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路毅
摘 要:课堂讨论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讨论内容、讨论形式与讨论时机是课堂讨论的三大要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挑细选,把握讨论内容的“精度”;“掌握火候”,把握讨论时机的“准度”;精心组织,把握讨论形式的“效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课堂讨论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6B-009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课堂讨论既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讨论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互相议论非常热闹,实则无效。讨论内容、讨论形式与讨论时机是课堂讨论的三大要素,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这三大要素进行课堂讨论的优化,突显其精度、准度与效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课堂讨论更高效。
一、精挑细选——把握讨论内容的“精度”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决定着讨论的成效。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对讨论内容不进行挑选,从而导致了小学生数学课堂讨论的失效。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来选择讨论内容,以便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虽然数学教材编排了丰富的内容,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教师要对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精挑细选,把握其“精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课堂讨论更高效。
(一)精选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高效。课堂讨论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对于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基于重点内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数学学习。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针对这个重点,我设计了下面的实践活动:“给你8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你能用它们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们实际动手并将自己拼出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都记了下来,通过观察这些记录,他们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之后,我组织学生对如何探究长方形面积的步骤与方法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们就将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说了出来,并向组员解释这样计算的原因。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基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因此,很快全班学生就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很显然,通过适时的讨论,小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产生的过程就有了充分的理解,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挑选“易混”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他们对于一些数学知识容易产生混淆,从而导致了他们数学学习上的错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易混”之处进行讨论,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数学辨析。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很多学生都会混淆“A比B多”与“B比A少”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是一样的。实际上这是受到了他们整数加减惯性思维的影响,因为在整数加减的过程中“A比B多3,B就比A少3”。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惯性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存在的理解错误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借助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数量关系进行辨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样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还有很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这一些数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辨析,这样比教师对他们直接化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二、“掌握火候”——把握讨论时机的“准度”
时机对于任何事情都至关重要,准确地把握住时机可以说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来说,讨论时机是提升课堂讨论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是小学生课堂讨论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火候”,要把握准有效讨论的时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课堂讨论有实效。
(一)在认知模糊时,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旧知识会被反复用到,而新知识也会逐渐被融入学生的知识架构之中。通常来讲,学生会通过观察、联想、操作、试算的方式来摸索学习内容中蕴含的新知识,不过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这时,教师应在学生理解的关键点或者得出数学结论之前设置问题,让他们通过讨论来强化认知。
例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是,由于受到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因为学生在学习这一堂课之前学习的内容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因此,在这样的知识连接处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正确吗?如果不正确,那么错在哪里?”“如果要使和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以后可以怎么样进行计算?”
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们对关键问题有了很清晰的认识,能将异分母分数计算知识与自己的旧有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数學学习的高效化。
(二)在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如何利用学生“愤”与“悱”的情绪来把握讨论时机非常关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或者被问题的某个环节卡住的时候,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应抓住时机组织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讨论,先让学生们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再引导大家互相启发,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endprint
例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先让学生们说出:求10与9的最小公倍数。学生们很快就异口同声地说是90,我马上追问如果是求10、9、4的最小公倍数呢?学生们就开始争论了,有的说“90”,有的说“180”,有的则说“360”……。这时,我让学生们翻看教材后面的讨论题:计算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该除到什么情况才可以?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给出结论:计算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该除到两两互质才可以。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当学生思维受到知识难点阻碍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既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也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意见不同时,引导学生讨论
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都不同,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个开放性问题可能给出很多截然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差异,先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解答方法与答案,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很显然,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能够听到小伙伴不同的意见,彼此互相学习,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内容的教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块橡皮泥并提问:应该如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们给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将它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来求解体积;有的学生说可以先在橡皮泥里切出一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然后称重,之后再将整块橡皮泥重新称重,最后根据重量的对比关系来计算橡皮泥的体积;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将橡皮泥放入有一定体积存水的长方体量杯之中,量杯显示的水体积差就是橡皮泥的体积。在此基础上,我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人都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聆听了同组组员的解法,从而使得他们对体积求解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可见,在意见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就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向别人进行表达,同时,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多元化,从而达到高效数学学习的效果。
三、精心组织——把握讨论形式的“效度”
与独立学习相比,讨论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设计规范的讨论模式与原则,以便为讨论质量与效率提供保障。我发现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把讨论形式化了,只是让学生围在一起讨论,对他们有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之中并不关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想要提高课堂讨论效率,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们明白应该怎样有效地讨论,要对学生的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精心组织。
(一)科学划分讨论小组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来划分讨论小组,常用的分组方式有以下四种:第一种,双人讨论组。由于双人讨论组的人数较少,所以,每个人都是讨论过程中的主角,每个人都扮演着主要讨论者的角色;第二种,四人讨论组。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讨论经验之后,适当地增加小组人数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
例如,在进行《统计》一课的教学时,我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收集数据,一位同学负责登记,一位同学负责汇总,一位同学负责制表,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在统计的过程中大家不时交流,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小组在讨论之后派出一位组员到其他小组参与讨论,这种身份上的转变能够让这位组员更多地感受到讨论带来的成就感,自然也就更乐于参与到讨论过程之中了。
(二)规范讨论程序
教师应规范讨论程序,确保小组内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并保证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应紧贴主题,不能跑题,更不要讲与主题内容无关的题外话。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要准确地把握讨论时机,正确地选择讨论内容,还要灵活地调整讨论形式。与此同时,在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陷入讨论僵局的时候,教师应适时予以点拨,帮助他们继续探究。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讨论不但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还是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程度的最有效手段。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讨论时机、选择讨论内容、设计讨论形式,让课堂讨论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助推器,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将小学数学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沈藝华.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组织策略[J].学周刊,2014,(27).
[2]翟凤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契机[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
[3]彭中仁.构建有效数学课堂要把握三个“度”[J].教学与管理,2011,(11).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