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现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三中学)
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现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力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物理的力学源于生活,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结合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现状,从三个方面简单地阐述了如何在力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一、在力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情境
力学除了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是维持人类正常生活的关键因素,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因此,在力学的教学中为学生列举相关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加形象地理解这一知识点,形成正确的观念。这种生活化教学方式效果十分明显,除了可以运用到力学教学中之外,还能运用到物理教学甚至是其他学科教学中。
例如,在让学生进行力的分析时,教师可以以人类跑步的过程为例,在我们跑步过程中,除了会受到空气阻力和自身重力之外,还会受到地面给的支撑力。学生在进行分析时,经常会将这个支撑力简单地理解为地面给人体的压力,而人之所以能够在跑步中前进是因为受到了外力的影响。这个观点存在明显的偏差,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水平运动,而是利用雙腿的摆动在水平运动的同时进行了一个上下运动,因此支撑力具体可以分为地面给人的压力和静摩擦力两个部分,而静摩擦力则是人们能够向前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力,并且通过对其详细分析解决了学习中的误区,让学生形成更直接更客观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力学实验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物理教学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就必须用实验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化。同时,实验也是提升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将生活情境融入实验中,自然也可以让实验课堂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例如,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中包含的各项理论概念,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向心力”的学习。以此让学生不断深入到该知识点的学习中去。这种学习方式能够通过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再如在学习抛物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平抛某一物体,并观察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以此了解平抛运动中物体所受到的力,掌握平抛运动的本质。
三、利用对比进行力学生活化教学
除了生活与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之外,对比教学也是生活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能直接从生活的实际情况中体会到力学知识的本质,但是对比教学的方式却能够让学生通过最直接的观察方式体会到教学中所要讲述的知识内容,同时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之前,学生并不了解影响物体下降速度的因素,他们普遍存在物理重量越大物体下降速度越快的误区,而单纯的知识讲解并不能够让学生信服。所以,教师为了改变学生这一固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物体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可以将“比萨斜塔实验”融入课堂中,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首先,教师将一块贴片从某一高度让其自由落下,此时学生会感觉到贴片下降速度很快,这也正好体现了学生目前的认知。之后,教师再将一张纸揉成团,仍然以同一高度让其降落,但是此时学生由于受到自己心理暗示的影响,仍然认为纸团的降落速度较慢,因为纸团的质量要轻于贴片。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同一高度同时让两个物体自由落下,当两者同时落地时,学生不免会产生疑惑,不理解为什么两者降落速度一样。之后教师再去进行自由落体部分的教学,学生自然就能够轻易摆脱自己过去的思维误区,明白物体的下降速度与其质量无关。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像物理力学部分这种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他们对于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最终目标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灿斌.融入生活给力课堂:也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课堂实践[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
[2]王春凤,管靖,郭玉英.力学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研究[J].大学物理,2005(7).
[3]朱铁成,张晶.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编辑 郭小琴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