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楠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样能够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或是创新教学模式。这样,能够让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创设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辅助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学习兴趣;辅助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传统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呈现出种种不足或是弊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呈现出“不良反应”。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维,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媒体,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希望和各位专家、老师交流。
一、声像结合,丰富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乐于接受。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氛围,这一新奇的美使单调枯燥的语文教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上《故都的秋》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北京古城的一些图片,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且在他们的心里烙下深刻印象,让大家清醒的意识到老北京城的特点。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看”这一感官,进而调动其听和思,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视觉感知带动想象,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课文实质,还留着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二、融入文本,提高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消除年代距离,引导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是值得每一个老师深入思考的课题。越是离我们久远的古文或是诗词,就越难理解和把握,学习效果也会打折扣。例如,古诗歌中的送别诗,学生不太理解为何这般伤感和不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唐诗宋词,要理解其中含义,反反复复高质量的诵读在以前看来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办法,这比老师作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而现在有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咀嚼鉴赏,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诗词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学生更能体味诗词的韵味和文本的内涵美。这是一种舒适惬意的诗化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创设了审美情境,老师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形象化的展现可以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准确地把握文学形象的共性。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激发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课文,提高文学鉴赏力。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先给学生介绍央视版《红楼梦》,对其中的几个人物做了点评。再让对他们也做点评。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将影视与小说作对比“阅读”。对于文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我也是先播放了相应的场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王熙凤言行,用文字写下哪几处细节表现了她泼辣机巧多变的个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有聲有色,有说有笑,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三、传递信息,辅助教学
一个老师永远无法满足全班各层次的学生,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零散的的基础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有效传递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这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需求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于那些教材内容冗长,课时多的小说、喜剧,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如果在总结课上,利用ppt多媒体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人物关系通过学生的讲述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简单明了,也便于记忆。这种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远比以前传统的教学有了大的改进,以前老师一味的说,一味的讲述,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还不明白一二,不知东西。
例如讲长篇小说和戏剧,如果单凭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讲解,即使使出混身解数,也是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因而以前的传统课堂上,学生要么听得云里雾里,要么听得睡眼朦胧。课文干巴巴的,老师在讲授有时也会觉得稀里糊涂,更何况学生呢。
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有其直观性的特点,声图并茂,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能有效地辅助教学,完善课堂教学。
总之,在时代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也要顺应潮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其声像结合的特点,丰富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英红,郭清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北京:《教育技术通讯》,2005年第3期.
[2]赵建志、周春雷;《浅谈课堂教学课件制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