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郭友倩+陈蕾
摘 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目前未成年人上网比重达到总网民的五分之一,网络环境对未成年的心理影响日趋增多。通过对未成年的上网行为和上网心境的研究,分析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认知、情感、人格的影响以及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帮助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關键词:网络环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发布的《第 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 7.10 亿,其中 ,20-29 岁网民最多,30 -39 岁网民其次,而未成年人10 -19岁 网 民 数 占 到20.2%排到了第三位。相比前两个年龄阶段的网民,未成年人的心理正是一个迅速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环境无疑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研究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影响,有助于帮助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一、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认知的影响
未成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高效率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网络的视角,未成年人可以全方位的获取最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时事和成果,对事物有更准确的认知,并能够将获取的知识不断提取精华,总结创新,进行创新性学习。但长时间在网络环境中,容易造成认知麻痹,而网络信息量过大可能在潜意识中干扰未成年人的学习、思考,并且对网络存有依赖心理。
(二)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情感的影响
未成年人情感丰富、强烈,富有感染力。通过微信、qq、贴吧、微博等各种网络交友形式,未成年人可以无拘无束的倾诉、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舒缓心理压力。但通过网络的情感表露与面对面交流有所差异,甚至无法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体验,而部分未成年人习惯网络的情感表达后,不愿在现实中表露自己的情感,造成情感的冷漠。
(三)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影响
未成年人时期正是一个人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网络一方面能够让一些现实生活中性格比较内向,不爱向他人倾诉的学生能够向网络平台中的陌生人倾诉,不用有负担,能够舒缓他的心理压力,渐渐尝试与现实中的人交流,形成较为开朗的人格。但另一方面,有的未成年人因为在陌生的网络世界可以无所顾忌,会展现出与现实生活相反的一面,在网络环境下像是在扮演另外一个相反角色,对良好的人格塑造造成困难。
(四)网络成瘾
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跟未成年人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网络成瘾是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容易出现的问题。网络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网络游戏、聊天、贴吧、视频,吸引着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导致他们浪费太多时间在网络中,并且上课时无法集中精神,总想着要去上网。同时,当花掉太多时间在网络上之后,就更缺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封闭。即使未成年人自己也知道不应该,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玩,沉溺网络,无法自拔。有很多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在游戏中仗剑天涯,一帮朋友,打怪升级,不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满足了在马斯洛五个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除了最基本的生理的需要智能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外,其他这四项都在在网络环境中满足了。虽然如此,但却没有现实意义,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些需要并未满足,从而使未成年人更想逃离,逃离到虚幻迷离的网络中。
二、构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机制
任何事物本身都没有好坏之分,网络环境是一把双刃剑,能够给未成年人提供广阔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能够导致未成年人人格偏差、沉迷网络。因此,不能一味禁止未成年人避开网络环境,也不能让未成年人随意置身于网络环境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社会层面——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应组织专家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等的整顿和治理力度,如禁止营业性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各种社会团体、社会机构尤其是社会教育机构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疏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社区和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和资助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开展未成年人心理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出版心理健康教育读物,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校层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其缺点和不足,人——机模式最明显的缺点就是无法实现情感交流,虽然网络有视频功能,但大多数网络求询者也不愿意进行视频咨询。而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心理医生的情感支持,即使是简单的表情暗示都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人——机模式使我们失去情感的交流,心理调适的过程被一定程度异化为计算机程序。从心理咨询过程来看,通过网络施行的心理咨询限制咨访关系的进一步建立,尤其是教师无法知晓来访者的身份、处境、症状,也会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还有可能失去对其进行彻底帮助的良机。此外,各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状况和人均上机率好会直接影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家长层面——加强引导,培养未成年人网络自我调节能力
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方式方法,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网络自我的心理调节。由于未成年人自制力不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好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范围。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科学养育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孩子行为特征的形成是父母各种心理行为特征不断渗透的结果,意识到家长心理健康程度对孩子能否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影响是直接的。家长就会无形中运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养育孩子。但长期以来,大部分家长只习惯于对子女不断提出要求,很少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己的观念和素质也需要提高。因此,家长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系统学习孩子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并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艺术,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要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言谈举止具有一致性,为孩子办事讲信用,对孩子不许空愿,情绪稳定,人格健全,就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并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四)学生层面——把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真正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模式,给中学生提供“引导”、“选择”,而不是“说服”、“灌输”。对上网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应着重倡导自我教育,着眼于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意识。学校还应大力扶持中学生中的各级心理健康自助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把心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参考文献:
[1]刁燕.浅谈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生物技术世界,2016(04):274.
[2]谢晶.网络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以湘西州民族中学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5,(09):54-56.
[3]张学洪.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5,(22):29.
[4]李永.浅谈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对策[N].学知报,2010-07-19(A08).
[5]秦川.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