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处理“文”与“言”关系之小议

2017-06-30 05:07涂康萍
新课程·教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意文言童趣

涂康萍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第四中学)

中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板块,特别是近几年来,所占分值逐年加大,而现实是学生在这部分得分始终少得可怜。福建省考试说明中指出,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在于“‘积累和理解。测试内容包括:文言字词、句子翻译、断句、写作手法、文意概括、文意理解等内容。其中,文言字词、句子翻译、概括和文意理解四项显然占据了主体地位”。此说明明确地指向“文”“言”关系密切,缺一不可。教师的教学就一篇文言文来说,因课时限制,常常难以做到“文”“言”并重,这本情有可原,无可非议。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因教师对“文”“言”处理不當,导致出现或“文”重“言”轻,学生对文本意思理解不明不白,似雾里看花;或“文”轻“言”重,学生与文本表现的先贤思想擦肩而过的现象,最终造成学生学无所味、学无所趣、学无所获。那么文言文教学中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应遵循怎样的标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编辑者编辑入手

所谓的从编辑者编辑入手,就是应从教材所在的年级、单元入手,因为文本出现的位置是编辑者综合多种情况,全盘统筹,深思熟虑的结果,具有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

我曾经这样设计教学《童趣》,在一节课中,侧重点放在文章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逐字逐句的翻译等“言”的学习方面,对“文”的学习只设计“写了哪几件趣事”“运用了什么结构安排顺序”两个问题,并且在处理这两个问题时,不论是教还是学的方式都是匆匆而过,如蜻蜓点水。整节课教学,我教得波澜不惊,学生学得平淡无奇。

课后在反思中,我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我没有很好地体会编辑者编辑的意图,错误处理了“文”与“言”的关系,从而导致“言”重“文”轻。《童趣》作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编辑者是把它设定为七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虽是此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但是一篇讲读课,细究编辑者的意图,应该思考:(1)设为讲读课,只把教学目标侧重于讲“言”,这样,合理吗?(2)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关注自我,体味成长”,编辑者显然是想借助文章充满童真童趣的记叙,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3)编辑者把《童趣》编辑为学生入初中后的第一篇文言文,意图是告诉老师不仅要积累文言字词,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综上所思,《童趣》一文偏重的应该是“文”。如果像我那样设计偏在字、词、句的落实,也就是偏“言”上,确实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领会编辑者编辑课文的意图,关系到教师是否真正深刻理解了教材。教师只有对编辑者编辑课文的意图体会越深,才能越充分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从所学者能力入手

无可厚非,国有国情,校有校况,班有班貌,生有优差,因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势必要“因材施教”,要时时关注学情,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处理文本的教学目标,是重“文”,还是重“言”。学习能力较高的班级,基础扎实,理解快些,接受也强,文言文教学在目标设定上必然侧重“文”,即要在文章写作特色、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加深探究;学习能力较为弱的班级,基础薄缺,理解慢,记忆也差,文言文教学在目标设定上必然侧重“言”,即要在文本的字、词、句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方面,做到反复学习,扎实把握,否则无异于修建“空中楼阁”,白费气力。

我曾经开过一堂文言文公开课,课题是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在备课时被作者张岱所表现出的文人超凡脱俗的“雅趣”,对故国思念淡淡的哀愁,深深感染,相信它也会感染着每一个读它的人。于是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雅趣,理解情感,也就是对“文”的分析,为此一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先在讨论中解决了准确朗诵全文的问题,接着在比较中体味写雪景的名句,然后水到渠成地品味雅趣,理解情感,学生学得轻松,表现欲也强,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当天晚上,老天爷仿佛感应到了我兴奋、愉快的心情,竟飘飘扬扬地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在下届再教此文时,我沿用了以前设定的教学设计,但课堂效果却不理想,不论是对雅趣的品味,还是对情感的理解,学生不是作壁上观,就是答非所问,最后因时间关系只好教师自己把结论说出来,又因为学生反映的不理想,觉得自己的结论说得生硬、牵强。究其原因,很显然,前一届学生的基础较扎实,文化素养较高;而后一届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理解力慢些。

尊重不同程度的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让教师的主观性与学生的差异性保持对立统一。

三、从所学者的文本入手

被编辑者编选进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文本,各有其不同的特点,特别是教师面对难易不同的文本,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九年级上册的《庄子故事两则》是篇幅短小的诸子散文,充分体现了庄子机敏、幽默与诙谐,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参考它基本可以翻译两则短文的文义,教师只须归纳下“相、国、止、安、全”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稍加点拨下两个句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的翻译,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诵、领会故事寓意、理解庄子志趣上,让学生从中感受庄子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追求高尚纯真的精神家园。同是九年级上册的《陈涉世家》则不同,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绘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纪传”文章,即使是初三的学生,面对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也大都易产生畏难情绪,文言词语要积累的很多,所以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侧重点应该放在“言”,以引领学生学生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疏通文意为主,在疏通文义后,才能理清起义过程,才能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人物。

综上所述,把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处理得当了,教师的教学才能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学生的学才能确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智惠.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系统性研究[J].学周刊,2016(7).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文意文言童趣
童趣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参考答案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蓝湖童趣
童趣游乐场
童趣照相薄
书面表达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