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古人的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高考作文的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得求“新”。新奇的见解,独特的认识,常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的鼓舞。要使立意出新,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式
消极的思维定式是一种保守、僵化的思维方式,它限制人的思维活力,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囿于这种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活动不敢越雷池半步,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乏个性,写人则千人一面,议论则人云亦云。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产生新意与活力的关键在于“变”,“变”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活跃文思。比如蒲松龄《促织》中所描写的“魂化促织”,历来被认为是批判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迫害之深的。散文《促织,促织》却从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着,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化同情为赞美,变低沉为悲壮,谱写了一曲为命运而抗争的赞歌。
二、学会运用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与习惯思维相对立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大体有两种情况:
1.变向求新。“变向”即避开惯取的思维角度,变换新的思维方向构思作文。那些被誉为“独辟蹊径”的文章多属此类。比如宋代苏洵的《六国论》,根据北宋外患频仍、统治者屈辱苟安的背景立论,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政治角度总结教训、讽谏统治者的。他的儿子苏辙也写了篇《六国论》,题目虽同,但意从己出。他从军事角度总结历史教训,提出韩、魏两国西邻强秦,为齐、楚、赵、燕之屏障,但六国之士不知天下大势,牺牲韩、魏,自毁屏障,以致被秦逐个消灭。这也切中了弊端,不无规箴、告诫之效。《古文观止》独选苏辙的《六国论》,就反映了选家对它的高度评价。
考场作文要想变向出新,考生就要积极打开思路,对同一个题目作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视、体察,然后从“多”中选“优”、求“新”。比如就《左传》中的名篇《殽之战》写读后感,除了从秦穆公“不以一眚掩大德”“不替孟明”的做法引申开来,谈“知错就改”“如何才能用好人才”外,还可以从“文嬴请三帅”的做法展开联想,批评当今社会上徇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还可由“先轸怒斥晋襄公”的做法,谈谈“说话要讲究艺术”等问题。后两种立意,无疑是别具新意的。
2.逆向求新。“逆向”指作文时对已成定论的事理反过来想,然后构思成文。古人所谓“从反面做”即指此。逆向思维其实也是变向思维,因其具有特殊性,人们便将它与变向思维并列看待。逆向思维具有开拓性和求异性的特点,往往让人认识到新的领域,获得新的见解。尤其是在议论文写作中,考生要敢于展开逆向思维,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平时,不妨尝试下面几种练习:
1.成语新解。少数成语存在某种片面性、局限性,对其可采用求异思维的方法确立新观点。比如“杯水车薪”,原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求异出新为:“杯水”力量确实小,但不必自轻自贱,而要敢于发挥作用;无数“杯水”汇聚起来,又何愁“车薪”之火不灭?这样避熟就新,往往能闪烁独特的智慧的火花。
2.俗语新释。个别俗语中含有旧意识,在不同条件下或对待不同的事物时,考生对它可以作全新的理解与阐释。比如针对“酒香不怕巷子深”“枪打出头鸟”,写一写“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敢于当出头鸟”,适时顺势,亦可独放异彩。
3.人物新评。即用新的眼光,对课文人物或其他名人作出富有新意的评价。比如有篇优秀习作《鲁庄公“不鄙”》,从“有着开明的思想”“有着不耻下问的精神”和“有着平易近人的态度”三个方面论证鲁庄公“不鄙”,既出人意料,又能言之成理。
4.现象新究。即采用求异思维对某些现象作客观的、深层次的探讨。例如有则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为卫大夫孔悝的家宰(总管),孔悝作乱,子路不从,因而受到戈击,帽缨被击断。为了保持君子风度,子路停下来扎好帽缨,以致被对方杀死。
本段文字原本是贊扬子路的,肯定他置生死于不顾,维护了士的尊严,堪称忠于信仰的典范。但是用全面、辩证的思想来评析,可以得出富于时代特色也更合乎情理的观点:应以事业为重,不必拘泥于固有的礼节,所以子路之死并不值得。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作文题目都适合求异,即使可以求异的也不宜盲目拔高或任意贬低。比如谈“鲁庄公‘不鄙”,顿生新意;但硬要说“鲁庄公是千古明君”则纯属无稽之谈。又如写《读〈训俭示康〉有感》,立意为“提倡适度消费,促进生产发展”,就能翻出新意;而说“节俭弊多利少”,就言过其实,有违常理。所以在运用变向思维时,要善于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反思,以“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真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与优良思维品质的形成。