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匀
摘 要: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如何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效的读者。首先能读懂文本,但又不停留在字面意思,让学生能够基于文本又忠实于文本地进行推理和分析,进而有所生成。
关键词:阅读教学;推理;分析;生成
选材介绍
这次教学用的书是阳光系列读物30级的一本侦探小说。书里共有两个故事,我选用的是第一个故事与书同名,叫做Who Stole the Tigers Eye。作者是Richard Gunther,长度是一千五百多个词,共17页。
故事讲述了一块珠宝失窃案。Mrs. Prigg 有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石,名为Tigers Eye,在深夜她熟睡的时候被盗。“你”作为侦探赶往现场,勘查环境,并且和嫌疑人对话,掌握了一些基本线索和人物关系,比如房间内没有指纹,女仆住在主人的楼下,她还有一个哥哥。这也是案件的前半部分,the background of the case。后面是案件的深入调查和解决,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se。
一个小男孩给“你”打电话提供线索,你破解谜语,在主人家附近的房车公园,见到了另一个嫌疑人,Philippe,奇怪的是有一只猴子跟着他。然后,“你”通过破解密码,利用地图定位,跟踪嫌疑人等方式,找到了被绑架的小男孩,也破了案。原来Philippe 就是女仆Philippa的哥哥,偷宝石的真凶是猴子,通过窗外的植物爬进主人的卧室。
教学特点
故事有四个特点,也是我一下子就中意这本书的原因。接下来我就介绍下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些特点的应用和设计意图。
第一是故事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本节课老师先创设情境,以市长的身份导入故事,请学生们扮演侦探,协助调查。阅读的过程即破案的过程,第二人称在教学中创设了自然流畅的语境,使学生们顺利进入角色。另外,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就是学生不受语言形式和结构的约束,专注在破案这个任务上。
第二是故事本身的体裁。没有什么比侦探小说更能吸引读者关注细节、捕捉线索并进行推理,最终印证自己的推测。因此,本节课中,老师旨在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和图片提供的线索,进行推理,探究真相。这也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在重视证据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出清晰、合理的推测。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同时进行思考和思辨。
第三是丰富的配图。图片不仅提供了欣赏性,因为蕴含了破案线索,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功能性。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图片环游(Picture walk)的活动。看图捕捉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故事。而且学生会主动预测,期待谜底揭晓。
第四,故事中自带谜题。破案的时候,学生需要完成猜谜语、解密码、读地图等任务才能找到凶手。因此,在案件的展开部分,我设计了阅读圈(Reading circles)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分角色阅读案件的不同部分,完成各自的谜题,再将线索进行分享。这种智力游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乐趣,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阅读圈的教学活动,建构了信息差,提供了真实的交流机会交互愿望。并且在分享中,学生需要把读懂的表达出来,也是读和说的结合。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小组合作。
以上的四个特点,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Keep students engaged。生动鲜活的故事和图片带领着学生,不仅是破案,更重要的是做审辩式读者和思考者。
教学步骤
我的学生来自于初三年级A+班,他们是经过选拔的,语言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在文本的理解层面基本没有困难,但是他们需要借助材料培养审辩式思考力,并且之前沒有接受过推理这个技能的训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个,记忆和描述细节线索,基于线索进行推理,在推理和建立联系之后侦破案件,并对侦探具备的素质有进一步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remember and recount key details from reading the text and viewing the pictures.
2. draw inferences based on evidence from the text and the pictures.
3. solve the theft case through drawing inferences and building connections.
4. gain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to be a good detective.
為了更完整地呈现这节课,我选择用两节连堂80分钟来实现,表1是我的教学流程。
本节阅读课共有八个教学活动,读前读后各两个,读中有四个环节(见图1)。除了阅读以外,学生还要完成破案的任务。因此在读前的schema building 和读后的 production 我让学生分别做了两个海报。第一个是侦探为了破案,需要做什么。目的是激活已有知识,让他们在办案前就知道需要关注什么。而读后的海报,如何成为一个好侦探,学生需要反思本节课的技能,对第一个海报进行拓展。
读中让学生阅读的两个环节Read& think和Reading circles都设计了学案,让学生完成练习或回答问题。 Readthink,学生读案件的前半部分,完成notepad。这个词也是来自于文本,学案里有十个细节信息,学生需要把它们填在相应位置。课堂的展示是一个Evidence board。
接下来基于刚才整理的线索进行推理,这个环节也是本节课的输入。在给学生展示一个例子之后,我引出这个句型,引导学生区分事实和观点。
在案件的展开部分,是以分组阅读圈的活动进行(见图2)。每组六人,五位侦探和一个judge。学生先选择角色。根据不同页码的特点教师设计了不同的角色,文字量大页码需要一个fast reader,有密码要破解的需要puzzle lover。五名侦探每人读两页,学案上有提示,也有要回答的问题。每组的组长是judge,手里有所有人的線索和答案。
分享的时候,组长主持并帮助组员找到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在合作中拼凑线索,了解案情。但是还有几个关键的要点,需要和之前的线索建立相关性才能完全侦破案件的,没有出现在学案里。而是在后面的picture walk,通过我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寻找关联。
在课堂操作上,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一开始的Read & think,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他们需要记住、描述这些线索,才能够进行后续的推理。所以这个部分,我的提问都是比较表层的thin questions,针对事实,证据的收集的提问,只有一个展开的问题是问其他重要的线索,鼓励学生作为侦探自己挖掘信息。而在最后的,小组交流之后的picture walk,我带着学生再次回顾案情的时候,这个时候学生应该已经整合了线索,所以我的提问也是需要思考后的thick questions。比如,嫌犯为什么可疑?你如何知道他们是兄妹关系?等等(见图3)。
读后的两个环节,分别是做海报和留作业。留作业之前有一个问题的过渡,问学生对故事是否存在疑问,有没有故事还没破解的谜团,这也是审辩式思维的一个实践,也可以算是让学生在evaluate 这个层面对文本进行评估。
作业的布置,以小男孩儿的角度改写故事。一方面有人称的转换,也有角色的转换,从侦探到目击者这样的变化。同时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又要合理地建立联系,说得通,所以也是审辩式思维的另一个实践。
教学反思
学生完成的作文别出心裁又逻辑缜密。以下是翻译后的简短版。
“我是那个小男孩,也是花匠(故事中一个失联的嫌疑人)。我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使我看起来是个孩子。女仆是我的女朋友,她是无辜的。是她的哥哥强行借用她的窗户完成盗窃。”
“我是知情人,那个小男孩。我和失主家毫无瓜葛,但是那只猴子是我的。就在那个晚上,我的猴子丢了。于是我在找它的过程中目睹了整个犯罪过程,因此被绑架。”
“我是给你(侦探)提供线索的小男孩。女仆和她的哥哥和我本是同谋,在盗窃得手之后,我想独吞珠宝。于是我故意给你透露一些线索,但是不幸的是我被女仆的哥哥发现,于是他绑架了我。但你还是根据线索抓到了他们,又放了我。你找到的宝石已经被我调包了。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远走高飞。”
以上的作业除了惊喜之外,也带给我一些思考,教师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依托于鲜活的素材和扎实的教学设计。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和思辨一旦被激活,被点燃,不仅仅是具有可塑性,更多的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甚至超越成年人的思维水平。
当然,整节课也有遗憾。反思起来,我觉得有两点可以完善。一个是在激活已知的部分,为了和后面的产出有所区别和升华,有些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做一个Semantic map,让学生随意發挥,比如侦探需要做什么,侦探是什么样子的,和如何做一个好侦探等多个方面。另外一点是引导学生推理的环节,还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线索是什么,可能性是什么,会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