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标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都發生了变化,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治理研究的重点。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北师大版
探究式教学是新时期重要的教育手段,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现阶段,数学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在开展探究式数学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具有极强的研究与探究性质。
第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收集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探究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小学生对游戏具有由衷的热爱,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游戏性质的探究场景,将游戏场景与小学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游戏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个图形,让学生从中挑选出规则的图形。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图形进行分隔,将其分割成常见的三角形、正方形与长方形。通过这个游戏探究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三角形是所有规则图形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图形,对提升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教学模式下,必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学生,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闰年、平年,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对1900年到2100年之间,哪些是闰年、哪些是平年进行探究,然后找出其中的辨别规律。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了“除以4”辨别规律。之后,教师又提出,2096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通过除以4,判定2096年是闰年。教师给予学生及时肯定后,又提出21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闰年。但通过查看万年历等工具发现,2100年是平年。通过这一情况,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年月日之间的规律更加感兴趣,会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眼界与潜力,发挥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可以说生活中处处能够体现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养成探究意识。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有效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个模拟的超市,让学生轮流当收营员,让其他学生扮演顾客,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所有出入的账目能够符合超市实际流程,保证生活化场景的完善性、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认识,让学生对加减法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运用这些数学加减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探究模式,更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以便今后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在生活中留心观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游戏情景、生活情景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模式,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连鬼魅.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研究,2015,17(8):54-55.
[2]张小龙.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5,17(8):32-33.
[3]范兴梅.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1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