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雷 张 颖 杨 坚 范 利 王 琰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上海 200031)
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青年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临床观察
赵明雷 张 颖△杨 坚 范 利 王 琰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上海 200031)
目的 观察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青年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4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青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刀组47例予小针刀+手法治疗,对照组47例予手法治疗,比较2组的颈椎曲度改变、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 针刀组总有效率95.75%,对照组总有效率76.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均升高(P<0.05),且针刀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及头痛头晕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能明显改善青年人颈椎生理曲度,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颈椎病;小刀针;手法,骨科
近年来,由于受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长期低头作业、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青年人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颈部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劳损,从而引起肌张力下降、颈椎关节紊乱,使颈曲变直、变小,甚至反张成角,造成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和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1-2],临床危害极大。2015-01—2016-06,我们采用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青年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47例,并与手法治疗47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94例均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治疗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刀组47例,男25例,女22
例;年龄20~42岁,平均(32.14±5.38)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73±2.51)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变小31例,变直12例,反弓4例。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18~43岁,平均(33.21±5.53)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6.52±2.45)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变小29例,变直13例,反弓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①颈、肩部疼痛并伴随有相应的临床症状;②颈部活动受限;③颈部肌肉僵硬;④椎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胸大肌等部位有明显压痛,棘突间有相应的压痛点;⑤颈椎X线片上可见颈椎曲度异常、椎间关节失稳和骨质增生改变。
1.2.2 纳入标准 ①满足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18~44岁;③知情同意,愿意接受试验方案中的治疗方法;④无治疗禁忌;⑤患者认知功能正常,能配合完成研究过程;⑥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纳入本研究。
1.2.3 排除标准 ①颈椎先天性畸形;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④依从性差;⑤伴随风湿、骨质疏松、骨折等病变;⑥同时参加其他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手法治疗。患者取坐位,背靠椅背,操作者站于患者后侧,揉拿、按压颈部肌肉群,松解紧张的肌群,调节其张力,恢复颈部力学平衡。松解各肌群中的痛性结节,以肌肉的起止走行顺序逐步进行。对于有棘突痛患者,右手拇指按压第2颈椎(C2)棘突为支点,左手托住患者前额向后徐徐顺势扳动,进行旋转复位,操作完成后右手拇指按照顺序滑向下一棘突,按压力加大,至C4-5棘突时压力最大,然后按压力减小,直至C7。治疗隔日进行1次,每次治疗时间30 min,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辅以药物治疗,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63)200 mg,每日2次口服。保持坐、立、睡等姿势的正确,进行功能性锻炼。
1.3.2 针刀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小针刀治疗。患者取坐位,用手触压颈肩背部,寻找痛点,用龙胆紫染色定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是否进行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操作者戴无菌手套,于定位点针刀垂直于皮肤,刀口与皮纹平行,快速刺入皮肤,进入后缓慢转动针体,使刀口与肌纤维走向平行,继续进针,可抵达肌肉、骨面和关节囊等部位,先纵向切割然后横向分离,操作数次后可出针。出针后以一次性无菌敷贴外贴针口并按压数分钟。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颈椎曲度:采用Borden氏测量法[4],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为A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作一弧线为B线,在A、B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C线,即为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弧弦距)。②临床症状积分:根据中医临床证候评定量表,将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和头痛头晕3种症状分为4级,分别为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1、2、3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积分改变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颈肩功能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参加工作和生活;显效:临床症状和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颈肩功能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和颈肩部疼痛有所减轻,颈肩功能尚可;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2.1 2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及头痛头晕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颈椎由颈部肌群、颈椎椎体、椎间盘、椎基底动脉等生理解剖部位构成,它们相互紧密融合、协同运作,共同维持人体生物应力系统的稳定性。颈部肌群是该功能实施的运动动力系统,负责完成旋转、侧倾、前倾和后仰等多种活动形式,颈椎椎体是确保上述动作完成的运动枢纽,椎基底动脉主要负责头和颈部的血供,椎间盘发挥减震作用而缓解颈椎外力损伤。正常生理条件下颈椎为生理性前凸,颈椎生理曲度适应力学传导,可同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活动的灵活性[5-7]。青少年颈椎曲度异常是一个慢性过程,一般由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8-9],患者长期坐姿不良,使颈椎生理曲度出现异常,生物应力学系统发生变化,结构失去稳定性,从而导致功能受限,肌肉僵硬、颈肩背疼痛,活动丧失灵活性,同时压迫神经和血管,椎基底动脉对颈部和头部供血不足,进而表现出头痛头晕等症状[10-11]。故而临床治疗时,不仅要缓解出现的症状,同时应纠正生理曲度异常。
手法治疗在颈椎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临床操作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松解手法和旋转复位手法。其中松解手法采用了不同的适宜的按压力来进行操作,其临床作用机制与小针刀的松解基本相同,但无小针刀的无菌性炎症促修复过程,但是可以放松局部软组织,缓解肌肉僵硬和疼痛症状,同时可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提高颈部和头部的血供,进而改善头痛头晕症状,对标治疗。旋转复位手法可以恢复关节、肌肉的正常解剖状态,消除紧张状态,纠正异常力线,消除异常应力,重建生物力学平衡[12],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这一发病根本出发,对本治疗。这样,手法治疗可以发挥标本兼治作用,不仅稳定了椎体、椎间盘和相连的韧带,还稳定了肌肉的调节和控制,促进了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有效恢复了颈肩部正常的活动功能。
小针刀目前在治疗颈椎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应用于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故而非常适于青年的颈椎曲度异常。《灵枢·官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提到了小针刀治疗骨痹的方法。西医学认为,当颈椎周围软组织遭受急慢性损伤后,人体可以通过无菌性炎症来进行自我修复,机体的这种损伤和抗损伤共同推进了疾病的进展,此过程中,可以导致病变软组织自身及周围软组织,以及相关附着的骨质之间形成广泛的粘连、挛缩和堵塞。小针刀的主要治疗机制为[13-17]:①可以松解粘连的瘢痕,使局部病变组织结构恢复接近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解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牵拉和压迫,消除了物理致痛原因;同时改善局部血供,可以使局部积蓄的酸性和其它致痛化学物质输送给循环系统,进而通过代谢系统排出体外。②切割组织是一种人为创伤,属于无菌性炎症,可以发挥良性应激反应,唤醒局部的生物学功能,激活相关组织的蛋白酶,促使形成粘连和瘢痕的纤维组织分解,碎片被细胞吞噬和溶解,进一步促使粘连和瘢痕向有利于解剖结构的方向恢复,同时,促使机体调动抗感染体液和抗感染细胞等,在短时间内吸收炎症,促进理化平衡。③可以消除病理性应力状态,使软组织病理性初始荷载消除或减小,进一步减轻疼痛和促进软组织功能恢复。④配合松解手法治疗,可以调整椎间关节和椎间盘的连接,调节关节功能紊乱。尽管小针刀疗法作为一种微创新闭合性手术,比手法治疗具有上述优点,但依然具有和外科手术相同的一些禁忌证,具有这些禁忌证的患者则不宜使用小针刀疗法,例如:①术野有皮肤感染和肌肉坏死者;②术野有红肿、灼热,甚至有深部脓肿;③部分严重内脏病的发作期;④有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等出血倾向;⑤体质极度虚弱者,需要在机体恢复后再施针治疗;⑥血压较高且情绪紧张。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评价患者的病情,做好全面检查,以评估进行小针刀治疗的风险。 对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诊断,除了临床症状表现出颈椎功能受限和压痛外,影像学检查是最终确诊的根本标准,颈椎X线片可以观察到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甚至反弓等临床特点,颈椎曲度的客观评价指标为测颈曲数值,临床常用的标准为Borden法,颈椎曲度正常值为(12±5) mm,当为负值时,为反弓,0 mm时,曲度消失,<7 mm为曲度变直,>17 mm为曲度变大[18-19]。青年人颈椎曲度异常一般由于长期坐姿不良,导致颈椎长时期僵直于某一位点,而导致周期肌群疲劳性损伤,进而颈椎曲度异常。此类颈椎病往往是由软组织损伤造成的,所以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往往是可逆的,尤其是在早期治疗更能取得明显的疗效[20-21],通过影像学检查测定颈曲数值可以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纠正,进而预防其它颈椎病的出现;同时X线片获得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其结果更为客观,可以避免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差异引起的误差,客观评价患者的病情,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使治疗方案个体化,而且有利于评估治疗进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的颈曲数值均明显增加,说明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得到了明显改善,而针刀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在手法治疗基础上予小针刀治疗,患者临床获益更大。同时,2组的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和头痛头晕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且针刀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能明显改善青年患者的颈椎曲度异常,缓解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和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但由于该研究样本数偏低,且并未对相关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故而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1] 吴忌,王庆甫,张栋,等.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颈痛患者颈椎曲度特点的调查研究[J].中医正骨,2016,28(2):28-32.
[2] 胡亚兰,原硕萌,谭立国,等.125例青少年颈椎曲度现状调查及其启示[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1):30,9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 张玉婷,王翔,詹红生.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骨伤,2014,27(12):1062-1064.
[5] 刘永全.中医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6,6(21):346-347.
[6] 王军,谭曾德,宋仲涛,等.中医推拿配合曲度邦治疗仪治疗颈椎病伴生理曲度异常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1):101-102.
[7] 嘉士健.浅谈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病的发生治疗和预防的关系[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235.
[8] 肖靖,刘洪英.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于年轻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12):91-92.
[9] 吴伟凡,宋瑾,林天武,等.针刺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疗效的影像学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4):37-38.
[10] 黄永穗,农丕地,李定彪,等.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头晕颈痛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5):86-87.
[11] 周永富,王志宏,杜婷,等.颈椎曲度与颈痛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5,36(5):406-409.
[12] 孙树旺,孙国栋,师彬.旋转手法在颈椎病治疗中的生物力学应用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6):54-56.
[13] 魏威,石仕元,王以进,等.小针刀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2):109-110.
[14] 郭伟,戴荣水,饶华金.通过小针刀调节颈椎曲度观察颈椎病临床疗效[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36):159-160.
[15] 刘飞,兰亚龙.针灸推拿分期施用改善颈椎曲度治疗颈椎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113-115.
[16] 陈晓燕.温针灸配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0):47-48.
[17] 牛时季,苟斌虎.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5,33(6):28-29.
[18] 万超,沈惠良,刘钊.Borden氏法与Harriso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的一致性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34-36.
[19] 王涛,周理乾,孙孟锟,等.6种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4):323-327.
[20] 王冬梅,常莹,杨献峰,等.MRI评价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T1斜率与颈椎曲度及椎间盘退变的关系[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8):1502-1505.
[21] 孙艳红,王海艳.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研究[J].海南医学,2016,27(23):3868-3870.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6.024
赵明雷(1977—),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R681.531;R245;R244.1
A
1002-2619(2017)06-0899-04
2017-01-09)
△ 通讯作者: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上海 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