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谷鸣
摘 要:本文讨论英语教学与思维品质的问题。笔者认为思维与语言存在着密切关系,语言学习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能力也影响着学习的有效性。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思维的培养没有受到重视。修订中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将思维品质列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改变这种现象。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系统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等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心智保障。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与思维培养似乎关联不多。尽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开动脑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思考,但大多是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教师也不关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有的甚至误以为思维是在数理化等理科学习中发展的。2003年实验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只提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2011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英语课程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但在课程内容上,没有规定具体要求和有关标准。目前正在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明确提出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并对思维品质分三级水平作了具体的描述,以此引导教师改变英语教学中将语言与思维分割的错误现状。
思维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课标(修订)》为什么要将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开始讨论。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及联系”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以感知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活动,对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并以储存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思维。人类具有深刻、复杂的思维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具有非常系统、完善的语言符号。思维与语言存在著密切的关系。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 发展的:二者互为依存,二者是同时产生的。”尽管在学术界,对此存在着各种争议:有人提出“思维先于语言”;有人以“聋哑人”和“失语症”等实例说明语言并非思维的唯一介质;也有人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彼此独立的两种不同的事物”。谁对谁错,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但经过大量的语言教学实践,有一点可以肯定: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由于掌握了语言,人类才具有深刻而复杂的思维,语言和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
2.中英文的不同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组成,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结构系统。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在词法上,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例如: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词的叠加来表达某个意思,而英语是通过附加成分(前缀、后缀)或词根的语音变化来改变词义。英语的时态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表现,通过动词的各种变化,来表达现在、过去发生的事,但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增加时间副词帮助表达同类意思。在句法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汉语重心在句前,英语重心在句后;汉语句子呈线形,英语句子呈树形。例如汉语的定语修饰语前置,而英语的定语从句后置;汉语习惯先讲事实、原因,后讲态度、结果,英语先讲态度、观点、结论,后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
不同语言的不同结构体系造成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在汉语背景下,我们更习惯于形象、直观思维,习惯于含蓄、间接表达,习惯于以人为中心思考事物,习惯于由表及里思考方式;在英语体系中,他们更习惯于逻辑思维,习惯于直接表达,习惯于以客观现象对人影响的角度考虑事物,习惯于先果后因的思考方式。因此,学习和掌握一种及以上的外语有利于弥补单一语言带来的思维的局限,发展多角度思考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
基于上述,《课标(修订)》把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界定为:一个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规则和规律,具体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心智活动。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通过正确的途径,求证事物的真假。思维的创造性侧重于求异、求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想象,善于改变,推陈出新。
在英语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分析和比较其中的异同、归纳语言及语篇特点、辨识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等英语学习活动和实践运用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維品质。同时,思维品质的提升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以及形成跨文化意识。
英语学习提升思维水平
1.英语学习中的思维训练不足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无处不在。在通过听、看、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观察、感知等心智活动就在进行了;在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中,就发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等心智活动;当通过读或写输出和传递信息时,就会有建构、评价、创新等心智活动。但在英语教学中未经过思维的系统训练和培养,学生至多是借助以往的经验或迁移其他学科中积累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非系统性,而且由于英语不同于汉语,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思维带有许多负迁移成分。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现行的各种教材和各类考试中。教材较少关注思维的训练,语篇的理解大多局限于表层信息的获取,以及零碎的主题判断和简单的深层意义的推断,缺乏对思维系统训练的设计。教学评价试题也是如此。譬如高考的阅读理解,很大的阅读篇幅只是检测学生对表层结构的解读,思维的难度停留在语义的理解和文章细节的查找上。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误导教师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思维品质的水平表现
《课标(修订)》明确提出思维品质,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并按三个水平等级划分思维品质高低。水平级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难易程度、复杂程度、深度和广度等。例如:
水平一: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取共同特征,形成新的概念;
水平二:根据所获得的多种信息,归纳共同要素,建构新的概念;
水平三:根据所获得的综合信息,归纳、概括内在形成的规律,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思维品质不是同步发展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思维品质的三级水平不是简单地对应必修、选修I和选修II,而是衡量一个学生在任何学习阶段的思维品质。有些学生在必修阶段已经具备水平三的思维品质,有些在选修 I阶段可能还处于水平一。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对于教师来说,水平等级的划分主要帮助他们根据这种差异,选用难度不同的材料,设计复杂程度不等的学习活动,设置要求高低不一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实施因材施教。
《课标(修订)》对思维品质的三个级别水平,按照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和批判与创新等四个层面作了具体的内容描述。例如思维品质水平二:
(观察与比较)主动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
(分析与推断)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客观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并发现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从中推断出他们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
(归纳与建构)根据所获得的多种信息,归纳共同要素,建构新的概念,并通过演绎,用于解释、处理新的问题,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世界;
(批判与创新)针对所获取的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觀点。
四个层面描述的次序体现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的整个过程,也符合布鲁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由低到高的六层次认知目标。这样描述有助于教师按照学习活动次序和认知规律,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同样也可以有序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3.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训练
基于英语语言特点,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他们思维的系统训练。
(1)观察。观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知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行为。在听、读、看等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目标任务,在听、读、看等技能上作一定的指导,并留给学生必要的实践时间和空间。例如,在语篇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根据标题或配图,猜测文章的主题,让他们预设阅读的目标,同时以tip形式介绍略读的技巧,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读找文章主题。如何通过学生观察获取信息是课堂教学活动前期的重要环节。
(2) 比较。比较是判断两种事物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语言现象。教师不必忙于给他们讲解,而是让他们自己探究,通过比较语言结构、语义等的异同,学习语言知识。例如: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到两种句子结构的异同,尤其是在语篇中体验两种结构表达的不同意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也有许多中外文化比较。
(3)分析。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课标(修订)》倡导主题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活动的载体是语篇。通过语篇教学,解决教学碎片化问题。所以语篇分析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阅读教学,教师运用语篇分析手段,可以引导学生从语境、信息、结构等层面分析文本,厘清文本内在的错综复杂关系。在语境上,学生需要分析主题背景与语篇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解读文本;在信息上,学生可以从句子的交际功能分析不同句子結构和不同的句子排列是如何传递不同的信息的,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因为他们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不同;在结构上,学生要学习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不同的交际功能,分析语篇结构的条理性、连贯性和前后一致性,分析主题句与信息细节的关系,分析句子与段落、段落与段落、段落与篇章的关系。
(4)推断。推断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理、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的心智活动。我们通过听、读、看所获取的,通过说、写所表达的,往往先是一种观点或一个事实,或是一种现象。如何判断事实与观点?如何从现象解读本质?如何理解语言的深层结构?如何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培养。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多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意思。如一个六岁的孩子跟父亲说“Daddy, it is Sunday today”,背景是六岁孩子和父亲,父亲工作忙,不能带他出去玩,很有可能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出去,基于这样的背景,孩子话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要爸爸带他出去玩。但如果是妻子跟丈夫说同样的话,其深层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又例如,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表示一个观点时,教师应该多问一个why,引导他们反思自己观点的理由是否合理、正确;当学生学习一个argument时,引导他们确认conclusion与reasons的关系。只有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因果关系意识,他们才能正确推断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意义。
(5)归纳。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学习某个语法项目,再举例说明,然后让他们做大量的语法练习,从而巩固该语法。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方法。我们不否定演绎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只有或过多的使用演绎手段不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发展。为弥补演绎方法带来的不足,教师可以反其道行之,先不忙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大量语言结构和该结构所表达的功能意义,在他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概括语言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6)概念建构。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概念建构与归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一种新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与母语不同的新概念,所以概念的建构显得尤其突出。例如英语是拼音文字,词形结构完全不同于汉语,所以在学习英语词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音形关联的概念;又如英语中有冠词,学生需要形成名词的指向概念,名词与不同冠词组合,表达不同指向;再如英语中形容词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所以学生要建构起“be+形容词”的概念。在日常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语言体验中,不断归纳各种语言规律和特点,建构各种新的概念。
(7)批判性思维。大家知道,上述六点所讨论的都是属于逻辑思维,而高度形式化的逻辑思维很容易导致远离我们的思维实际,其得出的结论可能会背离事实。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旧版SAT试题中有专门的批判性阅读一个部分,考查的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借鉴,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Girls are doing so much better than boys in school subjects that all the best jobs will be taken by females. 按照常规的方式,教师可能会设计一些针对表层信息的问题,如Why will females take all the best jobs in the future?但如果要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的质疑与求证,教师不妨考虑引导学生对该观点的前提假设作推断:A. 在校学习成绩好坏与今后就业有着密切联系;B. 女性不应该找到比男性好的工作。教师再引导学生评价这两个前提假设,不难发现这两个前提假设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前者与社会就业实际情况不符,后者存在着性别偏见的潜意识。
(8)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人用于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语言不会是直接来自教科书或是老师教的。他肯定是按照语言的规则,根据信息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語音、词语。这就是一种创新。心理语言学家也指出二语学习者是在尝试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际语,他们不断假设、尝试、验证,逐渐接近目标语。虽然语际语充满着种种的错误,但整个过程其实是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语言实践过程。基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促进他们的语言水平提高,也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过多的背记、模仿反而会妨碍学生的语言自信,也抑制创新思维。
英语学习与思维能力提高关系十分密切。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思维能力促进英语学习
《课标(修订)》提出了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他们之间形成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中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保障,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由此可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思维品质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语言交际等方面。
英语的感悟需在大量的语言接触逐渐形成,但大量的语言接触未必能够对英语产生深刻的感悟,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式的讲解,强调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是跟汉语任何不同等等,都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教师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认真观察英语结构,才能发现语言特点;认真比较中英文语言的异同,才能建构英语的新概念;认真体验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才能感悟到英语语言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英语语感和语言意识也由此逐渐形成。
英语的理解建立在积极的心智活动基础上。当有声语言出现在耳旁,当文字符号出现在眼前,总会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除了知识方面原因以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的思维质量不一样。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喜欢机械重复听力材料,以为学生多听几遍就能懂,其实这种做法效率不高。如果教师能从思维角度考虑,譬如预设导向性问题,激发学生心中的思维图式,有利于他们有目的地去观察、比较。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观察、辨别、识记有助于准确获取信息;有效的比较、分析、归纳有助于正确理解信息传递的意图、观点和情感态度;有效的综合、评判、重组有助于创造性地建构新概念。语言的理解能力在这一系列心智活动中得到提高。
英语的表达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无论是说还是写,呈现的是语言文字,但其背后则是人的思维。Daily report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课堂教活动形式。学生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不同的思维质量,也体现不同的语言能力。有的学生念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点在于语言的形和音;有的学生背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点在于内容的识记和再现;有的学生说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点在于建构和创造。所以单靠“念”和“背”,思维只能停留在记忆上,语言能力也只能局限在背记和模仿层面。鼓励学生多“说”,促进他们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样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语言的交际能力与一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不一样,除了语言规则外,它还要求语言使用的得体性,需要语言使用者考虑交际的对象、时间、地点等社会因素。Bachman认为语言的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其中策略能力就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心理认知过程,跟思维有直接关系。所以交际能力不是靠做练习能够培养的。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设计情境,模拟社会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树立角色意识,善于观察、判断交际对象的表情和态度。只有观察、判断、分析等心智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才能够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思維品质与语言能力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两大素养。语言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又是语言能力的前提保障。
2.思维品质促进文化品格的形成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具体表现为文化价值判断、跨文化沟通和本土文化传播。
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是语言。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各种异族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英语学科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反对崇洋媚外,也要防止夜郎自大。这两种极端性的文化价值观是思维错位或弱化的表现。要避免极端性的价值判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文化持尊重和包容态度。要做到这一点,正确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观察文化现象,分析不同文化的民族背景,比较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由此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例如感恩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起源的两种说法:(1)英国移民因丰收,邀请印第安人一起感谢上帝施恩;(2)为庆祝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取得胜利而设的节日。印第安人不承认第一种说法。再对现代感恩节的意义作一个分析,并与我国春节、中秋节做一个比较,可发现这个节日的现实意义是家庭团圆。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理解北美人的感恩节,但我们也有类似意义的节日,没有必要非得也过一个感恩节。
在英语学习中,不仅仅有两种语言的对比,而且还有多元文化的比较。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发现中华文化的悠久,才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例如不同民族对颜色的认同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西方人更喜欢类似蓝色的冷色调,许多西方国家的国旗都有蓝色。我们中国人更喜欢大红、金黄等暖色调,我们的国旗就是红底加黄五角星。且不谈各自国旗上的颜色所表示的意义,如果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红色的喜气夺目。再观察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红,就更能感受到红色的喜气洋洋。这种认同感是通过比较感受到的。
学习英语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播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用国际表达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在“思维品质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中,已经讨论过思维对交际能力的影响。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观察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尊重他们的文化、汲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使用他们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播、交流我们的优秀文化。为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观察不同文化背景人的思维特点、分析他们的历史背景、判断他们的价值取向,并通过模拟情境,多实践、多积累,逐渐建构各种跨文化交际概念。例如西方人习惯于直接表达,习惯于以客观现象对人影响的角度考虑事物。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就需要加强直接表达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思维习惯。有一年的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话题是My family。遗憾的是没有一位选手讲一个家里的故事,说明他家庭。
中外文化的理解、本族文化认同、文化品格的形成都离不开思维在其背后所起的作用。没有正确的思维,就不会有文化的深刻理解、正确的认同,文化品格也会受到影响。
3.思维品质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涉及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学习效率等方面要素。
要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学生就需要分析自己的学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遇到困难,不但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更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判断,找出解决困难的路径。要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就需要正确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学习过程,根据观察到的情况,作适应的调整,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要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学生就需要学会比较,再根据资源的性价比和难易度进行归类,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拓展学习渠道。要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就需要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积极参与学习上的各种合作,在学习过程中,要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要多角度思考和探究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现象、认知思维方式和意义表达习惯,探异求新,学以致用。
上述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反思、创造等各种思维活动。没有思维的学习是没有结果的学习,正如夫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而且,不同的思维质量下的学习,产生不同结果。记忆性学习,结果是遗忘;理解性学习,结果是掌握;批判性学习,结果是创新。
例如“Is your memory online”。这是一篇论述文。文章中第一段描述人们担心网络会削弱记忆;第二段写了心理学家的不同观点;第三段和第四段叙述了心理学家的两个实验;第五段是结论:网络不会削弱人的记忆,但会影响记忆的方法和内容。
第一种记忆性学习。教师在对文本草草处理后,要求学生背记文章。这是思维层次非常肤浅的学习,无需多久,学生就忘了文章的大部分。即使终生不忘,对于学生成长、发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意义。
第二种理解性学习。教师通过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各段落的主题句,比较大众和专家的观点,分析专家是如何论证观点的,其结论是什么。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论证观点的方法,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迁移。
第三种批判性学习。教师先引发学生的思考:网络会不会削弱记忆;然后要求学生做社会问卷调查,了解人们的观点;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了解专家的观点,以及她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再让学生回过来思考:网络会不会削弱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学习专家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实验求证;最后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一种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的逻辑性所谓、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多种高级思维活动。这样的学习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產生很大影响,也许终身难忘。
结束语
《课标(修订)》明确提出思维的要求,将思维品质列入学科核心素养,理顺了语言、文化、思维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不但能促进英语的能力,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形成优秀的文化品格。这是高中英语学科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