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但是从当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新时期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兴趣教学法进行教学,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初中体育教学兴趣教学法的意义和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法;应用
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也严重不足。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应用作简单探讨。
一、兴趣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兴趣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兴趣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更加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设置兴趣小组进行教学
兴趣教学法以兴趣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之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合理设置兴趣小组,让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之后,将兴趣小组设置为踢毽子兴趣小组、跳高兴趣小组、跑步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等,这些兴趣小组是个人兴趣小组,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还可以设置象棋兴趣小组、围棋兴趣小组等。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置游戏类的兴趣小组如街舞兴趣小组、花鼓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的设置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的,当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激发。而在其他兴趣活动开展时,兴趣小组成员可以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参与,有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创新多种游戏活动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舞动青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主要的动作为腰部运动和全身运动。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小游戏,即立定站立的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红绿两组,每组成员每次可以派一人站在正中央,保持单腿立定姿势。另一组成员可以派几名学生来对立定的学生进行干扰,要求只能够对腰部进行手指攻击,单腿立定能够超过1分钟即为小组获胜,若不能则为对方小组获胜。这样的小游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非常适合体育教学。
3.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是兴趣教学法中的重要内容。初中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短跑运动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为:“今天我们来举办一个短跑运动比赛,比赛获胜的标准是短跑动作是否规范、跑步者是否快乐地跑。”这样,学生的学习必然会更加有效率。
4.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项目进行教学。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开展篮球教学体育项目。将学生分成两队,两队学生以对抗的形式进行项目运动,表现优异、协作程度高的一组为优胜小组。这个过程只能够强调学生不仅要重视比赛的输赢,更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能够以团队利益为重,掌握体育精神的真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如部分学生对于跳马运动较为排斥,不敢参与跳马,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跳马的标准,然后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帮助学生形成勇于面对自我、勇于挑战、坚强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兴趣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采用兴趣小组创设法、情境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遵章.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9):97-98.
[2]胡永和.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157-161.
[3]徐敏.“游戏教学法”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7):42-44.
編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