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中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的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强调教师除了要注重新颖丰富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加强自主学习模式的灵活运用,尤其是在各项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中,引导更多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以此来增强授课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英语探究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广大教师逐渐重视起了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目前自主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内容,要想全面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学生自己主动投入到写作学习活动中,就必须要做出更深层次的应用思考。
一、自主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1.自学方面
作为一个输出过程,英语写作水平提升的前提是必须要拥有扎实的前期输入,而这一输入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主要是指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以及相应学习技巧去探索、积累更多新的知识技能。针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来讲,其前期输入主要可以从平时学习积累、课前学习探究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比如,在课堂写作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对某一地点进行介绍。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搜集,若条件不允许,则可以事先为其准备一些相关材料,其中包含不同类型的多篇介绍某一地点的文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对其中的一些单词、短语有一定的掌握,也可以学习到更多题材,以此为其下一环节的写作练习积累丰富素材。而通过这种自学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所写有更深刻的感受,也能够在不断增强自主效果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成就感。
2.自主评价
不论是哪种提升都离不开认识到不足这一重要前提,学生的学习成长也是如此,只有真正认识到自身优缺点才能够懂得利用、完善,才能够得到进步。对于英语写作来讲,自主评价是当前应用最广泛,也是相对成熟的一种方式,且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其写作水平上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具体操作来讲,可以按照制定目标、标准与反思、反馈这一流程来进行。同时,英语写作的自主评价往往都具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关注的不仅是写作结果,也重视写作过程,对此,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做出全面考虑与优化。另外,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指出文章的优点与不足,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评价与指导。
3.自主完善与拓展
一方面,对于自主完善来讲。其首要前提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一定的完善。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的是,虽然学生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知识结构,但是在写作方面积累的知识、技能往往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在学生自主完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指导。如,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一些更适合的写作学习目标,以此更好地激励学生,为其整个学习过程中提供重要指导,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在積累拓展上。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陷入无从下手的困境,对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加强积累与拓展,不仅要注重所学词汇熟练掌握,还应通过不断增加阅读量来拓展学生英语学习视野,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用自主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重信心的增强
一方面是学生,要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并通过科学利用有效弥补不足之处,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全面挖掘其学习潜力,促进其学习信心的不断增强,从而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探究中;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英语写作教学上,教师总是担心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始终都沿用传统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对此,教师应真正相信、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与自由,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学会、喜欢自主学习,并爱上英语写作。
2.加强引导,提升教学效率
在授课中,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放手,必要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做出相应指导与监控,严格要求。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与同伴加强交流,让其在此过程中,挖掘到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进一步拓展写作思路,也尽可能避免写作错误的出现,让其真正在沟通中发现、弥补自身不足,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从而更高效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在设计、组织各项写作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自主学习应用思考对拓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增强授课效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探索出更新颖科学的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胡苁.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融合[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4(5):57.
[2]瞿玮玮.运用自主学习法,强化英语写作效果: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自主性学习法的运用策略[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11):16.
[3]钱翠花.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编辑 鲁翠红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