5.38*IL-23135.95±9.8367.74±8.22*△131.53±8.9493.13±7.08*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IL-4均升高,IL-23均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升高IL-4水平,降低IL-23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溃疡性直肠炎为一种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直肠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以脾虚湿热证最为常见,湿热缠绵胶着,病程长,难治愈,多呈现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的特点。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直肠炎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病机为脾虚失职,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于大肠。因此,溃疡性直肠炎以脾胃虚弱为本,大肠湿热为标。治宜健脾益气,清热燥湿。中药灌肠方方中党参、白术、山药、黄芪健脾益气,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解毒,燥湿固肠,为臣药;五倍子、白及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收湿敛疮,为佐、使药。皮内针选穴:关元、足三里、天枢、大肠俞、下脘、建里。久病多虚,关元、足三里为强壮要穴,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病及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7],可培元固本;大肠募穴天枢,募穴乃脏腑之气汇聚之处,再取大肠之背俞穴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可振奋大肠腑气,以达止痛敛泻之目的;任脉之下脘、建里两穴,共奏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功。故在中医传统理论支持下,采用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可共奏健脾益气、清热燥湿之功。
近年的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直肠炎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多与遗传、感染、精神因素有关[8],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是引起本病的关键[9]。抗炎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溃疡性直肠炎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研究证实IL-4是一种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能降低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氧自由基的能力,能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还能够抑制前列腺素E2和IL-8的含量,诱导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抗体(IL-1RA)产生,提升IL-1RA/IL-1的比例[10-12]。Sawa等[13]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诸多细胞因子的含量水平,发现IL-4表达显著升高。Mittal等[14]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IL-4水平显著低于肿瘤组和正常组,且病变黏膜显著低于未病变黏膜,中度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23属于介导细胞免疫的因子之一,主要来自于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IL-23不仅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而且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和长期慢性复发性炎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IL-23能诱导T细胞产生多项细胞因子,如IL-17、IL-10、人γ干扰素(IFN-γ)等[15],其中IL-17现已被证实为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NF、IL-1、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还能够诱导中性粒细胞进行增殖、成熟和趋化,从而促使T细胞活化与增殖。有文献报道,IL-23是诱发肠道炎症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16]。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升高IL-4水平,降低IL-23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能够提高抑炎因子IL-4的含量,减少促炎因子IL-23的含量,通过发挥免疫调控机制,治疗溃疡性直肠炎。
综上所述,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通过调节抑炎因子IL-4和促炎因子IL-23的含量,发挥免疫调控的作用,从而到达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目的。同时皮内针联合中药灌肠组改善症状优于单纯西药组,临床疗效也优于单纯西药组。
[1] 刘宏晶,刘茂坤,苗德芳,等.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及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J].环球中医药,2013,6(12):943-946.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14-1916.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3,157.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炎症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50.
[5] 颜景颖,陈诗伟,杨向东.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联合柳氮磺吡啶栓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3):159-161.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9.
[7] 常小荣,严洁,林亚平,等.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健康人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2):69-70.
[8] 张德正.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37,89.
[9] 王晓,刘凡.艾迪莎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2008,27(18):115-116.
[10] Saniabadi AR,Hanai H,Suzuki Y,et a1.Adacolumnfor selective leukocytapheresis as a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the immune system: an adjunct or an alternative to drug therapy[J].J Clin Apher,2005,20(3):171-184.
[11] Monteleone G,Monteleone I,Fina D,et a1.Interleukin-21 enhances T-helper cell type I signaling and interferon-gamma production in Crohn's disease[J].Gastroenterology,2005,128(3):687-694.
[12] Gustot T,Lemmers A,Louis E,et a1.Profile of soluble cytokine receptors in Crohn's disease[J].Gut,2005,54(4):488-495.
[13] Sawa Y,Oshitana N,Adachi K,el a1.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testinal cytokine messenger RNA profile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Int J Mol Med,2003,11(2):175-179.
[14] Mittal RD, Bid HK, Ghoshal UC.IL-1 receptor antagonist (IL-1Ra) gene polymorphism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India[J].Seand J Gastroenteral,2005,40(7):827-831.
[15] de Paus RA,van de Wetering D,van Dissel JT,et a1.IL-23 and IL-12 responses in activated human T cells retrovirally transduced with IL-23 receptor variants[J].Mol Immunol,2008,45(15):3889-3895.
[16] Yen D,Cheung J,Scheerens H,et a1.IL-23 is essential for T cell-mediated colitis and promotes inflammation via IL-17 and IL-6[J].J Clin Invest,2006,116(5):1310-1316.
(本文编辑:董军杰)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6.011
赵书刚(1976—),男,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消化内科及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R574.630.531
A
1002-2619(2017)06-0848-04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