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琴
【摘 要】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幼儿;数学思维;个性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领域。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生活中的数学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儿童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周围世界的,他们很早就开始按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结构与秩序。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指南》“数学认知”部分的第一条目标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凸显了其重视生活中的数学的教育取向。幼儿的数学知识大量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的数学”为幼儿提供的是非正式的数学学习经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这种非正式的经验对幼儿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积累丰富的经验基础,二是为幼儿提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加深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指南》中还提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问题中”、“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应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学的有用和有趣”等;在教育建议中又提出“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书,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到数学的用处”。
二、在游戏和学习中积累数学经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玩沙玩水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沙子和水混合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
三、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那就是数学化的思维,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思维抽象化的过程。例如,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的过程中,如果他会进行算式的运算而说不清 算式所蕴含的数量关系的含义,那么我们就不能认为他已经形成了加减运算的概念。只有当幼儿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才能说他真正理解了数学概念。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二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只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载体,而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的。幼儿数学教育应强调“为思维而教”。
但是,在有些人看来,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数数和加减运算,识数、会算是第一重要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培养“神算子” 。《指南》中对6岁幼儿提出“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的要求,针对的正是当前实践中重运算技能、轻概念理解的误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绝不仅仅是学会如何计算几加几,更重要的是理解算式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抽象的算式可以表示很多具体的事情。只有这样,幼儿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数学概念、数学关系,并自觉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四、让幼儿学自己的数学,走上个性化的数学能力发展之路
数学能力是天赋和后天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能力自婴幼儿期就开始发展,到学前阶段幼儿就能在生活中自然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数学知识和经验。在成人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引导下,幼儿学习数学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早期儿童的数学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经验、优势与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幼儿可能存在的个体特点与差异,再针对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作出与之相适宜的指导,绝对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要求、评估全体幼儿。
同样地,《指南》所列出的具体指标反映的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平均水平。它可以作为我们衡量幼儿发展状况与教学成效的参考性坐标,但不能被看成是普遍的、绝对的标尺。如大班幼儿的加减能力,《指南》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大班幼儿能够顺利地完成20以内加减运算的任务。但与此同时,仍有部分幼儿即便到了大班末期也难以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而需要借助于实物或者扳手指来完成任务。《指南》对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教育目标的具体表述,意在承认并包容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水平上的个别差异。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意味着教师不必总以为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幼儿是不是都达到了相应年龄段的最高发展水平。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接纳每个幼儿的风格与特色各异的现实,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用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步伐来学习,积极争取未来最佳的发展可能。要相信每个幼儿都有数学学习的能力,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学自己的数学,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幼儿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与发展路径,走上个性化的数学能力发展之路。
总之,作为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