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
文体即文童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就阅读而言,文体意识是在文章阅读欣赏过程中对不同文体样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握文体特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呢?
一、兴趣导向,让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将字词句篇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升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语文知识观,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而新课改的正确理念应该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既是目的,同时又是生成能力、促进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手段和生发点。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人文性,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导向。
学生学习总是由探奇开始的,如果教学开始就只是对课文的学习和文体的一些知识点教学,那么学生是不会有什么兴趣的,会大大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尝试不求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讲授语文知识点,而是让学生拿到课文后自己阅读,然后圈点自己认为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知识点,并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经过篩选出来的既是一课里最重要的知识点,也避免了教师灌输的无趣。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出现有人对词语赏析、人物描写感兴趣,有人对作者研究较多,对叙事方式、主题表达有独到感悟,还有人会发现线索、过渡句、层次顺序等篇章结构安排的精巧。同样是知识点的传授,学生讲和老师讲大不一样,不仅仅是形式上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而且学生像寻宝一样,自己去发现、自主去探究。其人文性体现在学生是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主角,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当然,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更应该是传之以阅读欣赏的方法,以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传授知识,让语文阅读的能力得以提高
记叙文是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议论文是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他们都是有理可寻的,所以文体知识对阅读非常重要。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如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掌握的记叙文有关文体知识,如记叙文的分类、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等等。
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如从记叙文阅读试题设计中探究命题规律,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点对阅读解题的重要。记叙文阅读试题一般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内容文质兼美、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且大多反映亲情、友情,能给人以启迪。二是注重对文童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培养。要求能分清记叙文要素,能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文童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能谈出自己的感受,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表达作用,能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等。三是关注文体评价。一般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强化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强调情感体验,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渗透。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学生会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地关注甚至寻找命题点,文体知识的价值自然形成。
三、授之以渔,让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实效性
授人以“鱼”,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是传授方法;而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能力生成的最高阶段。如果说以前教师的工作是给学生水,那么现在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带领学生去找水、找源头的活水。如何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活水呢?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形成寻找水源的见识,就要靠教师的妙点,引领学生去“悟”、去“生成”,去学会“学习”。
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品读课文,然后自行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的故事”,并从原文中找依据。学生快速阅读后,概括评论如下:这是一个“愚蠢、爱美、爱慕虚荣、不可救药、昏庸无能、愚妄无知、不称职、自欺欺人”等的皇帝的故事。这种阅读评点的方法,能使学生快速而有实效地找到文中描写皇帝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妙点追问,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自主质疑能力和概括课文能力,长期熏陶,必将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提高与文本对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