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 根据麦格克效应的视觉与听觉的相互作用,以及奥斯特里多的语言与触觉的联系,第二语言习得者如果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在完成基本发音和基础词汇的学习后,以视听结合并尽量创造以实际情境为主要形式的综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代替传统的听、说、读、写分离的专项训练为主的学习模式,或许更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汉语视听 麦格克效应 二语习得
一、引言
一般人有五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但在生活中不同的感觉会经常相互影响,比如盲人丧失了视觉,但其听觉和触觉却得到了特别的发展,再如鼻塞后吃东西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我们在学习修辞的时候有一种叫作“通感”的辞格,就是指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移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其与相关的文学、舞蹈、美术、戏剧等形式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听觉转化为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借助视觉、语言、场景等发挥通感效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感知觉的相关性同样可以运用在语言教学与二语习得上。
麦格克效应也称音位认知效应,简单地说就是视觉会帮助听觉“圆谎”。1976年,哈利·麦格克(Harry McGurk)和约翰·麦克唐纳德(John MacDonald)首次报告了这个效应:如果看一段录像,录像中的人不出声地重复做出音节“ga”的口型,同时让你听同一人发出音节“ba”的录音,这时你就会听到“da”的发音。看见“ga”的口型,改变了你听到的“ba”音节的知觉,这是因为大脑将你听到的和看到的信息进行了整合。戴维·奥斯特里多(David Ostry)多年来致力于语言系统与躯体感觉系统的关联,发音相同的情况下,对听者嘴部肌肉进行干预,当对听者嘴部进行上拉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head”,而下拉的时候听到的是“had”。他与哈金斯实验室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受试者的触觉受到影响时,听到的单词也不同,这说明触觉也能影响语音感知。
以上这些研究通常用来为语言障碍者提供一些可行的帮助和指导,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既然不同的视觉听觉肤觉会相互影响,那么有关联的感知觉会不会相互促进呢?而且上述实验结论中也提到,如果视觉受损,那么嗅觉、听觉等感知觉可以适当弥补,正如二语学习者普遍认为面对面交流比打电话更容易,因为可以看到唇语、手势及表情,从而帮助理解。因此,作为二语习得研究者,我们提出一个设想——有关联性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觉同时作用会不会更利于非汉语母语学生学习汉语?
二、研究过程
目前国内的汉语课程一般分为汉语技能课(综合和专项,如综合课和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课)、语言知识课(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知识课;国外的一般都划为综合课,即汉语技能、语言知识和中国文化一起教授。国内的课程设置似乎更全面、更系统,但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现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普遍适用的有效灵活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视听教学法,该教学法强调通过整体结构感知语音、语调的模仿和词汇、语法的运用,即先听或看成段的对白,在对对白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强化其中的发音、词汇和句子,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使用,是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语言和情景的结合。汉语综合课是在视听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门集语言要素教学、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于一体的课程,具有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训练方式上的多重综合性,一般在中级以上水平的班级开设,目前国内使用最普遍的教材是《发展汉语》、《博雅汉语》和《成功之路》,以及比较新的《中国人的故事》等,国外使用较多的有《新实用汉语》、《当代中文》、《快乐汉语》等。但是大部分教材都是结构性教材,功能性和综合性还是不够突出;而且目前国内高校中试听课和综合课似乎只是作为课程设置中的辅助课程来开设,课程设置更偏重专项汉语技能和语言知识课。
我们对三个中级水平①的平行班进行了教学实验:A班15人,只进行综合课②的学习;B班14人,只进行听说读写单独专项训练课程的学习;C班15人,同时进行听说读写和综合课的学习。通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课时总量相同,通过调查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汉语能力和稳固性得出结论。视听综合课主要以观看视听同步的视频(含中英字幕)、模仿对话、主题写作和自我总结的基本模式进行;听说读写主要以听力练习、口语交际、在学习语法、词汇,纠正发音基础上的阅读训练,以及汉语写作的方式进行。
三、研究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我们让受试者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百分制)进行自测,同时以汉语综合卷(百分制)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调查结果如表: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从高到低分别为A-85,C-75,B-75,汉语能力测试的分数也是相应的A-76.33,C-74.7,B-73.14,学习效率则为A-80,C-80,B-78。
我们可以考虑几种因素:第一,大部分人喜欢看电影而没那么喜欢读书,或许是因为以视听为主的多种感知觉同时调动的综合課程更能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二,学生适应课堂,与老师的磨合进入良好学习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多门课程同时开设学生会感到手忙脚乱,难以应付,产生疲倦感;第三,三个班级在分数上的差异并非十分明显,还要考虑到不同班级个体差异等因素,但是开设一门综合课程花费的人力、物力、精力远比多门课程小,学生兴趣较浓厚,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A班并非在所有听说读写部分都占优势,在听说方面优势显著,阅读能力占微弱优势,写作水平低于B、C两个班,其中主要在包括语法的正确性和错别字的频率上有所差距。而且从稳固性来看,同样的试卷经过一周的正常学习后再测A班水平要低于B班,高于C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B班的教学方式似乎更扎实,学生遗忘速度可能更慢。
正如课程名称一样,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开设课程,一般的短期班以综合课程为主;本科生可以以综合课程为主,听说读写专项课程为辅;有特殊需求的或者某一项技能非常薄弱的学生可以只针对听说读写其中的某一项进行专项训练。这样既满足了学生需求,又提高了效率。
四、结语
我们认为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目的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对听说的要求比较高,可以在掌握了基本词汇语法后开展综合课程的训练;对于有HSK等考试需求或打算深入学习的学生来说,还是先以专项训练为主;对于一般学生可以以综合课程为主,辅以写作、语法训练。
总之,二语习得者如果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不能只进行单项训练而忽视,而要尽可能还原真正的语言场景,在完成基本发音和基础词汇的学习后,以视听结合并尽量创设实际情境的综合课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代替传统模式,以三位一体的方式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或许更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本文只对中级水平的学生进行了考察,初级水平的课程设置是否应该增加综合课程的设置,不同水平的综合课的比重和频率应当如何设置,通过对三个班的持续性观察进行研究等,都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议题。
注释:
①中级水平指已掌握了基本词汇和语法的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水平。
②这里的“综合课”是指在同一堂课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练习,并不只针对听和说。
参考文献:
[1]埃里卡·维斯特利(Erica Westly).朱机,译.嘴巴“听”声音[J].环球科学,2009(7).
[2]馮静慧.视听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5(12).
[3]郝杰.影视欣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东京文学,2011(5).
[4]刘小梅.浅析影视剧与视听法的融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5(1).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6]杨洁.美国芝加哥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课堂“考察与思考:给予跨文化交际目标[J].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