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英语中的语言偏误与纠正

2016-10-12 18:20杨程程
考试周刊 2016年75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小学英语

杨程程

摘 要: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语言偏误是二语习得的必然现象。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偏误来源,对低年级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出现的语言偏误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教师的语言偏误纠正行为进行研究和反思,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小学英语 三年级英语教学

一、语言偏误

1.定义

语言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Corder曾指出:“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总是会出现偏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生的偏误。

2.来源

(1)语内/母语负迁徙。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如在名词前往往忘记使用冠词“a”。

(2)规则泛化或过度泛化。学生不适当地套用已学的有限英语语言知识或规则不适当地套用。

(3)学习策略。指学生能否用有效的方式解决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二、语言偏误的纠正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纠正偏误的最好方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积极改正偏误。Hendrickson在早期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发现,教师纠正学生并提供正确语言形式往往效果不佳。Corder和Allwright提出,仅向学习者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是不够的,学生会失去对自己的语言系统进行检测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度”,科学看待偏误现象。

小学三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开始阶段,出现偏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对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预判,在学生出现语言偏误时,教师采取合理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1.教师示范,学生发现。

教师可利用对比和偏误分析,预判学生可能发生的偏误及偏误来源,掌握教学主动,从一开始就正确示范,让学生正确学习。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学生遇到字母组合“th”的发音(father,mother,brother),而汉语拼音中无/?奁/音,教师可反复示范-th/?奁/的发音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嘴型,模仿教师发音,尝试将该发音与-er(/?藜/)结合,从而拼读。在字母和发音的教学中,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的思考、发现活动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思维得到锻炼,不再是单纯的教师示范加上学生模仿。

2.启发式教学。

学习者偏误的纠正过程可以成为学生形成自主思维的过程,纠正偏误的最佳途径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了句型“We have two new friends”,在新授单词“student”时,引导学生用“student”替换“friend”表达“我们有两位新同学”。学生往往替换为:“We have two new student.”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原句型中的数字和名词形式,思考和修改之前的答案,得出正确的表达方式应为“We have two new students.”,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规则。在学生词汇和句型积累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的替换练习,在探索中感知语言、使用语言。

3.学习策略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积极地克服学习难关,提高学习效能感。罗森塞恩研究表明,小学教师每天只有20%~30%的时间在与学生进行言语交流,而其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管理活动上(陈琦,刘儒德,32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如在三年级上册Unit 1 “Hello”新授单词“book”时,让学生观察单词,提示学生“book”要用眼睛看,“oo”可想象成一双睁大的眼睛,学生觉得单词学习富有趣味性,能轻松记住该单词。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偏误的本质有全面的认知,它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正是偏误的不断克服过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发现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林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小学英语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