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生坚
回族文化丰富多彩,既涵盖了宗教信仰方面,又涵盖了日常生活方面。宗教信仰方面保留了基本的伊斯兰信条和功修,日常生活方面保留了阿拉伯人、波斯人的部分生活习俗、着装风格以及少量的语言词汇。在回族文化中,除了宗教信仰外,保留最多的就是阿拉伯语词汇,阿拉伯语词汇在当前回族日常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回族“经名”中。几乎每一位回族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经名”。
众所周知,中国56个民族中,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人口约二千万,以小聚居、大杂居的形式居住在祖国各地。据文献记载,回族源于唐代来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唐朝邀请的战将,此外,蒙古人西征时也从中亚和西亚俘虏了大量学者、手艺人等并将其带回中国。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这些人在中国娶妻生子,定居异国他乡。
元代,随着政策的变迁,这些人的身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以前的“藩客”身份变成了合法的“中国公民”身份。学者将这些居住在异国他乡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称为“回回先民”,他们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国籍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开始适应中国的本土化文化和生活,逐渐与中国人通婚,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久而久之,丢失了自己的母语,学会了汉语,适应了中国的习俗。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宗教活动中,他们都以汉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这样具有特色的“回族文化”便在中国诞生了。
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结晶,它保留了一部分伊斯兰文化,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最终形成了兼顾两种文化色彩的回族文化。回族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方面保留了基本的伊斯兰信条和功修,日常生活方面保留了阿拉伯人、波斯人的部分生活习俗、着装风格以及少量的语言词汇。除了宗教信仰外,回族文化保留最多的就是阿拉伯语词汇,阿拉伯语词汇在当前回族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回族“经名”中,几乎每一位回族都有一个“经名”。
在我国西北地区,回族人的“经名”主要以《古兰经》中出现的25位先知的名字而命名,其次以部分圣门弟子的名字而命名,少量以阿拉伯语、波斯语的人名、地名、月份、日期等命名。
一、回族“经名”的来历
(1)回族“经名”的来历主要依据圣训而定:据艾布·沃海布传述:穆圣说:“你们当起万圣的名字。在安拉看来,最好的名字是阿布杜拉和阿卜杜·拉赫曼,最诚实的名字是哈里斯和罕玛姆,最丑陋的名字是哈勒布和蒙儿。”于是,回族先民根据这段圣训的教导,在孩子出生当天、第三天、第五天或者第七天专门邀请阿訇为孩子起名。
(2)除了阿訇可以给孩子起名以外,家族中教门素质较高的长者、孩子的爷爷也可以给孩子起名。
(3)给孩子起名时,必须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礼仪来起名,也就是对着孩子的右耳朵念“邦克”,并轻轻吹一口气,对着孩子的左耳朵念“宣礼词”,并轻轻吹一口气,完毕后由阿訇或者长者直接起名,有时候阿訇或者长者为了避免一个家庭中有重名出现,都会询问家长,或者阿訇把起名的权利交给家长,由家长选择。
(4)回族“经名”主要以《古兰经》中出现的25位先知的名字为主,也可以叫先知以外的名字。
二、回族“经名”的特点
(1)回族“经名”有时不会注重《古兰经》中出现的25位先知的前后顺序,例如,回族“经名”中,父亲的名字叫“奴哈”(),而儿子的名字叫“阿丹”(),而按照众先知的辈分排序,“阿丹”圣人是人祖,应该是家族长者的名字,“奴哈”圣人的名字应该属于晚辈。在同一个家族中,父子、堂叔、兄弟、姐妹的名字更是不分众先知的前后顺序和辈分大小,从而出现了父子重名、兄弟重名、母女重名、姐妹重名的现象。
(2)回族“经名”不同于阿拉伯人的名字,阿拉伯人的名字一般都是由三部分组合而成,既爷爷的名字、父亲的名字、本人的名字,如(阿卜杜·噶迪尔之子,阿卜杜拉之子艾斯阿德),而回族“经名”直接选择众先知中的一个即可。除此之外,阿拉伯人父母的名字可以用孩子的名字来称呼,但在孩子的名字前要加上“之父或者之母”的字眼,如(艾斯阿德之父、艾斯阿德之母),而回族經名却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
(3)回族“经名”与阿拉伯人的名字有相似之处,多以安拉的尊名或“奴仆”、“宗教”一词组合而成,如(安拉的奴仆,施舍仗义之主的奴仆,宗教之光,宗教支柱)。
三、阿拉伯语在回族“经名”中的作用及其误用
(一)阿拉伯语在回族“经名”中的作用
回族的所有“经名”都源自阿拉伯语,除了《古兰经》中出现的众先知的名字外,还有一大部分“经名”源自于阿拉伯语中的月份名称、日子名称、圣门弟子的名称、或者一些代表善意的、有象征意义的、有所指的词汇来命名。例如,斋月降生的婴儿,就可以命名为“勒麦丹”(斋月之意);星期五降生的婴儿,就可以命名为“主麻”(阿拉伯语星期五的名称);有些婴儿被命名为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四大哈里发之名)。
(二)阿拉伯语在回族“经名”中的误用
由于阿拉伯语不是回族的母语,所以回族在用阿拉伯语称呼“经名”时,出现了对阿拉伯语原文的变更现象。
(1)取后舍前,为了便于称呼,对一个完整的阿拉伯语名字进行了舍取。例如,(易得利斯)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为“利斯”;(伊斯哈格)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为“哈格”;(伊布拉黑麦)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为“黑麦”;优素福)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为“素福”;(由奴素)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为“奴素”;(达吾得)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为“吾得”;(苏来麻乃)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为“麻乃”;(宰奈布)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奈布”;(萨里哈)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里哈”;(热哈麦)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哈麦”;(易玛东迪)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东迪”;(宋迪格)舍弃前面字母,选取后面的字母,简称“迪格”。
(2)取前舍后,为了便于称呼,对一个完整的阿拉伯语名字进行了舍取。例如,(优素福)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为“优素”;(由奴素)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为“由奴”;(达吾得)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为“达吾”;(苏来麻乃)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为“苏来”;(萨里哈),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萨里”;(易玛东迪)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易玛德”;(穆罕默德)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穆罕默”;(麦哈穆德)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麦哈穆”;(哈福索)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哈索”;(库里素姆)舍弃后面字母,选取前面的字母,简称“库素”。
(3)任意舍取,为了便于称呼,对一个完整的阿拉伯语名字进行了随意舍取。例如,(阿卜杜拉)舍弃前后的字母,选取中间的字母,简称“杜拉”;(穆罕默德)舍弃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简称“罕默”;(麦哈穆德)舍弃中间的一个字母和最后的一个字母,选取其中的字母,简称“麦穆”。
(4)部分回族“经名”经舍取后,对原汁原味的阿拉伯语进行了变更。例如,(伊布拉黑麦)经舍取后变为“西麦、黑麦、伊布拉”;(阿卜杜拉)经舍取后变为“阿卜杜、杜拉、拉稀”;(白哈文迪)经取舍后变为“白哈、文迪、哈哈”;(亚古白)经舍取后变为“亚尔古、古白”。
四、汉语“儿”字音与“子”字音在回族“经名”中的使用
由于地方方言的原因,许多回族“经名”也受到了地方方言个别词汇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主要是“儿”字音与“子”字音,一般都体现在每个经名的尾音之后。
这样的现象在回族“经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接下来笔者将举例说明。
(1)“儿”字音在回族“经名”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但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语词汇做了改动,就连汉语译名也做了相应的变动。例如,(萨里哈),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儿”字音后,变为“萨里哈儿”;(达吾得),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儿”字音后,变为“达吾蛋儿”;(宰奈布),尾音之后綴加一个汉语的“儿”字音后,变为“宰奈布儿”;(阿丹),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儿”字音后,变为“阿蛋儿”;(优素福),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儿”字音后,变为“优素福儿或者素福儿”;(法图麦),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儿”字音后,变为“法图麦儿”;(阿以舍),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儿”字音后,变为“阿以舍儿”。
(2)“子”字音在回族“经名”中与“儿”字音使用规则基本一样,只是在使用“子”字音时省略了个别发音。例如,(萨里哈),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后,变为“萨里子”;
(法图麦),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后,变为“法麦子”(阿以舍),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后,变为“阿舍子”;(达吾得),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后,变为“吾蛋子或者达吾子”;(宰奈布),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后,变为“奈布子”。
(3)汉语“儿”字音与“子”字音在回族“经名”中的搭配使用,回族“经名”中存在汉语“儿”字音与“子”字音的搭配使用。例如,(胡德),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和“儿”字音后,变为“胡蛋儿子”;(海迪撤),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和“儿”字音后,变为“海撤儿子”;(库里素姆),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和“儿”字音后,变为“库素儿子”;(苏来麻乃),尾音之后缀加一个汉语的“子”字音和“儿”字音后,变为“麻乃儿子”。
五、回族“经名”与“学名”的搭配使用
(1)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有一部分人对起“学名”没有一定的认识,一般在孩子入学前,都由老师为孩子起名。一少部分人直接将孩子的“经名”与自己的汉语“姓氏”搭配起来使用,并在户口本和身份证上公开使用,只要名字不超过三个字即可。有时名字也会有四个字组成,如马哈奴,分别由汉语姓氏“马”和经名(哈鲁奈)组合而成;王穆萨,分别由汉语姓氏“王”和经名(穆萨)组合而成。
(2)回族当中,社会威望高且教门素质好的学者、阿訇、哈吉在自我称呼、或者别人称呼时,一般都会加上此人的身份、经名或者学名,如杨哈格阿訇,分别由汉语姓氏“杨”、经名“”(伊斯哈格)和身份(阿訇)组合而成;马阿里舍头,分别由汉语姓氏“马”、经名“”(阿里)和身份“舍头”组合而成;田哈散哈吉,分别由汉语姓氏“田”、经名“”(哈散)和身份“哈吉”组合而成。
六、回族“经名”中禁止使用的名字
回族“经名”中禁止使用的名字主要依据来源于《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中有关经文禁止使用诨名,“你们不要以诨名相称,信道后再以诨名相称,这种称呼真恶劣”。对禁止使用的名字,大量圣训可以说明,“据艾布·沃海布传述:穆圣说:“你们当起万圣的名字。在安拉看来,最好的名字是阿布杜拉和阿卜杜·拉赫曼,最诚实的名字是哈里斯和罕玛姆,最丑陋的名字是哈勒布和蒙儿”;“伊本·阿姆尔传述:宰娜白·宾·艾布·赛莱玛问他:‘你给女儿起了个什么名字?他回答:‘班莱。宰娜白说:‘穆圣禁止这个名字。我原来叫班莱。穆圣说:‘你们不要自称清白,安拉最知道何人纯洁。他问:‘那我们起什么名字?穆圣说:‘你们给她起宰娜白吧。”
伊斯兰教还禁止用动物的名字、天、地、树、石头等不雅的词汇起名,所以回族先民在起“经名”和“学名”时特别讲究。可是,别有用心的人想方设法根据一个人的“经名”和“学名”当中的某一个字母、长相或者某些缺陷来起一些丑陋的诨名。例如,瞎阿里,分别由“瞎”(某人的生理缺陷)和经名“阿里”组合而成的一个诨名来称呼对方;大头尔奈,分别由“大头”(某人的长相)和经名“”(欧斯曼)组合而成来称呼对方。
七、回族相互称呼时的礼节
(1)长辈称呼晚辈时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称呼长辈时要有一定的讲究,根据辈分分别在“学名”或者“经名”的后面缀加上长辈的身份,比如:奴哈爷、张爷或者张青爷,称呼由此人的经名奴哈()、姓氏(张)或者学名全称(张青),后缀此人身份(爷爷辈)组合而成;阿丹叔(西北地区将“叔”也可以称呼为“爸”)、马叔或者马强叔,称呼由此人的经名阿丹()、姓氏(马)或者学名全称(马强),后缀此人身份(叔叔辈)组合而成。
(2)夫妻之间相互称呼时可以直呼其名,也可以以长子或者长女的名字来相互称呼。原来,回族早期的风俗习惯是妻子不能在他人面前直接呼喊丈夫的名字,丈夫也不能直接呼喊妻子的名字,一般丈夫以长女的名字来称呼妻子,妻子以长子的名字称呼丈夫,以示尊重。
(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